《〈論語〉十二章》是從《論語》中節選的有關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個人修養的十二條語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孔子說:“學習了,然後按時溫習,不也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並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有誌於做學問;三十歲時有所成就,說話辦事都有把握;四十歲,心裏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麼;六十歲能吸取各種見解而加以容納;七十歲我就可以隨心所欲,但也不會越出規矩。”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孔子說:“隻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隻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多麼高尚啊!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裏,別人都不能忍受那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由的快樂。多麼高尚啊,顏回!”

孔子說:“懂得某種學問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把研究這種學問作為快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進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孔子在河邊感歎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一個人的誌向卻是不能改變的。”

子夏說:“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誌向,懇切地發問,思考當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繪者:趙麗君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乃孔子的弟子編撰的有關孔子言行的記錄,成書於戰國前期。《論語》共二十篇,包含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和弟子間的談話,涉及政治、經濟、教育、道德和哲學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宋代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這張思維導圖整理了中學生需要掌握的十二章。這幅導圖的中心圖以山水為背景,凸顯出孔子的偉大形象。

正文部分我主要從三個部分來畫大綱主幹: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

第一部分:學習態度。學習態度的大綱主幹裏插入了很多笑臉,表示學習態度端正良好。

學習態度的分支有三個,分布在第七章、第九章、第十章,閃光的愛心是孔子告誡我們的學習態度,內容是孔子說的話。

第七章告誡我們要誠實謙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不如用鑽石的多少來表示程度的差別。

第九章告誡我們要取長補短,內容方麵分為態度和行動。態度是麵對其他同行人的態度,所以畫了三個小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行動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十章告誡我們要珍惜時間,逝者指時間,斯指代河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像流水一樣流去。

第二部分:學習方法。學習方法為複習和學思結合,學思結合運用了鎖鏈形狀的創意線條,代表結合的意思。

複習方法分布在第一章和第四章,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愉快的意思,用笑臉表示。第四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運用圖文結合,加深記憶。學思結合方法是在第五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畫了一張網,諧音記憶。“殆”可以畫一個標注問號,“疑惑”。

第三部分:個人修養。根據內容我們學習做人要厚道、仁義、篤誌、守節。

厚道的人是君子,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仁義之人做到三省:一、為人謀而不忠乎?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三、傳不習乎?提取關鍵字就是:謀、忠,交、信,傳、習。記住了關鍵字,這句話也就記住了。

“篤誌”就是堅定誌向,分布在第三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三章告訴我們孔子自己的個人成長經曆,我們可以學習,引以為鑒。十有五而誌於學,誌於學以圖畫表示,射中的靶心就是目標、誌向的意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第十一章勸告我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在這裏用了圖像語言表示第十二章“仁在其中矣”。關鍵詞“仁”,用框框起來,表示“仁”在其中矣。

“守節”這個關鍵詞,畫了竹節形狀的創意線條,表現在第六章和第八章,第六章是孔子誇讚顏回安貧樂道的君子形象,“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他人的憂愁對應顏回的“不改其樂”。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簞”“瓢”“陋巷”都運用圖像加深記憶。第八章是孔子的自我表白,“富貴”與“義”發生衝突時,寧願貧賤而堅守義。“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提取信息:一部分是樂的事,一部分是對待“富貴”與“義”發生衝突時的態度。“樂”用笑臉表示,“飯疏食”“飲水”枕曲肱”,其中插入圖像,加深記憶。“富貴”在不義時都是“浮雲”,當然“浮雲”也是圖文結合。

[作者]諸葛亮[朝代]三國

“誡”,告誡、勸勉。“子”,一般認為是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書”,書信。“誡子書”,即作者諸葛亮寫給兒子,旨在告誡、勸勉的信。以此為題,點明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簡潔明了。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君子的品行,以寧靜心緒來涵養德行,以節儉生活來培養品德。不能夠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確自己的誌向,不能夠平和安靜就不能實現自己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刻苦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誌向就無法使學業成功。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年紀隨時光而急速逝去,意誌隨同歲月而喪失,最終像枯枝落葉般凋落、衰殘,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隻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裏,到那時再悲傷歎息又怎麼來得及!

繪者:黃曉嬌

這篇短文是諸葛亮晚年寫給自己兒子的一封信,篇幅不長,偏於議論,層次豐富。這幅導圖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對層次做了歸納,對中心觀點和分層觀點進行了概括提煉,力求完整呈現原文,並且有助於記憶原文。

第一部分的大綱主幹提煉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題,“夫君子之行”,意思是:君子要注意修煉提升自己,其核心在於“靜”,沒有繁雜紛擾,專心致誌。

第二、三部分的議論承接此而來,進行分層論述,大綱主幹對此有所表現。正麵論述分為兩個方麵:君子立誌和君子為學。其中君子為學,用一顆紅心在書上表示要愛學習的意思。“才、學、靜”之間的關係按照順序排列,用箭頭表示,箭頭可以表示為原文中的“須”,表條件關係,這樣的排列順序有利於依照原文背誦。∵是因為,∴是所以,用數學符號表示因果關係。

第四部分是從反麵教育兒子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忌浮躁淺薄。“躁”用爆炸圖形表示,起突出強調作用。

最後是總結告誡,收束全文,突出“告誡”二字。用切莫追悔來總結最後幾句話。“×”號和都是警示、切莫的意思。“悲守窮廬,將複何及”一句,用流淚的表情乘以n,表示很多倍悲傷,突出“將複何及”的意思。

[作者]劉義慶[朝代]南朝宋

“詠雪”即歌詠白雪,題目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揭示了文章的線索。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