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太傅在一個寒冷的雪天把家裏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們談論文章的義理。一會兒雪下得更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白雪紛紛揚揚的像什麼?”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把鹽撒在空中大體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乘風滿天飛舞。”謝太傅高興地大笑起來。(謝道韞)就是謝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繪者:張瀚文

本文的中心圖我畫了一個上麵布滿了積雪的小屋,點明了時間——冬天,小屋後麵我畫了一棵鬆樹,鬆樹不畏大雪展現了勃勃生機,也暗示文中主人公昂揚向上的精神。

全文我從背景、話題、人物1、人物2、結局五個部分來繪製,詳情如下。

第一部分交代了詠雪的背景——雪天論詩,分為人物、時間和事件。在雪天聚會談論文章的義理,營造了一種融洽、儒雅、溫馨的家庭氛圍。

第二部分概括為話題,引出“詠雪”,交代了天氣、人物和討論的問題。

第一、四部分介紹了相關人物和他們各自的回答。一問兩答。人物1,謝太傅二哥的長子胡兒(謝朗)回答為“撒鹽空中”。人物2,謝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即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回答為“柳絮因風起”。把“白雪紛紛”比喻成“撒鹽空中”,表現了大雪下得猛烈密集的情景。但喻體與本體隻有顏色相同,卻不能把“雪”的飄舞、輕盈的動態形象展示出來。而把“白雪紛紛”比喻為“柳絮因風起”,寫出了雪花飄舞的輕盈姿態,富有詩意和美感。

第五部分“大笑樂”暗示了謝太傅更欣賞“兄女(謝道韞)”的說法,所以在“公”和“因風起”旁邊畫了個紅色的對勾表示他們之間的關聯性。

在文章的結尾補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於是將其和第四部分的人物2進行了合並,使記憶邏輯更加清晰,文尾補敘身份,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對謝道韞才華的讚賞。

“陳太丘與友期行”,即陳太丘與朋友相約同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中午。過了中午(那位朋友)沒有到,太丘丟下(他)而離開,(太丘)走後(那位朋友)才到。(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那年七歲,正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說:“(父親)等您好久不見您來,已經走了。”(那位)朋友便生氣地罵道:“不是人哪!與別人約好一起走,(卻)丟下我走了。”元方說:“您和我父親約定好在中午(一同出行)。中午您沒有來,就是不守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那位)朋友感到慚愧,從車裏下來拉他。元方(卻)走進門去,連頭都不回。

繪者:劉英辰

這幅思維導圖的中心圖是一個Q版的陳元方。元方衣衫下擺處的小圖標,遵循思維導圖的“諧音原則”,用外圓內方的圖案作為整篇思維導圖中元方的代表。

這幅導圖是從五個部分來繪製的,解析如下。

第一個部分是出處。明晰出處有利於把握文章的思想核心。

第二個部分是背景。這個部分有人物、約定、事件三個分支。人物一支中,赭衣小人是友人,藍衣小人則是陳太丘。約定和事件兩個分支中藍色和赭色雙足代表太丘與友人同行;紅日當頭代表正午時分;裂開的紅心和落葉的軌跡組合在一起,傳達出了太丘“舍去”之時既憤怒又失落的心理感受。

第三個部分是經過。這是本文的主幹部分,主要事件是元方與友人的初遇、問答和激辯,環環相扣、高潮迭起。初遇一支中,赭衣小人的簡化頭像代表友人;元方圖標中的數字“7”代表“時年七歲”。問答一支中,用沙漏表示時間。激辯一支中,友人紅臉怒目的圖像把友人憤怒的情緒表達了出來。

第四個部分是結局。兩個分支同樣以人物劃分,赭衣友人在慚愧之情的驅使下,先下車,繼而“引之”;元方的“入門不顧”,則顯示出了這個年齡特有的本真與直率。

第五個部分是主旨。下設兩個二級分支,“表現”一支闡明元方這一人物形象在為人處世方麵的良好品德;“告誡”一支則是告誡世人要守信用、講禮貌。

本圖的創作亮點在於功能性,文中運用了大量的小圖標來解釋說明,通觀全圖後可在短時間內背誦全文,經久不忘。

[作者]蒲鬆齡[朝代]清朝

用“狼”作為題目,點名了文章的寫作對象和主要內容。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複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有個屠戶天晚回家,擔子裏的肉已經賣完了,隻剩下一些骨頭。路上遇到兩隻狼,緊跟著他走了很遠。

屠戶害怕了,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屠戶。屠戶又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後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又跟上來。骨頭已經扔完了,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戶很窘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他看見野地裏有一個打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麥場裏,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於是奔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麵,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隻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著屠戶。

過了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麵。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劈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戶正要上路,轉到柴草堆後麵一看,隻見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裏打洞,想要鑽過去從背後對屠戶進行攻擊。狼的身子已經鑽進一半,隻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麵。屠戶從後麵砍斷了狼的後腿,也把狼殺死。這才明白前麵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隻狼都被殺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隻是增加笑料罷了。

繪者:宋沛霖

這幅圖是從記憶的角度,梳理出重要的記憶點及邏輯關係,可以更加快速地幫助記憶全文。全文共分五段,因此我將整幅思維導圖分為了五個部分,也是五個大綱主幹。

本文的標題是《狼》,因此我的中心圖就直接畫了條狼,點明本文的主題,狼這樣大哭,意思是狼是會被殺死的,暗示了本文的結局。

第一部分:遇。本段交代故事的開端,提煉關鍵詞“遇”,想到遇,自然聯想到一屠遇兩狼,即全文的角色,並引發畫麵感,幫助展開深入聯想。屠戶遇到了什麼事情呢?在晚上發生的事情,以圖形月亮表示發生的時間,圖示化更容易記憶。屠戶挑著擔,擔中無肉有骨頭。同樣的思路再看兩狼,這裏兩狼分別用橙色和藍色繪製,兩狼在後麵出現的時候有不同的行動,用兩種顏色更容易區別兩狼。兩狼怎麼樣呢?“綴行”,圖中兩狼並排繪製,幫助記憶“綴行”的意思,連接、緊跟。

第二部分:懼。這部分是故事的發展。寫了屠戶懼狼步步退讓和狼的貪婪凶惡。第二段第一句就是“屠懼”,懼怕後屠戶做了什麼讓步的事情呢?“投以骨”,分別投了兩次,最後骨沒有了。三個二級分支分別描述了第一次、第二次投骨和骨盡。再繼續聯想,第一次投骨後發生了什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兩個分支分別繪製了兩隻有不同行動的狼。第二次投骨後發生了什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最後骨頭沒有了,兩狼做了什麼呢?並驅如故。

第三部分:禦。第三部分是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屠戶開始由被動轉為主動,雙方形成相持局麵。既然是防禦,先在二級分支提煉出文中角色:屠戶和狼。屠戶和狼分別是什麼狀態?自然聯想出文中內容。在屠戶的後麵提煉出四個動詞:“窘”“顧”“積”“奔”。“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前後分別用紅色和綠色箭頭表示。“麥場”“苫蔽”“倚”,用箭頭指示三者是相互關聯的。再說狼,狼做了什麼?“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第四部分:主題,殺。第四部分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表現屠戶的勇敢機警與狼的陰險狡詐。這部分是全文中文字最多的,為了方便記憶,依然是提煉兩個主要人物:狼和屠戶,按照他們的出場順序,分為五個部分,也就是五個二級分支。第一分支,一狼的三個動作。第一個動作,犬坐於前,這裏“前”的紅色箭頭和第三部分“禦”中的“前”,圖標是相同的,相同含義的內容可用相同的圖標重複記憶;第二個動作,“目似瞑”;第三個動作:“意暇甚”,圖標是意大利麵,諧音“意”,用諧音法進行圖形轉換幫助記憶。第二分支,屠戶的動作,“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直接用一個圖標來表示,“又數刀斃之”。第三個分支,屠戶的兩個動作,欲行,“轉視積薪後”,見到另一狼,這裏用藍色表示另一隻狼。藍狼的三個狀態:“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第四個分支,狼的兩個狀態:“身半入,止露尻尾”。第五個分支,屠戶做了兩件事:一是斷,“自後斷其股,亦斃之”,這裏股的意思是大腿,畫了一隻狼腿幫助記憶。二是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第五部分:議。第五部分由議論揭示主旨,直抒胸臆,點明主題。結論是,“止增笑耳”,意思是隻是增加笑料罷了。為什麼是這樣呢?“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這兩句是作者對所寫故事的看法,既是對狼的下場的嘲諷,也是對屠戶勇敢、機智的讚揚。畫龍點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