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作者]司馬遷 [朝代]西漢
繪者:胡桓嘉
這幅圖的中心圖由一個拿著旗子,背後由柳樹圍著,腳下踩著荊棘的人構成。舉著旗子的人表示駐軍,而柳枝則暗示了駐軍的地方是細柳。而荊棘又表示駐軍的艱難、文帝在這裏視察時的受挫以及先前荊門亦有駐軍的事實。
第一部分:背景。第一個大綱主幹由一根柳枝構成(暗示駐軍於細柳),主要是講這件事情的背景,其上的時鍾表示時間,位置符號表示這幾位將軍駐軍於何處。具體指匈奴大舉入侵,邊關吃緊,周亞夫等將領奉命備戰戍邊,這大體就是事件的背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有了文帝勞軍,入細柳營發現與其他營不同,然後對周亞夫的能力、品行感到欽佩的故事。
第二部分:勞軍。寫皇帝勞軍的情況,通過對比,表現了周亞夫治軍有方、令行禁止、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的軍隊統帥形象。在圖的左下方,“軍士吏”後麵有弓箭和刀的圖案,以表示“銳兵刃,彀弓弩,持滿”的情態。在它們的上方,畫有兩個人在對話,對應文中“天子先驅至”之後與將士們的對話。再後來,事件發展到了尾聲,皇冠表示皇帝對此表示了認同與尊重,“乃按轡徐行”。相比霸上、棘門軍將領的曲意逢迎,周亞夫的“請以軍禮見”,更見後者恪盡職守、剛正不阿。麵對細柳軍的擋駕、周亞夫以軍禮拜見,漢文帝不僅沒有怪罪,反而大為感動,並命人表達自己的敬意,表明漢文帝是一個胸懷寬廣、深明大義的人。
第三部分,寫勞軍結束後皇帝和群臣的反應。具體記敘了皇帝和群臣對此事的態度,“嗟呼”一詞,表達了文帝對將軍周亞夫發自內心的強烈讚美,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真”字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不僅含義深刻,令人回味,而且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所以畫了一個風箏表示這種高度讚揚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