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濂 [朝代]元末明初
繪者:黃曉嬌
這是一篇概括了全文內容的思維導圖,以“學”字為中心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幼時“嗜學”,外出“求學”,感慨當下太學生學習條件好,更有利於讀書的“勸學”,最後是交代寫序緣由、表明心誌的“勵學”。整個導圖的創作按照原文的內容依序呈現,二級分支基本都使用原文詞語作為關鍵詞,創作圍繞盡可能完整記錄、釋義並有利於記憶原文內容的目的展開。
第一部分:嗜學。包括兩個方麵的主要內容:首先是敘述幼時愛讀書,因為家貧而隻能借書抄讀的經曆,導圖以沙漏表示借書時要“計日以還”的意思,以冰塊表示“天大寒”。其次是加冠以後外出請教學問的經曆。這一部分在原文中多用短句,表達豐富,內容生動。以指示牌表示百裏之遠,突出了作者求學的心意迫切真誠,又以“叩問、立侍、又請”以及三個表情表示作者在向“先達”請教學問時的誠懇、執著、恭敬,盡可能複現原文的現場。這兩個方麵內容都是為了突出作者開篇第一句的“餘幼時即嗜學”。
第二部分:求學。這部分內容在原文中精練、翔實,多用到了對比與細節刻畫的手法。求學路途的艱難、寓居求學生活的艱苦以及樂觀心態,最後取得的成就,分為行、寓、成來概括。“行”的部分突出“難”和“冷”,以畫麵來表達:深山巨穀、負篋曳屣、窮冬烈風、足膚皸裂、四肢僵勁不能動。“寓”的部分有一個亮點:用對比手法表現同舍生和餘的反差以及態度,原文用了將近70個字來表達,而在導圖中用了很少的文字和圖畫概括了這一內容,尤其是同舍生的衣著,用一個簡單的小圖表現了同舍生衣著與配飾的光鮮,而且順序與原文高度一致,可以充分激發讀者的想象。至於作者的“縕袍敝衣”也隻需一幅圖就了然於目,衣服上的補丁就是對原文最好的注釋,有助於理解和記憶。作者對生活的艱苦毫不在意,反而“心中足樂”,為什麼呢?因為有學習的快樂。這一點也特意在導圖中畫了一本書表現出來,緊扣了大綱主幹概括的“求學”這一含義。“成”的部分是作者熱愛學習取得的成果,可以說是寒門子弟實現階層逆襲的生動例子。這對於下文的勸學和勵學部分是很有意義的,所以基本按照原文排列呈現,以一個勝利的手勢表示這是令人喜悅的成果。
第三部分:勸學。這一部分內容也特別多,整個段落都與前兩個段落有關聯和對比,而導圖隻能精練再精練,所以非常考驗提煉能力。作為勸學,思路還是很好捋清的。作者先是對比強調如今的太學生的學習條件多麼好,接著就語重心長又含蓄地告誡學子更應學有所成。在生活方麵,用圖畫雞腿和魚表現縣官提供太學的夥食好,與前文的蘿卜白菜形成對比。用毛領上衣與闊腿斜垂的褲子表示裘與葛這樣上好的衣著,與前文打補丁的衣服圖畫形成對比,也能節省很多文字,表意形象,便於理解。下文的有問必答圖以及五星點讚的手勢是形容原文的向老師請教問題的方便稱意,與原文的第一段形成呼應比對。學業方麵“則心不若餘之專耳”用紅心加字來表達。其餘的含有否定詞的地方均用×表示否定含義。
第四部分:勵學。主要交代寫序緣由,內容不長,但是層次較多,以人物為關鍵詞分成兩部分。通過介紹馬生來表明自己贈送此文的心意,收束全文,突出主題,始終以勸學為中心,圖中以眼睛、卷軸和筆來表示勉勵鄉人學習的意思。作者的拳拳心意,溢於言表,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