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2 優秀作品賞析(2 / 3)

議論,點明中心,無論狼有多麼狡詐,人都可以通過智慧和勇敢戰勝狼。

《列子》[朝代]先秦

繪者:胡桓嘉

這幅導圖的中心圖由一座山、一個人和捧著山的手組成。山便是愚公移走的太行、王屋二山,人自然就是愚公了,而這兩隻手則是最終移走這兩座山的誇娥氏二子的手。他們的手上還戴著戒指,綁著絲帶。這種造型有些類似於敦煌壁畫中滿身佩戴朱纓寶飾的菩薩。既然同樣都是神明,誇娥氏二子的裝扮也應該是類似的樣子。況且在曆來文人的作品中,“奇服”往往是美好品格的象征。更何況《愚公移山》本身就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其大膽的想象體現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征服自然的願望,所以這裏就有了這些象征的元素在裏麵。

這幅導圖的第一個大綱主幹是一條蛇背負著帶有一口井的山脈。蛇是“操蛇之神”(也就是山神)所持的蛇,它背著井的樣子又與“背景”諧音。第一個大綱主幹處又延伸出一個裝飾有山丘的箭頭指向第二個大綱主幹。第二個大綱主幹由一個鎬和一些長有青苔或是地衣的石頭組成,象征著“移山”這個過程。其下的第一個分支上畫有一個穿著橙色衣服的老人(愚公),然後第二個分支上則是畫有愚公一家討論的樣子,第三個分支上則畫有個人在挖掘東西的樣子,表示他們開始將移山付諸實踐,這也引起了後來“愚公”和“智叟”的辯論。第三個大綱主幹畫有一個麵色潮紅、神情激動,穿著有些髒的橙衣的老人,而這個老人就是正和“智叟”爭論不休的“愚公”。他笑著伸出手晃了晃,一副對“智叟”的發言感到可笑的樣子。所以到底誰才是“愚公”,誰又是“智叟”?第四個大綱主幹畫有一個身上盤著一條蛇,手上還拿著一個上麵畫有驚歎號板子的人,他的耳朵旁邊還畫有一道道表示聲音的曲線。整個圖像表示了“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通覽全篇內容後,作者將大智大勇的愚公命名為“愚”,將鼠目寸光的智叟命名為“智”,這一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色彩,而且增強了諷刺效果。

[作者]司馬遷[朝代]西漢

繪者:胡桓嘉

這幅圖的中心圖由一個拿著旗子,背後由柳樹圍著,腳下踩著荊棘的人構成。舉著旗子的人表示駐軍,而柳枝則暗示了駐軍的地方是細柳。而荊棘又表示駐軍的艱難、文帝在這裏視察時的受挫以及先前荊門亦有駐軍的事實。

第一部分:背景。第一個大綱主幹由一根柳枝構成(暗示駐軍於細柳),主要是講這件事情的背景,其上的時鍾表示時間,位置符號表示這幾位將軍駐軍於何處。具體指匈奴大舉入侵,邊關吃緊,周亞夫等將領奉命備戰戍邊,這大體就是事件的背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有了文帝勞軍,入細柳營發現與其他營不同,然後對周亞夫的能力、品行感到欽佩的故事。

第二部分:勞軍。寫皇帝勞軍的情況,通過對比,表現了周亞夫治軍有方、令行禁止、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的軍隊統帥形象。在圖的左下方,“軍士吏”後麵有弓箭和刀的圖案,以表示“銳兵刃,彀弓弩,持滿”的情態。在它們的上方,畫有兩個人在對話,對應文中“天子先驅至”之後與將士們的對話。再後來,事件發展到了尾聲,皇冠表示皇帝對此表示了認同與尊重,“乃按轡徐行”。相比霸上、棘門軍將領的曲意逢迎,周亞夫的“請以軍禮見”,更見後者恪盡職守、剛正不阿。麵對細柳軍的擋駕、周亞夫以軍禮拜見,漢文帝不僅沒有怪罪,反而大為感動,並命人表達自己的敬意,表明漢文帝是一個胸懷寬廣、深明大義的人。

第三部分,寫勞軍結束後皇帝和群臣的反應。具體記敘了皇帝和群臣對此事的態度,“嗟呼”一詞,表達了文帝對將軍周亞夫發自內心的強烈讚美,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真”字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不僅含義深刻,令人回味,而且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所以畫了一個風箏表示這種高度讚揚的情緒。

[朝代]先秦

繪者:張姝瑞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為抓人眼球,中心圖便從“魚”處入手。莊周對其“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主題的闡述,字裏行間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行文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的構思,在汪洋恣肆之上使用滔天的海浪,托舉起千裏不止的巨物讓它任意翱翔,頃刻間瞬息萬變。因其浪漫主義的影響,聯想到了國產動畫電影《大魚海棠》,提取其中大魚憂鬱深遠的眼眸和零落的海棠花瓣作為元素,對應騰飛的鯤鵬,和漸變的藍色背景結合。半包圍的線條在右側留出餘地,對應了莊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關於“擴展人們的思想視野,開闊人們的心靈空間,使人們的思想認識和精神內涵達到新的境界”的逍遙遊理論。

《逍遙遊》的思想指引著後世之人從故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狹隘心境中擺脫出來,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同化了自我。就像是警醒世人,不要拘泥於一個思維定式和人生困境。思維是自由的,追求是自由的,人也應該是自由的,從俗囿中脫離,是一種思想上的升級。觀本幅導圖全貌,圖像很多,甚至代替了文字。如每個大綱主幹上出現的海藻圖案就是在呼應原文中鯤鵬遷徙的起點和終點——不同的大海。相互關聯的主幹,用有著鵬的翅膀的箭頭來進行鏈接,導圖也是一片能容納下此等巨物的汪洋大海。藍色大綱主幹“背景”的分支上,盛放的玫瑰代表了浪漫主義,由三個色塊拚接而成的抽象的人臉代表著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現實性、理想性、幻想性。

左側的小導圖從細節上給予支持:伸手歡迎的燈泡小人和警示牌小人既代表“啟發”又“吸引注意”,其內容也對應其他主幹內容,相輔相成。

各種姿勢的腦細胞小人和火柴人,舉著寫有關鍵詞句的告示牌,提醒著人們對於古文細節的留意,幫助其順暢且抱著新奇的態度去理解文字。《逍遙遊》一文在構思上采用了文學上形象思維的寫作手法,運用大量淺近的方式,如寓言、神話、對話等進行易於理解的設計,邏輯性強;全文構思精巧,結合想象與現實,對話與闡理,諷刺與剖析,促使讀者邊讀邊思,邊思邊讀,讀之有味味無窮。導圖創作亦如此:想象結合現實,關鍵字闡明真理,通過思維邏輯進行對話,通過圖像對有感而發的點圖像化注解、展示,通過萬千整合梳理而成的思緒,吸引讀者進行思考,進行自我創造,拉近思想上的距離和一紙之隔的兩顆心。

繪者:郝玉偉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是《莊子·秋水》中的一篇語錄體議論文,創作於戰國時期,記敘了莊子與惠子兩位辯論高手同遊於濠水的一座橋梁之上,俯看鰷魚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因而引起聯想,展開了一場人能否知魚之樂的辯論。其題雖小,其旨甚大。

本圖從研讀和鑒賞的角度出發,分為了論辯、知義、品思和悟道四個部分進行展開,充分感受文章的無窮韻味。

第一個部分是論辯,主要對辯論的主題及整體情況進行概述。

第二個部分是知義,就是要全麵知曉文義,分別從故事背景、故事趣味、朗讀技法和文言現象等四個方麵展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這句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之後通篇采用對話形式展現辯論過程。通過細解全文,整體感知文章的架構和語言特點,讀懂吃透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還有就是朗讀技巧,特別是這種對話體的文章,要根據人物特點,注意語氣變化。比如開頭惠子表達的是疑問,語氣就輕一點。莊子對答用的是反問,語氣要加強一點。在朗讀過程中要善想象,即朗讀時要在腦海中再現濠梁之上二人的對話情境。要讀出真性情,就要多揣摩人物心理和性格,讀出當時的情形。最後是文言現象,不論是學習文言文還是品讀文言文,一定得掌握一些文言現象,這樣才能全麵深刻地解讀文義,這篇文章的重點文言詞語就“是”“安”“固”“之”這四個,還有倒裝句和判斷句這兩種特殊的句式。

第三個部分是品思,也就是品讀人物品性和思想,分別從人物派別、品性和思想三個維度展開,進一步加深對兩人的不同思想和不同性格的把握。

第四個部分是悟道,就是通過這個故事悟出一定的道理,包括辯論之道、人生之道、交友之道、莊子的文學之道即莊子文學的藝術特色和特點。這也是學習或鑒賞文言文的心得體會和感想收獲。

[作者]陶淵明[朝代]東晉

繪者:朱子霖

這幅導圖是對陶淵明所著的《桃花源記》的分析,分別從作者簡介、創作背景、結構、特點、思想五個方麵進行分析繪製。作者簡介部分說明了作者的姓名、曆史地位、所處時代環境與代表作品,方便大家進行定位。創作背景部分介紹了時代背景、事件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特點,有利於對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體會,為更好地閱讀、體會文章思想做好鋪墊。結構部分介紹文章線索、寫作順序,依此分析文章結構和內容,便於梳理情節發展脈絡,體會情節安排的匠心,加深文章理解的程度。特點部分羅列了部分文言知識,說明了文章的寫作手法,涉及文體的特征與作用。思想部分通過對文章表層含義的分析,表達出作者在所處的與文章描寫截然相反的環境下對美好世界的無限向往。本圖用一些小圖標和小箭頭標明了重點內容及其聯係,便於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與寫作手法,有利於加深對文章的閱讀理解,方便記憶整理歸納。

繪者:劉英辰

《桃花源記》是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的重點篇目,更是膾炙人口的傳世名篇,故而本思維導圖將篇名和作者作為中心圖的內容進行重點強調。文章共分五個自然段,本圖則是按“發現桃源”“進入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故事發展線索進行劃分的。

“發現桃源”分為“時間”“人物”“路線”,涵蓋了文章首段和第二段的前半部分。“進入桃源”是本文的重點內容,陶淵明以清麗凝練、虛實相生的筆觸,描摹出了漁人的奇妙經曆。本圖就從漁人之所見、所曆角度,分出三條分支內容:自然風光、社會風貌、人際交往。特別是“人際交往”這一分支,導圖完整呈現了漁人與桃花源中人從初見,到受邀做客、侃侃而談,停留數日才“辭去”的過程,力求真實還原文章所傳遞的桃源中人淳樸熱情的民風和桃源世代的來曆。“離開桃源”和“再尋桃源”兩部分作者用字簡練,卻令人回味無窮,本圖也以極少用字力求契合文章精約傳神之意蘊。

[作者]柳宗元[朝代]唐朝

繪者:張姝瑞

本篇為記錄詩人遊山玩水的遊記,以變幻的自然之景,抒憂苦之情。仕途不順的詩人,心中鬱結,不避幽遠,探山訪水,以求心靈上的慰藉。深林潭水寂寂聲,吸引詩人伐竹取道,準備一探究竟。那竹林之內,蔥蘢之下的潭水,有怪石環繞其外,有魚群潛遊其內,有日影浮動其上,有藤枝飄搖其四周。四下無人,唯有綠波翻湧,清奇至極便心生寒意,幽幽入骨。若是不速速離去,隻怕滿懷悲傷就此逸出,和彌漫的寒氣合為一體,便會太過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