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愈 [朝代]唐朝

繪者:陳虹宇

這幅導圖分析的是《馬說》,整幅思維導圖分成了四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韓愈提出的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開篇明義,表明作者觀點,從正麵強調伯樂對千裏馬的命運起決定性作用。這裏的“伯樂”喻指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千裏馬”喻指人才。

第二個部分是社會現狀,這種現狀可以從兩個層麵來看。第一個是名馬的悲慘遭遇;第二個是奴隸的無知,其中三個“不”字用“×”表示,構成了排比句式,語氣強烈,寫出了“食馬者”不知千裏馬的具體表現,將“食馬者”的愚昧無知刻畫得淋漓盡致。

第三個部分是出現這種現狀的原因,同樣可以從三個層麵來看。第一個是“食馬者”無知的層麵,“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指出了千裏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諷刺了“食馬者”的無知;第二個是千裏馬因為食馬者無知而被埋沒的層麵,“一食或盡粟一石”用誇張的手法,說明千裏馬才能超群,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這句話說明了千裏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第三個“不常有”的層麵是千裏馬悲劇的原因“伯樂不常有”。

第四部分是這篇文章的寓意。本文用了比喻的手法來抨擊統治者的不能識人。這幅導圖的插圖沒有上色,因為這是一張簡版的導圖。簡版的導圖更加注重的是邏輯和關鍵詞的正確性,比較偏實用。這篇文章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通篇說馬,而意在論人。表麵上說的是相馬、食馬之事,實際上以千裏馬比喻人才,以伯樂比喻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人,闡釋了對人才的發現和任用問題,這樣寫委婉含蓄,便於表達內心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