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09821733902,729456532061684021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作者]陶弘景[朝代]南朝

“答”是“回複”的意思。謝中書,即謝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舍人,故稱。第二個“書”,即書信。文題意為作者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論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五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猿、鳥此起彼伏地鳴叫著;夕陽快要落山了,潛遊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麵。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繪者:王丹

這幅導圖的中心圖我畫了作者陶弘景給好友謝中書寫書信的場景,上麵有字畫缸、燭台,這些元素使得寫信的場景更立體。

此篇書信的主要內容是作者通過書信向好友介紹江南山水之美,根據這些內容我對文章以總分總的結構進行拆分,分為了四個部分:總領全文、近景描繪、動景描繪;感慨收束。

第一部分是總述江南美景。

第二、三部分:根據作者從靜、動兩個角度去描寫景物的結構對文章進行劃分,其中又分別從空間和時間的變化來詳述所見所感。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了景物的靈魂,也就是萬事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愉悅之情。靜景中分別用三個頭部所指的方位代表仰視、俯視、平視,仰視可見“高峰入雲”,俯視可見“清流見底”,平視可見“兩岸石壁”和“青林翠竹”。動景中又按時間變化分為“曉”“夕”兩個維度,其中山猿啼叫,林鳥相鳴,遊魚競躍,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為畫麵增添了靈動感。

第四部分:抒情感歎,收束全文,也就是對美好的景物發出的感慨和展開的討論。在結構上采用首尾呼應的方式,將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使主體部分更加突出、鮮明。

本導圖大量運用了圖像字,例如,美——山、川融於其中;談——古人談話、嘴巴融於其中,代表共談。這樣的圖像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原文意境,從而加深記憶。

[作者]蘇軾[朝代]北宋

記,即遊記。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南,點明遊的地點。“夜”,點明時間。文題點明了寫作的主要內容。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開衣服,正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裏,(於是)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共同遊樂,於是來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裏沒有竹子和柏樹?隻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繪者:鄭佳燁

這幅導圖的中心圖畫的是一座寺廟,點明寫作主題,整幅導圖以作者的行蹤動作及所見所思為線索,共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所見。寫作者因見“月色入戶”而起行,所以繪“眼睛”表示“見”。這部分運用記敘的表達方式,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夜遊的起因。“解衣欲睡”是說長夜寂寥,百無聊賴。“月色入戶”把月光擬人化,寫得自然生動,歡欣之情溢於言表。

第二部分:所思。因所思所念(“大腦”表示)“無與為樂者”,才有下一步尋友賞月之舉。這裏二級分支的“念”“至”“尋”,是並列關係,屬於同一層級,詞性都是動詞,便於回憶。

第三部分:寫景。描繪所見的景色。以新穎的比喻描寫庭院的月景。“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四部分:抒情。“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這兩個問句意味雋永,“×”表示“無”,月與竹柏是並列關係,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感情盡在其中。最後一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是作者的自寬自慰。雖遭貶謫卻能欣賞到自然美景,這是那些追名逐利之人無法感受到的,透出一種曠達、樂觀的情懷。“閑人”一詞,表麵上寫自己和張懷民無事可幹,實則是自嘲,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宦途失意,抱負難以施展的苦悶。

[作者]吳均[朝代]南朝

“與”,給。朱元思,作者的友人。“書”,書信。題目表明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文題簡潔明了,讓讀者一目了然。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乘著小船)隨著江流漂蕩,有時麵向東,有時麵向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裏(的水路上),奇山異水,天下獨一無二。

水都是淺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遊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洶湧的大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著江水的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自憑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衝擊著岩石,發出泠冷的響聲;美麗的鳥兒互相和鳴,叫聲嚶嚶,和諧動聽。蟬不斷地叫著,猿持續地啼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深的山穀,那些忙於俗事政務的人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麵交錯遮蔽,擋住了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繪者:李燕玲

富春江的美景猶如徐徐展開的畫卷,因此作品的中心圖畫了一個畫卷,圖內以“山水”構建主體,暗示主要內容。

本文的結構清晰,按“總—分”布局,由此我將作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總寫。這個部分總寫了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

第二部分:分寫。其一是“異水”的特點。作者從水清、水急兩方麵突出了富春江水之“異”的特點。先抓住其“縹碧”,寫出了其晶瑩清澈的靜態美,“遊魚細石,直視無礙”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再以比喻、誇張、對偶的修辭手法,以箭、馬做比喻,誇張地勾勒出急湍猛浪的動態美。

第三部分:分寫。其二是“奇山”的情態。這個部分從態、聲、情、光四個維度來描寫山之奇。聲的方麵,從聽覺角度,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山間泉流、鳥鳴、蟬叫、猿啼的聲響,合奏出一支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以聲音襯托出山林的寂靜。光的方麵,從視覺角度寫山林之密,在結構上照應上文的“寒樹”,以景結情,令人回味無窮。

本文的邏輯結構是比較好把握的,因此繪製時需要把思考的重點放在用詞的準確性上,盡量做到詞性統一、內容對應。這篇文章的描寫多,形象性好,所以小圖標的使用比較多,除了簡明的表達,同一內容盡量用相同的圖來表現,以提升內容的關聯性,這些都可以很好地提高記憶的效率。

[朝代]先秦

“富貴不能淫”的意思是富貴不能使其迷惑。這是大丈夫所應具備的品質。以此為題,意蘊豐富,富有氣勢。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便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怎麼能算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成年舉行冠禮時,父親教導他;女兒出嫁時,母親教導她,送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婦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寬敞的住宅‘仁’裏,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義’上。得誌的時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誌的時候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

繪者:鄧國豪

熟讀本文後,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了解到孟子通過批駁景春的觀點,具體闡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什麼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禮義,不失節操。

這幅思維導圖是從深入鑒賞的角度繪製的,總共分為五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人物介紹。這部分分別介紹了文中涉及的三個人物:公孫衍、張儀、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