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物景雖多,中心圖隻取竹石與潭水,一是同文章首段內容相適應,便於想象;二是繁中留簡,一目了然。以黃綠色背景為底,使碧藍色潭水更為突出,吸引眼球;石塊和潭水組合成“石”字,暗喻《小石潭記》的文題,兩個字體小人一上一下,幫助規定中心圖大小。導圖簡潔而不簡單。
主幹部分分兩個角度展開,即從內部深入和外部補充。第一、二主幹說明景與情。詩人寄情於景、情景交融,似重景實重情,景變情亦變,層層疊疊的情猶如那層層疊疊的林海和波紋,一擊激起後便隱於靜謐;樹難止因為風不靜,情難抑也事出有因,故第三、四主幹從背景和手法拓寬理解的深度和廣度,詳細分析如下。
前兩個主幹間最大的聯係由徐步而下的小詩人牽線而成。一是點明詩人遊覽,景與情因地而變,即“移步換景”的特點;二是呼應“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提示兩者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思考中不能斷,也仿佛暗喻作者心情逐漸低落哀傷的變化;三是對應中心圖,構造宛若在遊賞一般的動態感。出現的“樹”“石”“水”都使用了圖像,靜物不再固定,鮮活生動著實有趣;“小”“曲”“哀”等特點圈上圈表強調,但不搶小詩人的風頭,讓它安靜賞景。
第三、四主幹部分作為從外部對於文章的補充,不僅能幫助理解行文內容,更能深入理解、引起共鳴。作者手法嫻熟,條理分明,用文字給“樹”“石”“水”都打了“聚光燈”,三個主要景物“演員”手拉手相繼粉墨登場;文字“鏡頭”聚焦又“變焦”,不同角度進行刻畫,有靜有動,像是演員停下了台詞以供留白思考,又像是作者凝結了他的視線,透過事物表象看到了這些自然景物空明澄澈的靈魂;遊魚的靈動、圍岸的崎嶇、綠意盡染之下,四下無人的靜謐勾起了詩人因奇遇石潭而片刻忘卻的憂鬱——因宦官陷害,身居高位被貶,途中再被降職,好友也被害,仕途不幸、命途飄搖,就像那顆受傷半死的心,在箭頭之上搖搖欲墜,滿是淤青和縫補的痕跡,不幸的人心靈定是傷痕累累。詩人出身高貴,文采出眾,意氣風發的少年腳踏實地地打下了一片天,抱著熱忱想改變黑暗腐敗的朝廷。此等熠熠生輝的麒麟之才被奸人所害,一下從雲端跌入穀底,又一再被踩入塵埃,憤懣難抒的詩人為了排解那不幸的烏雲走山訪水,想用自然美景慰藉那一再失意的心。於是,《小石潭記》誕生。
叮咚的泉水,奇異的怪石,似與遊人相樂的遊魚都給他帶來了片刻的安寧。但是此景雖美,那竹林卻太過寂靜,氛圍太過清淒,連泉水都慢慢變得刺骨。本來驚喜的心情低落了下來,官場的失意又縈繞心頭。出於悲傷鬱結的恐慌,詩人匆匆逃離那冷寂之地,遊賞的戲碼草草收場。
[作者]韓愈[朝代]唐朝
繪者:陳虹宇
這幅導圖分析的是《馬說》,整幅思維導圖分成了四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韓愈提出的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開篇明義,表明作者觀點,從正麵強調伯樂對千裏馬的命運起決定性作用。這裏的“伯樂”喻指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千裏馬”喻指人才。
第二個部分是社會現狀,這種現狀可以從兩個層麵來看。第一個是名馬的悲慘遭遇;第二個是奴隸的無知,其中三個“不”字用“×”表示,構成了排比句式,語氣強烈,寫出了“食馬者”不知千裏馬的具體表現,將“食馬者”的愚昧無知刻畫得淋漓盡致。
第三個部分是出現這種現狀的原因,同樣可以從三個層麵來看。第一個是“食馬者”無知的層麵,“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指出了千裏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諷刺了“食馬者”的無知;第二個是千裏馬因為食馬者無知而被埋沒的層麵,“一食或盡粟一石”用誇張的手法,說明千裏馬才能超群,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這句話說明了千裏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第三個“不常有”的層麵是千裏馬悲劇的原因“伯樂不常有”。
第四部分是這篇文章的寓意。本文用了比喻的手法來抨擊統治者的不能識人。這幅導圖的插圖沒有上色,因為這是一張簡版的導圖。簡版的導圖更加注重的是邏輯和關鍵詞的正確性,比較偏實用。這篇文章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通篇說馬,而意在論人。表麵上說的是相馬、食馬之事,實際上以千裏馬比喻人才,以伯樂比喻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人,闡釋了對人才的發現和任用問題,這樣寫委婉含蓄,便於表達內心的情懷。
[作者]宋濂[朝代]元末明初
繪者:黃曉嬌
這是一篇概括了全文內容的思維導圖,以“學”字為中心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幼時“嗜學”,外出“求學”,感慨當下太學生學習條件好,更有利於讀書的“勸學”,最後是交代寫序緣由、表明心誌的“勵學”。整個導圖的創作按照原文的內容依序呈現,二級分支基本都使用原文詞語作為關鍵詞,創作圍繞盡可能完整記錄、釋義並有利於記憶原文內容的目的展開。
第一部分:嗜學。包括兩個方麵的主要內容:首先是敘述幼時愛讀書,因為家貧而隻能借書抄讀的經曆,導圖以沙漏表示借書時要“計日以還”的意思,以冰塊表示“天大寒”。其次是加冠以後外出請教學問的經曆。這一部分在原文中多用短句,表達豐富,內容生動。以指示牌表示百裏之遠,突出了作者求學的心意迫切真誠,又以“叩問、立侍、又請”以及三個表情表示作者在向“先達”請教學問時的誠懇、執著、恭敬,盡可能複現原文的現場。這兩個方麵內容都是為了突出作者開篇第一句的“餘幼時即嗜學”。
第二部分:求學。這部分內容在原文中精練、翔實,多用到了對比與細節刻畫的手法。求學路途的艱難、寓居求學生活的艱苦以及樂觀心態,最後取得的成就,分為行、寓、成來概括。“行”的部分突出“難”和“冷”,以畫麵來表達:深山巨穀、負篋曳屣、窮冬烈風、足膚皸裂、四肢僵勁不能動。“寓”的部分有一個亮點:用對比手法表現同舍生和餘的反差以及態度,原文用了將近70個字來表達,而在導圖中用了很少的文字和圖畫概括了這一內容,尤其是同舍生的衣著,用一個簡單的小圖表現了同舍生衣著與配飾的光鮮,而且順序與原文高度一致,可以充分激發讀者的想象。至於作者的“縕袍敝衣”也隻需一幅圖就了然於目,衣服上的補丁就是對原文最好的注釋,有助於理解和記憶。作者對生活的艱苦毫不在意,反而“心中足樂”,為什麼呢?因為有學習的快樂。這一點也特意在導圖中畫了一本書表現出來,緊扣了大綱主幹概括的“求學”這一含義。“成”的部分是作者熱愛學習取得的成果,可以說是寒門子弟實現階層逆襲的生動例子。這對於下文的勸學和勵學部分是很有意義的,所以基本按照原文排列呈現,以一個勝利的手勢表示這是令人喜悅的成果。
第三部分:勸學。這一部分內容也特別多,整個段落都與前兩個段落有關聯和對比,而導圖隻能精練再精練,所以非常考驗提煉能力。作為勸學,思路還是很好捋清的。作者先是對比強調如今的太學生的學習條件多麼好,接著就語重心長又含蓄地告誡學子更應學有所成。在生活方麵,用圖畫雞腿和魚表現縣官提供太學的夥食好,與前文的蘿卜白菜形成對比。用毛領上衣與闊腿斜垂的褲子表示裘與葛這樣上好的衣著,與前文打補丁的衣服圖畫形成對比,也能節省很多文字,表意形象,便於理解。下文的有問必答圖以及五星點讚的手勢是形容原文的向老師請教問題的方便稱意,與原文的第一段形成呼應比對。學業方麵“則心不若餘之專耳”用紅心加字來表達。其餘的含有否定詞的地方均用×表示否定含義。
第四部分:勵學。主要交代寫序緣由,內容不長,但是層次較多,以人物為關鍵詞分成兩部分。通過介紹馬生來表明自己贈送此文的心意,收束全文,突出主題,始終以勸學為中心,圖中以眼睛、卷軸和筆來表示勉勵鄉人學習的意思。作者的拳拳心意,溢於言表,言有盡而意無窮。
《戰國策》[朝代]西漢
繪者:董新秀
此導圖從分析文言文更深層次的內容著手,更多地挖掘情感、意義和人物特征等,所以畫出了唐雎的勇敢對比秦王色厲內荏的表情變化!
這幅導圖的結構,繪者是從寫作的時代背景、意義、人物特征、語言和本文結構去分析的。
第一部分:簡介。這個部分主要介紹了作者的身份和寫作的背景。
第二部分:寫作意義。主要為了歌頌唐雎在弱肉強食的戰亂年代不畏強權的果敢及愛國精神,嘲諷秦王的外強中幹,啟示人們自古至今都不要怕強權,要勇敢地去鬥爭!
第三部分:人物特征。從三個人物的語言、動作去深挖每個人的特征,進而體會作者語言的力量!
第四部分:語言。本文通篇都是對白,每個詞都值得深刻去體會,簡短有力的詞卻能淋漓盡致表現出人物的性格,非常值得學習!
第五部分:結構。從起承轉合四個方麵去剖析文章的結構脈絡,會使人更加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始末。其中,為了區別人物行為,畫了不同顏色和形狀的帽子作為小插圖來標記相應人物。
《孟子》[朝代]先秦
繪者:陳舒瑞
這幅思維導圖分析的是《魚我所欲也》,中心圖是本文的兩個喻體——魚和熊掌。
繪者將整幅導圖分成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大綱主幹用毛筆表示作者,畫了一把“剪刀”代表“簡介”,其中作者生於戰國,所以配以“刀劍”的圖像來加深記憶;孟子與孔子同屬儒家學派,並稱孔孟,而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學常識,所以用紅色的“加號”來提示。
第二部分:論證思路。大綱主幹的關鍵詞是“論證思路”,所以畫了一條路。整篇文章的思路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比喻論證,從抽象轉形象來表示“生與魚”“義與熊掌”之間的類比和轉換關係;第二層和第三層分別以道理論證和舉例論證進行正反兩方麵論述,使論證更加充分,用紅色把“正反”加粗,來凸顯重點,並且運用了一些符號直觀表示難理解的文字。
第三部分:中心思想。大綱主幹以“心形”來貼合主幹關鍵詞“中心思想”,從必要條件、人格特征、禮義考量三方麵來分析本文中心——利義之辨。
第四部分:精粹賞析。大綱主幹用鑰匙來表示,內容上分別用a、b、c、d符號標序,使思路更清晰,便於閱讀。a中“浩然正氣”是孟子的一個很大的語言特點,甚至是寫作風格,所以用紅筆標紅,再用“飄帶”加深記憶;b背景中“期望人性”和“期待仁政”是動賓短語,所以要用兩個小分支來表達;c文體中“辯論”和“獨白”是易考點和易錯點,所以用紅筆描紅“勾叉”來提示重點;d句式分為兩點“對偶豐富”和“錯落有致”是並列關係,而“駢散結合”進一步解釋了“錯落有致”,所以兩者是遞進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