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文章結構。本章探討“何謂大丈夫”的問題。景春提出觀點,孟子反駁,有破有立。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是真正的大丈夫,因為他們具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值得注意的是,景春提出觀點時使用了一個反問句,還用了一個加重肯定語氣的“誠”,可見他對於這一觀點是深信不疑的,同時也透露出他對張儀、公孫衍的歆羨甚至崇拜。而孟子則針鋒相對,首先用一個反問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焉得”一語不僅僅是對景春所持觀點的否定,也包含了對公孫衍、張儀之流的不屑和鄙視,緊接著,孟子用“妾婦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孫衍、張儀的本質:他們隻不過是順從君王的意誌,就像當時出嫁的女子完全順從丈夫的意誌一樣。他們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這樣的人哪裏稱得上是什麼大丈夫?這就是“破”,即直接反駁的部分。接下來是“立”,從正麵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標準。

第三部分:核心內容。“居天下之廣居(仁德),立天下之正位(禮節),行天下之大道(義行)”三句,講的是入世前的修身,指做法;“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兩句,講的是入世時的人生際遇,指理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講的是入世後的處事原則,指操守。在孟子看來,隻有做到了以上幾個方麵,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第四部分:寫作特色。語言含蓄幽默,諷刺深刻尖銳。

第五部分:作品主旨。

題目的意思是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以此為題,有點明中心的作用。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舜從田野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裏獲釋被任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召為相,百裏奚從市井之間被贖出而用為大夫。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幹。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隻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流露在言談中,然後才能為人們所了解。(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如果沒有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了解到這一切之後,就會明白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享樂之中可以使人滅亡的道理。

這幅導圖的中心圖我畫了一個卷軸,上麵赫然寫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既體現題目,又表明主旨,簡潔清晰。

這幅思維導圖分為三個部分:事實、道理、論證。通過陳述六個出身低微但曆經艱苦磨煉終擔當重任的名人的事例,論證了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若要成功,都應該居安思危、曆經磨難的道理。

第一部分:事實。開篇連用六個事例說明這些人雖出身貧賤,但他們在經受了艱苦磨煉之後,終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為第二部分的論證做鋪墊,發揮了論據作用。

第二部分:道理。論述人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在思想(苦其心誌)、生活(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為(行拂亂其所為)三方麵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以及經曆這些磨煉所帶來的益處。

第三部分:論證。這部分分為兩個維度:個人和國家。從個人角度正麵論證人才的造就需要艱苦的環境,即生於憂患,其中“改、作、喻”是並列的關係;從國家的角度反麵論證“死於安樂”。由個人推及國家,從內外兩方麵說明了導致亡國的原因。在正反對比論證中推導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中心論點。整幅思維導圖基本是由關鍵詞和邏輯結構組成的,是想告訴大家,如果畫完整幅導圖之後,大致能把內容背下來,可以一個小插圖都不用畫,因為畫圖的目的是輔助記憶和理解的,一切都是為了內容服務。

《列子》[朝代]先秦

“愚公”是本文的重要人物,“移山”是本文的重要事件。題目簡潔明了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麵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裏,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河陽北邊。

北山下麵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九十歲了,麵對著大山居住。他苦於山北路途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行嗎?”大家紛紛表示讚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呢?”眾人紛紛說:“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敲石頭,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男孩,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愚公。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也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餘的力氣,連山上的一點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歎說:“你的思想真頑固,頑固得沒法改變,連寡婦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孫子的)兒子又有兒子,(他的)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灣上的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愚公他們沒完沒了地挖下去,便向天帝報告。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以後,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山岡阻隔了。

繪者:黃麗霏

這幅導圖的中心圖我畫了手持挖土工具的愚公,從他堅定的神情可以看出他對移山的堅定信心。愚公旁邊是座大山,山之高大表明了移山的艱巨。中心圖上剛剛升起的太陽,表明愚公起得很早,要傾盡全力把山移走。

這幅導圖是從邏輯記憶的角度對愚公移山的故事進行了結構劃分,總共分為五個部分:背景、開端、移山、智愚辯駁、神話。

第一部分:背景。這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麵積、高度和地理位置,為移山、負山等情節做鋪墊。“方七百裏”和“高萬仞”,極言山之廣闊、高大,交代故事背景,暗示移山之不易,為下文寫愚公移山做鋪墊。“本”字點明兩山原來的位置,言外之意是兩座山已不在那裏。設置懸念,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開端。主要是愚公與家人的商討,其中商討又分為三方麵:第一方麵是愚公闡述自己移山的想法,重點強調了移山的原因;第二方麵是愚公的建議,重點述說了最終的目標:指通豫南,達於漢陰,這也表現了愚公移山信心十足,初顯其迎難而上的精神;第三方麵則是妻子提出自己的疑惑及眾人的解答。“其妻獻疑曰”,語氣中帶有關切、擔心,且非常委婉。這裏提出移山的困難,目的不是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他人正視移山的困難,並且設法克服困難。

第三部分:移山。這個部分沒有按照文章的順序來畫,而是根據文章所涉及的三個主題,分別是人物、移山的方法、時間,三者間是並列關係。人物有“子孫荷擔者三夫(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鄰居京城氏寡婦七八歲的小兒子;方法有叩石(敲石頭)、墾壤(挖泥土)、箕畚運(用柳條編織的器具運送);時間是“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意思是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冬用雪花表示,夏用太陽表示。冬夏換季(一年)才往返一次,說明路途遙遠,勞動艱辛,反映了移山之難,也顯示出愚公移山決心之大。

第四部分:智愚辯駁。智叟和愚公的辯論,看似智叟智,愚公愚,實則不然,而兩人的對話也以並列關係的形式呈現。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現了他思想頑固及自作聰明之態,從側麵寫出了移山的不易。愚公的答話“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充分說明了子孫繁衍,生生不息,隻要世世代代堅持不懈,終能將山鏟平的道理。“何苦而不平?”則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進一步表現了愚公迎難而上的精神,使其反駁更加有力。

第五部分:神話。寫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命人將山移走。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兩個大力神的幫助也讓整篇古文完美結束,也充分表現了寓言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