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2 / 3)

成書時間:1936年

該書特色:獨特的取材,獨創的手法,獨有的語言

該書作者魯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沒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少年時即對文藝十分感興趣。青年魯迅接觸了很多新學,嚴複翻譯的《天演論》對他影響尤大。1902年,他赴日留學,1904年,入仙台醫專,後其認為改變人的精神是更為重要的,於是改攻文藝。1906年,籌辦《新生》雜誌,並出版了《域外小說集》。1909年回國後任教;1912年任職於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後隨部遷往北京。他參加了《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投入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去,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中國革命的各個階段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其中,並以筆作為鬥爭的武器,懲奸除惡,1926年魯迅去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又執教於中山大學,與共產黨人有了進一步的接觸。1930年3月,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成為文藝領域的中堅主力。

《故事新編》是魯迅獨具風格的曆史小說集,共收有《補天》、《奔月》、《鑄劍》、《理水》、《非攻》、《采薇》、《出關》和《起死》8篇作品。從1922年魯迅開始寫第一篇《補天》到《故事新編》編輯成書,經曆了13年,跨越了魯迅思想發展的前後兩個時期,作品留下了魯迅思想變化發展的印跡。

少年朋友們閱讀《故事新編》時要注意了解作品所諷喻的現實生活事件,了解魯迅順筆一擊的對象是什麼,不然則難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義和戰鬥作用。另外,關於《故事新編》是不是曆史小說,文藝界有爭論,但多數人認為魯迅在《故事新編·序言》中有關曆史小說的論述極為精辟,把《故事新編》稱為曆史小說極為妥切。《故事新編》中的8篇小說,都以神話傳說和曆史故事為依據,閱讀時最好能找到原來的故事同時讀,收益會更大。

另外,《故事新編》之所以能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青睞,與該書的藝術手法是分不開的。《故事新編》采用了融古鑄今的藝術手法,古今交融,古為今用,是《故事新編》藝術風格的總特點。魯迅借古代的題材,巧妙地揉合進現代生活細節,揭露現代人,鞭笞現代人的靈魂。例如在歌頌大禹治水的英雄業績《理水》中,巧妙地設計了一個“文化山”。在洪水泛濫之際,老百姓連樹皮海苔都吃不到,而“文化山”上的學者們獨享從奇肱國用飛車運來的食品,在吃飽喝足之後,滿口“OK\"、“古貌林”、“古魯幾裏”地狂發議論。這段文化上的插曲,是魯迅對當時所謂的學者和文人們的極大諷刺和揭露。有關考察災情的大員們的描寫,以及水利局大排筵宴替他們接風的場景,活畫出國民黨反動官僚集團在大災之年,不顧人民的死活,乘機遊山玩水,搜刮民財的醜惡本質,這樣深刻的借古諷今,批判了現實。《故事新編》借古代的神話傳說、曆史故事諷喻現實,古今交融,“信口開河”,“隨意點染”,奇特和真實高度統一,含蓄、幽默和強烈的戰鬥性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

《故事新編》小說集第一篇《補天》,原題《稠山》,是根據女媧“搏黃土作人”和“煉五色石補天”的神話,加以藝術加工與描寫,展現出一幅雄偉壯麗的圖畫,表現古代神話中的女禍的創造精神和辛勤勞動,從而熱烈地讚揚了我國古代人民的勞動創造精神。《奔月》是根據後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寫成。作品中描寫了傳說中的英雄羿,為民除害,勇敢地射下9個太陽,射死封豕修蛇,後來大小動物幾乎被他射光,他隻得和妻子嫦娥每天吃烏鴉醬麵,過著孤寂而又困頓的生活。而欺世盜名的逢蒙,想用從羿那裏學來的箭法射死他,置他於死地而後快。嫦娥熬不過艱辛,偷吃仙丹飛上月宮。作者歌頌羿的勇敢和機智,譴責虛偽和自私,斥責造謠誹謗惡意中傷等卑劣行為。魯迅在這裏順筆一擊,揭露當時文壇上高長虹之流忘恩負義的行為。《鑄劍》是根據《搜神記》和《列異傳》中幹將莫邪鑄劍的故事寫成的。作品中歌頌了見義勇為的黑衣人和為父報仇的眉間尺的戰鬥性格,表達了不最後消滅敵人誓不罷休的徹底革命精神。寫於1934年到1935年的《非攻》、《理水》、《采薇》、《出關》和《起死》,從思想內容到藝術風格和前3篇都有所不同。那時魯迅已是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借曆史事件和古代人物,頌揚英雄行為,鞭撻醜惡現象,作品中洋溢著革命理想和樂觀主義精神。在《非攻》中,魯迅根據《墨子·公輸》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動地塑造了墨子的英雄形象。《理水》的故事線索是大禹治水的古代傳說,歌頌大禹為百姓曆經艱難奮而治水的偉大精神,熔古今於一爐,呈現了與古代傳說毫無關係的“文化山”和“水利局”的學者和大員們的種種卑劣表演,意在痛斥時弊。《采薇》是寫伯夷、叔齊拒食周粟,躲入首陽山,采薇度日,終於餓死首陽山的故事。作品通過伯夷、叔齊揭示在嚴峻的社會鬥爭麵前,以消極逃避的態度,幻想尋取“超脫”,隻會是悲劇。在《出關》中,魯迅借老子西出函穀關的故事批判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起死》批判莊子無生死、無貴賤、無是非的虛無主義思想。

《故事新編》大概是魯迅的作品中最有爭議的一部。問題主要集中在:①《故事新編》的創作手法是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②如何理解小說中的“油滑之處”?作為曆史小說它是成功還是失敗?

毫無疑問,《故事新編》取材於曆史故事或神話小說,它的題材是非現實的,作者在小說中保留了它們的詭異神奇。這種情節的特異性決定了《故事新編》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同時應當指出的是在具體篇章的寫作中,也不排除有現實主義的筆法。

魯迅自己在《故事新編》中的《序言》裏提到“油滑”,又提到其中“遊戲之作居多”。作品沒有憤怒的批判,厲聲的指責,但卻同樣有深刻的揭露,從讀者的閱讀效果來說,“油滑”並沒有衝淡作者本來的創作主題,反而讓讀者更為輕鬆地接受了作者的主張,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魯迅總是插入一些與本題相關的現代人的話語,揶揄現代社會中的某些人或事:這些信手拈來,順筆一刺的油滑,時時提醒人們在讀小說而非曆史,活在現代而非古代。比起聲色俱厲的指責,幽默點顯得大度而有胸懷。魯迅自己也曾說過:“用玩笑來應付敵人,自然也是一種好戰法,但觸著之處,須是對手的致命傷。”

魯迅的小說裏常常要有諷刺的對象。他是諷刺語言的大師,用筆總是極盡至致,酣暢淋漓,他要寫女媧的高大無私就忍不住要畫一畫虛偽的小丈夫的嘴臉,他要寫大禹的勤勞踏實就忍不住要拉上一夥文化山上的無聊文人。他寫古人,卻沒有把古人寫得“更死”,而是賦予了他們新的生命,他取材於曆史或傳說,保留了它們的基本原貌,卻又顯然注入了作家自身強烈的愛憎傾向與鮮明的美學分野。他寫的整天吃“烏鴉炸醬麵”的後羿,英雄無用武之地,妻子也獨上月宮。作者回避了他為民除害,趕殺惡獸的英雄行跡,轉而從末路英雄的情懷,寫出了他的無私、正直與豁達,而與原來的傳說已是相距很遠了。

無論這樣繼續下去的論爭是怎樣一種情況,《故事新編》以其取材的獨特性,手法的開創性和語言的經典性,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一席之地。

“唉唉,我從來沒有這樣的無聊過!”伊想著,猛然間站立起來了,擎上那非常圓滿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個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為神異的肉紅,暫時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處所。

“唉,”他不覺歎息,“我的箭法真太巧妙了,竟射得遍地精光。那時誰料到隻剩下烏鴉做菜……”

“況且,”另一位研究《神農本草》的學者搶著說,“榆葉裏麵是含有維他命W的;海苔裏有碘質,可醫瘰鬁病,兩樣都極合於衛生。”“O·K!”又一位學者說。

作者:郭沫若

成書時間:1921年

該書特色:磅礴的氣勢,精巧的構思;濃鬱的情感,鮮明的人物形象

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帝製,建立起中華民國,但封建勢力依然根深蒂固,中國民主革命的反封建任務並未完成。1915年9月,《新青年》創刊,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這一運動以科學和民主為旗幟,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矛頭直指封建政治、封建禮教和舊倫理、舊道德。它又是一場文學革命運動。1917年起,在陳獨秀、胡適等人倡導下,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這一聲勢浩大的文化、文學革命運動,為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做了思想和輿論準備。郭沫若(1892—1978)詩人、作家、劇作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原名開貞,號尚武,四川樂山人。1918年開始寫新詩。1921年出版的《女神》,是中國現代第一部優秀新詩集。《女神》中的詩,寫於1918年到1921年,大部分寫在1919年、1920年,正是五四運動的高潮期。它像夜空的閃電,照耀著革命青年前進的道路,又以嘹亮的號角,鼓舞人們英勇戰鬥!

《女神》中的詩,按照題材與格調編為3輯:第一輯收詩劇3首,以神話傳說為題材,有著歌德詩劇的特點,人稱“女神三部曲”;第二輯收30首詩,受惠特曼影響較大,具有浪漫主義特色,體現了狂飆突進的五四精神;第三輯中的22首,有泰戈爾的明顯影響,清新恬淡,可窺見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

愛國主義是《女神》的主旋律。詩人以巨大熱情,謳歌了五四運動洗禮後的新生祖國。《鳳凰涅槃》詩,借一對鳳凰采集香木,引火自焚的神話傳說,表達了詩人對黑暗的詛咒和對光明的渴求。

《爐中煤》運用形象比喻和擬人手法,盡情抒發了詩人對祖國的眷戀並願為之獻身的革命情緒。《棠棣之花》借曆史題材,控訴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表達了“不願久偷生,但願轟烈死,願將一己命,救彼蒼生起”的豪情壯誌。

反叛黑暗、追求光明,破壞腐朽、創造新生是本詩愛國主義主題衍射出的基本精神。《女神之再生》一詩中,詩人借眾女神之口唱出“創造些新的光明”、“新的溫熱”去借給“新造的太陽”,“照徹天內的世界,天外的世界。”《棠棣之花》、《匪徒頌》、《勝利之死》所表現的也是一種反叛、破壞和追求、創新的精神。而《筆立山頭展望》一詩則以強烈的節奏感,充分表達了詩人心中澎湃的激情,以及風雷激蕩的時代氛圍。

《女神》不是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繪與剖析,而是著重表現詩人的主觀理想和情懷,具有濃鬱的浪漫主義特色。《鳳凰涅槃》中雋永的意向,《天狗》中自信的挑戰,《立在地球上放號》那地動山搖的氣魄,均讓人耳目一新,痛快淋漓。《女神》中的詩作,立意深邃、構思新穎、雄渾奇偉、氣象萬千。它對中國新詩運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是同時代的詩人所無法與之比擬的。

在藝術表現上,《女神》既溶進了西方現代詩自由靈活的特點,又繼承了中國傳統詩歌優美的韻律,形式多變,風格自由放逸。篇幅,詩節、詩句的長短、任詩人情緒決定而不受人為格律限製。加上比喻奇特,誇張極度,或用象征,或用排比,或用重迭,或用複唱,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鐵!/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的宇宙,腥穢如血!/宇宙呀,宇宙,/你為什麼存在?/你自從哪兒來?/你坐在哪兒?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負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我為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

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我便是我了!

作者:老舍

成書時間:1936年

該書特色:以精湛的現實主義筆法表現人物的社會悲劇

該書作者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字舍予。1899年生於北京市一個貧苦的滿族家庭。青年時期曾就讀於北京師範學院。1926年在英國講學期間開始了文學創作。此間的代表作有《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1930年取道新加坡等地,回國任教和寫作,進入了創作的高潮期。代表作有《離婚》、《月牙兒》、《駱駝祥子》等。抗戰爆發以後,老舍在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擔任重要職務,主持“文協”的日常工作。創作了各種通俗形式的文藝作品和多部小說、話劇,其中最重要的,是描寫敵偽統治下的北平人民生活的《四世同堂》。全國解放後,他創作的多幕話劇《龍須溝》和《茶館》,取得了很大成就,老舍亦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駱駝祥子》以20年代軍閥統治下的北平為背景,描寫了人力車夫祥子苦苦掙紮和淪於墮落的故事。20年代的北平,強權四起,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大批因農村經濟破產無路可走的勞苦人流入城市。然而,單憑出賣苦力並不能獲得他們對生活的最低要求。因此,便出現了主人公祥子個人奮鬥毀於社會黑暗高壓之下的悲劇。小說深刻地挖掘了形成這一悲劇的原因,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對吃人的社會製度作出強烈的控訴。

《駱駝祥子》出版後,影響很大,被譽為“抗戰前夕中國最佳的長篇小說。”1945年,該書英譯本在紐約出版,立即風靡美國。在這部作品中,既有著老舍從《老張的哲學》開始就顯示出來的解剖市民社會”日常生活哲學”的功底,又容納著自《柳家大院》、《月牙兒》開始就發展起來的對下層民眾的真摯同情;既有著作家對早年養成的外國文學修養的發揮和超越,又包含了他對民族文學敘事傳統的靠攏和點化;細膩的寫實中不乏機智的幽默,從容的敘事中滲透著層次明晰的心理描寫和才情橫溢的狀景抒情。總之,它是作家經過廣泛的藝術探索,在融合多重藝術優勢的基礎上所浮升起來的一座富有生命力的文學高峰,用老舍自己的話說,“這是我的重頭戲,好比譚叫天唱《定軍山》”。

作品描寫了一個人力車夫的悲劇。

祥子是個破產農民,從農村流落到城市,做了人力車夫。他年輕力壯,自信好強,又正派勤奮,決心憑自己的力氣攢錢買一輛車,做個自食其力,獨立生活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