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時間:8~16世紀
該書特色:多樣的主題,浪漫的精神,巧妙離奇的故事情節
這本書有時被稱為《天方夜譚》,有時被稱為《一千零一夜》,就這個名稱的字麵意義而言,後者較為準確。但不論我們通過哪一個名字知道它,在愛看故事書的群眾中,它都不失為最有名、最受歡迎的故事選集之一。
書中所收多為東方故事,最初是用阿拉伯文寫成,經18世紀一位曾在東方遊曆、並且精通阿拉伯文及其他東方語言的法國學者安敦·蓋倫的翻譯介紹才在歐洲流行。蓋倫的譯本是在1709年到1717年間分為數冊出現。
蓋倫據以翻譯的原本得自敘利亞,約於一百年前在埃及寫作而成,不用說,自然是用阿拉伯文寫成。不過,其中所說的故事要比這個年代古老得多,但到底有多麼古老,那就無可奉告了。最早追溯這些故事的文獻,是一位名叫馬蘇迪的阿拉伯人所編的一種曆史辭典,約成書於公元950年。據編者馬蘇迪表示,在他那個年代,有一批譯自波斯文、印度文、希臘文,以及其他語言的圖書在阿拉伯人當中流行,而其中的《赫查爾阿夫善》,是“一本從波斯文譯成阿拉伯文的書,其意為‘一千個故事’”。
我們在閱讀《一千零一夜》時,應著重把握下列三點:第一、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盡管與印度、波斯等民間故事有著明顯的聯係,然而,它是阿拉伯人民的創作智慧和藝術才華的反映,應注意把握其民族藝術特征。第二、對各種不同主題的故事,應深入理解和把握。第三、對故事中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應從民間口頭文學的創作特征上去把握。
《一千零一夜》的結構令人叫絕,這是一部將散珠用紅線串起來的巧妙藝術構思:讓山魯佐德和山魯亞爾的故事成為總體框架,然後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辦法將二三百個故事嵌入。相傳在古代印度和中國之間,有個海島國家“薩桑國”;由兄弟二人分別統治,在他們的宮廷中,都存在著皇後不貞的情況。哥哥山魯亞爾國王發覺後,便產生了對女人的報複心理,每天娶一女子,第二天早上便殺掉。國王殘暴的行為引起了老百姓的極大恐慌。青年女子不是被他殺死就是逃往他鄉,被迫為國王搜尋年輕女子的宰相雖對國王的暴虐行為不滿,但也無可奈何。一天,宰相正為沒能給國王找來女子而發愁,他的大女兒山魯佐德對父親說:“把我嫁給國王好啦。我要犧牲自己,拯救千千萬萬的女子。”父親不允,他給女兒講了一個“水牛和毛驢的故事”,警告她固執冒險的後果,但女兒認為目前的事情人命攸關,所以她堅持原意,並懇請父親送她進宮。父親無奈,隻好送女兒進宮。山魯佐德進宮後,就哀求國王能讓她和妹妹見上一麵。國王派人接來了山魯佐德的妹妹。姐妹見麵,分外親熱,妹妹就按照姐姐事先的吩咐,要求姐姐給她講個故事,好讓大家快快活活地消遣一夜。姐姐故意說:“隻要德高望重的國王許可,我自己是非常樂意講的。”國王本無睡意,姐妹倆的談話,也引起了他的興趣,便欣然應許。於是在這一千零一夜的第一夜,山魯佐德開始講《商人和魔鬼的故事》。之後,又講《第一個老人和羚羊的故事》。當講到故事關鍵的時候,天色已亮,不能再講下去。這時妹妹歎道:“姐姐,你講的這個故事多麼美麗!多麼甜蜜!多麼有趣啊!”山魯佐德說:“要是主上開恩,讓我活下去,那麼來夜我要給你們講的故事,比這個更有趣呢。”國王想,我暫且不殺她,等講完下麵的故事以後再說。白天,國王忙於處理政務,晚上,山魯佐德又繼續講老人和羚羊的故事。隨後幾夜,把三位老人挽救商人的故事也都講完,但每到故事精彩的時候,也正是天亮的時候,這樣,山魯佐德得以繼續在夜晚講下去。
山魯佐德的故事神奇美麗,異彩紛呈,大故事中套小故事,大大小小共二三百個,最長的10夜20夜才能講完。有些精彩的故事,情節起伏跌宕,曲折離奇,扣人心弦。比如《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還有《白侯圖的故事》。
山魯佐德夜複一夜,講啊講,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當她講完《補鞋匠馬爾魯夫的故事》後,起身對國王說:“英明的君主,我是你的奴婢,在一千零一個夜晚,我向你講述了古人的美談和先賢的教訓,現在能讓我向您提出一個希望嗎?”國王道:“你怎麼想就怎麼說吧。”山魯佐德便讓人把她為國王所生的三個男孩帶來,說道:“國王啊!這是您的親骨肉。看在他們的份上請您將我赦免。你若殺了我,他們將變成沒娘的孩子,也找不到能很好地撫養教育他們的婦人了。”國王聽後,激動地哭了,他將孩子們摟在懷裏,說道:“山魯佐德,以安拉發誓,在這些孩子到來之前我已赦免了你,因為我早就看出你是位純潔無瑕的女子。安拉保佑你,賜福你全家。”
喜迅傳遍了京城,山魯亞爾無比興奮,他召集文武大臣,賞賜宰相,讚揚他把女兒嫁給自己,從而避免了自己更大的無辜殺戮。國王還一一封賜,下令裝飾城郡,舉國狂歡,開銷全由國庫支出。人們敲鑼打鼓,走上街頭。那些孤苦無依者都領到了國王的特別恩賞。從此,國運亨通,人民又過上了幸福平安的日子。
《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在西方被稱為《阿拉伯之夜》。我國卻有一個獨特的稱呼:《天方夜譚》。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負盛名,擁有最多讀者和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同時,它以民間文學的素樸身份卻能躋身於世界古典名著之列,也堪稱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大奇跡。
在《一千零一夜》中,有冒險故事、愛情故事、曆史故事等各種民間故事以及歌謠、寓言和童話等各種不同形式的作品。這些作品表現了多種多樣的主題:暴露統治階級罪惡、歌頌人民群眾反抗鬥爭、謳歌堅貞專一愛情和描寫商人航海冒險等。
《一千零一夜》的藝術特色:一、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通過五彩繽紛的迷人想象,對現實加以洋溢著詩意的誇張,把美好理想滲入到理想的人物、情節和事物中,鼓舞人們為幸福生活而鬥爭。如:可以自由飛翔的烏木馬、能障眼隱身的頭巾、“千裏眼”象牙管子、下半身石化的王子、教徒變的四色魚……反映了豐富的想象力和濃鬱的浪漫主義特色。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往往在一個故事裏,反映現實生活的現實主義和展示理想的浪漫主義是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三、在結構的安排上,大故事套小故事,在人物描寫的對比手法,在情節處理上的離奇和語言運用上的對比誇張、格言諺語等,都體現了民間口頭文學的藝術特征。
不考慮事情後果者,必為時代所遺棄。
害相思病的人沒有藥醫,當事者跟瘋子沒有區別。
世間的一切虛偽,正像過眼雲煙,隻有真理才是處世接物的根據。虛偽的黑暗,必為真理的光輝所消滅。
愛情當初隻不過是一點唾涎,繼續發展下去,它會變成汪洋大海。
對於處世接物,凡能忍辱負重,審慎考慮的人,往往易於達到目的,操最後的勝券。反之,急躁冒進,急於求成的人,沒有不失敗後悔的。
作者:(英)威廉·莎士比亞
成書時間:1592~1600年
該書特色:抒情浪漫的愛情頌歌
該書作者莎士比亞一生留下兩首長篇敘事詩,154首十四行詩和少數雜詩,以及37部震撼舞台的戲劇。但這已足夠奠定他在文學史上不朽的地位。打開莎士比亞戲劇集,如同打開百寶箱,使人眼花繚亂。書中處處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閃爍著藝術的光芒。作品為你展開的世界,並不遙遠,出現的人物也並不陌生,他們的思想、感情、行為、生活、道德觀念,也遠非是隔世的,他們的喜怒哀樂,仍然在激勵著我們,整部戲劇集中最令人熱血沸騰的是莎士比亞揮舞著個性解放的文藝複興大旗向封建、宗教等堡壘發動的一次次酣暢淋漓的進攻,將蒙昧一次次斬於馬下,人物形象塑造是莎士比亞對人類文化寶庫所作的最傑出的貢獻。他創造的戲劇人物類型廣泛,數量眾多,有名有姓者達700餘人,其中哈姆雷特、羅密歐、朱麗葉、奧賽羅、夏洛克等不朽的典型已被列入世界文學的藝術畫廊。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注重個性化,複雜化,通過人物行動、內心獨白多角度刻畫。這些已成為後來劇作必不可少的手段。情節設計上他注重多層次、多線索、悲喜結合,使劇本生動活潑,不落俗套。在注重情節安排時,莎士比亞對結構要求極嚴,幾乎每個劇本都可用開端、發展、轉折、高潮和收場等五部分的正規布局加以分析,莎士比亞還是一位傑出的語言大師,他的戲劇語言追求口語化同時,融入詩的優美,創造出生動的意象、美妙的韻律,開一代風氣之先河。
因莎劇數量眾多,在此隻選取最著名的幾部,對劇情作以簡單的介紹。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包括《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主要描寫的是青年男女為追求愛情自由,與封建意識、封建頑固勢力和各種自私欺騙行為所進行的鬥爭。《威尼斯商人》寫青年商人安東尼奧為幫助朋友巴薩尼奧向名門閨秀鮑西婭求婚,向高利貸商人夏洛克借錢。因貨船觸礁無法如期還債。夏洛克嫉恨安東尼奧,堅持要按借約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鮑西婭化裝成律師出庭辯護,粉碎了夏洛克企圖以法律名義行凶報複的陰謀。《無事生非》寫的是少年貴族克勞狄奧與總督之女希羅一見鍾情,決定一周後舉行婚禮,眾人又極力撮合互相爭強鬥勝的貝特麗絲和培尼狄克相愛。唐·約翰設下詭計,讓克勞狄奧誤以為希羅是個蕩婦,在婚禮上當眾辱罵她。希羅氣急暈倒,克勞狄奧以為希羅已死,十分痛悔,到墳堂追悼。最終真相大白,兩人重逢。《皆大歡喜》講述被放逐的公爵的女兒羅瑟琳與受到長兄奧列佛虐待的奧蘭多相愛。不久羅瑟琳受到叔父、篡位者弗萊德裏克的放逐,女扮男裝逃亡到亞登森林,與奧蘭多不期而遇。以此為主線,穿插了奧蘭多以德報怨,拯救了兄長,使其天良發現,並與西莉婭產生愛情。弗萊德裏克受隱士點撥,翻然悔悟,歸還權位等故事。最終共有四對戀人喜結良緣,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寫孿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奧拉遇海難失散。薇奧拉愛上了公爵奧西諾,女扮男裝給他當侍童。但公爵卻愛著伯爵小姐奧麗維婭。可奧麗維婭反而愛上了代替公爵向自己求愛的薇奧拉。經過一番有趣的波折之後,薇奧拉與奧西諾,奧麗維婭與西巴斯辛雙雙結成良緣。
四大喜劇代表了莎士比亞喜劇藝術的最高成就。其基本主題是歌頌愛情和友誼,如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通過安東尼奧的形象,讚美了友誼和仁愛精神,又通過巴薩尼奧和鮑西婭的愛情故事,說明真正愛情的純潔與樸實。《皆大歡喜》、《第十二夜》中那些追求愛情自由的年輕人曆經磨難,終成眷屬。作者無情地批判了封建門閥觀念、家長專製,批判了中世紀以來的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並在對愛情自由和個性解放的讚美中,表現了人文主義的生活理想。
作者塑造了許多具有高尚情操的敢作敢為的青年男女形象,論身份,他們是貴族,然而他們的思想行為卻體現了人文主義原則,具有新的時代精神。尤其是女主人公的形象更為光彩照人。她們率真、熱情、剛毅、機智。敢於向傳統觀念挑戰,勇敢地追求愛情。如羅瑟琳女扮男裝,逃出宮廷,自己挑選愛人,並大膽地表白。薇奧拉更是積極、熱情、坦率,並表現了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她們聰明果斷、敢作敢為,如鮑西婭假扮律師,以驚人的才智戰勝狡猾貪婪的夏洛克。這些女性形象是理想化了的資產階級新女性,寄托了作者的最高理想。
莎士比亞的喜劇是抒情性的浪漫喜劇。故事多發生在南歐,具有異國風光,異鄉情調。作者善於利用誤會和巧合,用麵貌相似、喬裝改扮或設圈套、開玩笑等手段,人為地製造一些離奇曲折、變幻莫測的戲劇情節和滑稽可笑、意趣橫生的場麵。多線索平行交叉,構成完整的藝術整體,更使情節顯得生動豐富、跌宕起伏,自然地激起欣賞者的情感波濤。
總而言之,莎士比亞喜劇充滿了明朗的色彩、樂觀的基調,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
一個人思慮太多,就會失卻做人的樂趣。
與其做愚蠢的智人,不如做聰明的愚人。
傻瓜的愚蠢往往是聰明人的礪石。
一支小小的蠟燭,它的光照耀得多麼遠!一件善事也正像這支蠟燭一樣,在這罪惡的世界上發出廣大的光輝。
全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些演員。
真理是喜歡公開交易的。
真的愛情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
作者:(英)約翰·彌爾頓
成書時間:1667年
該書特色:以史詩的形式講述最古老的故事
該書作者約翰·彌爾頓是十七世紀英國傑出的詩人和政論家,他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家庭。自幼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喜歡讀書。16歲入劍橋深造,鑽研古代和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學作品,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很深。早在大學就讀期間,他就試著用拉丁文和英文創作詩歌。1632年他取得碩士學位。畢業後他拒絕擔任牧師職務,回到其父在荷爾敦的莊園,潛心研究科學及詩歌;並創作了不少詩作,其中有《歡樂的人》(1632)、《幽思的人》(1632)、《科瑪斯》(1634)、《利西達斯》(1637)等。
在1638年至1639年間,他以筆作槍投入到資產階級反對王權和國教的鬥爭中,發表了著名的論文《論國王與官吏的職權》、《為英國人聲辯》等。
克倫威爾政府成立後,他擔任拉丁文秘書,以大量的文章頌揚共和,鼓吹革命,抨擊反動勢力,捍衛人民的利益。由於活動繁忙,彌爾頓積勞成疾,導致雙目失明。盡管如此,他還是寫作不止,創作了大量的十四行詩。斯圖亞特王朝的複辟使革命遭到了失敗。彌爾頓也受到迫害,曾被捕入獄,著作也被焚毀,生活陷入貧困。他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希望,以驚人的毅力,通過口授,完成了三都具有高度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宏偉史詩《失樂園》(1667)、《複樂園》(1671)和《力士參孫》(1671)。這三部長詩均以聖經故事為素材,以磅礴的氣勢,奔放的熱情,超自然的人物形象,激昂的語言反映了革命鬥爭的壯烈,革命者的博大情懷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詩歌充滿了詩人的激情。他運用比喻、排比、重迭等豐富的修辭手段,采用了大量的古典文學和神話故事中的典故,使強烈的思想感情和富有節奏感的詩行融為一體,藝術效果強烈。盡管其中有不少拉丁語源的詞彙與複雜的句法結構,使閱讀有一定困難,它們仍是英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對以後的英國文學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失樂園》以《舊約創世紀》中神話的題材,創作而成的一部關於人類墮落的悲劇。它結構宏大,在時間上,上溯新宇宙的誕生,下至人類未來,舊世紀的衰亡;在空間上,又包括至高天國、人類樂園和地獄深淵。史詩包羅萬象,形成一幅幅無邊無際、色彩絢麗而又若隱若現的畫麵,情景極為壯觀。
在遙遠的天國,墮落天使盧西弗同上帝抗衡,被上帝逐出天堂,打入地獄,在地獄中的盧西弗變成了撒旦,他發誓要同上帝戰鬥到底,以報血仇。
在叛將穆西伯的指揮下,眾人一起動手,建造了一座輝煌的宮殿。撒旦在那裏召集了一次會議,號召眾將士同仇敵愾,奪取勝利,並要手下出點子,獻謀略。莫克拉主戰,比利爾則認為在地獄繼續生存下去。馬蒙建議和平建設地獄,使之和天庭媲美。他的話引來一片喝彩聲。最後副帥比爾茲布伯站了起來,告訴與會者,上帝製造了地球,上麵住著人類。他出了一個惡毒的點子:先摸清地球的底細,然後占領它,使上麵的居住者落個和他們一樣的下場。撒旦宣布他親自擔此重任,到地球去探個究竟。他來到地球的入口,在那裏和他的女兒罪惡、兒子死亡彙合。他們為他打開了大門,撒旦飛身潛入。
這一切都沒有逃過洞察一切的上帝的眼睛。他對地獄裏的一切了如指掌,對罪惡天使的動機知道得一清二楚。他俯視宵空。看見撒旦正在靠近地球。撒旦不斷裝扮成各種動物,與地球上的亞當和夏娃相識,並知道了禁果的秘密。
撒旦變成了一隻蛤蟆,射出毒汁,影響了夏娃的夢境,引誘她吃禁果。上帝覺察了內情,便派拉裴爾開導亞當一番。但夏娃禁不住毒蛇的誘惑,始嚐禁果,違反了天條。
上帝對亞當和夏娃的不忠十分氣憤,他用巨手扭轉乾坤,將地球永恒的春天變成四季;讓風暴、冰雪、洪水和地震肆虐人間。他還讓地球上的人們互相殘殺。
亞當和夏娃非常懊悔,乞求上帝寬恕,但是上帝還是作出了最後的判決。邁克爾把痛不欲生的亞當夏娃帶上山頂,展示了未來的情景,講述了朝代的更迭和興衰,告訴他們將來耶穌的出世、受難、死亡和複活,然後升入天堂為人類贖罪的過程。亞當和夏娃聽後,手拉著手從天堂的頂峰下到貧瘠的荒原。
《失樂園》是彌爾頓創作三部史詩中最傑出的一部。他以豐富的想象和天才的創造,完成了一部以撒旦為主角的英雄史詩。
長詩中塑造了三個主要人物形象。其中亞當是個勇敢剛毅的人,他的內心世界有熱情,理智,有自由意誌。自由意誌是推動人類前進的動力。亞當喜愛勞動也是其自由意誌的表現。夏娃這個形象,既美麗、活潑、天真,又貞潔溫柔、善良。他的弱點是輕信,經不起諂媚的吹捧。詩中最鮮明也最複雜的形象是撒旦。他和《浮士德》中摩非斯特的形象有類似之處,既是惡魔,又是光明之子;既有破壞的一麵,又有促進改革的一麵。他的魄力與莊嚴值得尊敬;他的狡猾陰險令人厭惡。
《失樂園》語言成就突出,是以無韻詩體寫成的,讀來卻有強烈的節奏,極富音樂美。它還廣泛使用了荷馬以來史詩式的明喻手法,用眾多的形象造成一種幾乎使人眼花繚亂的效果。在這首詩上,古典藝術與近代藝術有著奇妙的結合。
作品充滿了雄渾的圖景,具有和聲般的音色,又如教堂的讚美詩,以無限的宇宙為背景,給人以博大的想象空間。
千萬人錯誤時,會有二三知情者。
對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門。
真自由總是和真理結合而同居,離開她就不能單獨生存。
意誌也好,理性也好,若被奪去自由,二者都變為空虛、無用的了。
外部自由被奪,內部自由消失。
跟你談心,我把時光全忘了;忘了季節,和季節的變化;一切歡樂也想不起來了;清晨的氣息最甜——多甜啊,一會兒,添上早起的鳥兒第一陣囀鳴;東方,太陽初升,給美好的河山染一層金光,又染紅了露珠閃閃的花草、樹林和果實那光景多可愛;……
作者:(英)丹尼爾·笛福
成書時間:1719年
該書特色:吸引人的冒險情節,頑強堅毅的英雄形象
笛福(1660~1731年),作為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開山人,現實中的他就像魯濱遜一樣有著非凡的傳奇經曆。他出生在清教徒商人家庭,20多歲開始經商,從事過多種行業,到過歐洲大陸許多國家。同時,參與政治活動,甚至為政客們充當秘密情報員。他四處冒險,並因此獲得聲譽和地位,但也因針砭時弊而三次入獄,幾次經曆逃亡的艱辛。在年屆60之際他開始創作《魯濱遜漂流記》,因此博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稱號,這是他第一部,也是寫得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笛福還有《摩爾·弗蘭德斯》、《辛格爾頓船長》等作品。他的小說多采用流浪漢小說的形式,通過普通人的遭遇和命運,反映了18世紀初期英國資本主義紛繁的現實。
18世紀,英國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經過上個世紀的革命,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達成妥協,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政權和高官厚祿仍保留在貴族手中,但必須保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國家通過製定各種政策和製度為發展經濟服務,因此出現資本主義發展繁榮的局麵。當時資產階級剛剛從封建關係中解放出來,但已基本具備了自我發展的曆史條件,精力充沛,滿懷信心,加緊進行資本原始積累,表現出這個階級在上升時期所具有的積極進取精神。
《魯濱遜飄流記》中的主人公出身不好,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有較豐富的生活閱曆,有一股壓抑不住的冒險的進取精神。他白手起家的傳奇經曆是每一位不甘於平庸生活的年輕人的夢想。流落荒島後,他不是聽天由命,而是發揮自己的全部聰明才智,用自已的勞動改善自己的食宿條件,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粗到精,創建了自己的王國。他靠勞動成為自然的主人,從而引起人們對他的熱愛。本書的真實性和具體性使它成為英國文學中第一部現實主義的小說。作者在序言中曾強調指出:“這本書完全是事實的記載,毫無半點捏造的痕跡。”笛福的技巧在於把假想的事物寫得栩栩如生,準確生動和細致地寫出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特征。這也與他自己是早期英國第一流報人的身份有關,讀者完全將故事誤以為真。
《魯濱遜飄流記》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它不僅給笛福贏得了近500個頭銜,而且各種譯本,仿作出了近700種。我們所熟悉的《格列佛遊記》就是仿作中的精品。此書還是西方青少年最喜愛的一部小說。法國啟蒙哲學家,盧梭在《愛彌兒》中就將它作為愛彌兒15歲時的必讀書。這樣,它就成為教育史上的裏程碑。此書還引發了許多偉大哲人的思考。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各種著作中數次引用魯濱遜的故事來說明資產階級的本性。當然,對於廣大群眾來說,此書也是一部最愛歡迎的純粹消遣讀物。
主人公魯濱遜,是個資產階級出身的青年,他不喜歡安逸平庸的家庭生活,不顧家人勸阻,幾次外出經商冒險。一次前往非洲販運黑人,途經南美洲海岸船觸礁遇難,水手船客全部淹死,隻有他一人幸存。他爬上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從此開始了長達28年的孤島生活。
魯濱遜自製了一隻簡單的木筏,從觸礁的船上將各種生活用品包括槍支彈藥,運到島上,然後搭起一個帳篷作為暫時棲身之所。他每天在日記裏記下自己的遭遇和活動,並且不忘記讀《聖經》,感謝上帝對自己的拯救。他逐漸學會各種手藝,找到一個永久性的山洞作住所,並製作了一些簡陋的家具,捕獵馴養動物,種植莊稼等,使自己的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但他仍感到不安全,時刻警惕著意外的侵犯。
12年以後的一天,魯濱遜在海灘上突然發現了人的腳印,他留心觀察,過了很久又發現人體殘骸,他意識到有食人的野蠻人來過島上。又過了很久,果然發現一群食人族的野蠻人來到島上,準備把帶來的幾個俘虜殺死吃掉。魯濱遜開槍打死幾個野蠻人,救了一個俘虜,這天是星期五,便給這俘虜取名為“星期五”,收他作自己的奴隸。
魯濱遜讓“星期五”皈依基督教,學說英語,以便和他交談。“星期五”告訴他,還有17個白人被囚在島上作奴隸。魯濱遜決定去營救他們。但是剛搭上自製的獨木舟出發,又來了一群帶著俘虜的野蠻人,魯濱遜和“星期五”向他們發起進攻,殺死了許多野蠻人,並救出兩個俘虜,其中一個便是“星期五”的父親,父子喜得團聚。魯濱遜又派他倆駕上那隻新造的小船去營救其餘的白人俘虜,以積聚力量造更大的船返回文明世界。
後來,一艘英國船從孤島經過,船上水手暴亂並把船長拋到岸上。魯濱遜帶領“星期五”,幫船長將船奪回,他們也結束了孤島生活,乘這艘船返回英國。魯濱遜回到老家,他已成為擁有幾千英鎊現金的富翁,並結婚生子,但仍不停止航海經商。一次出航東印度群島,船經他以前生活過的孤島,發現西班牙人和英國水手在島上繁衍生息,他看了滿意地離去。
《魯濱遜飄流記》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魅力呢?表麵看來它隻是以主人公的冒險生活情節吸引讀者,但更深層的意義正如英國文學史家艾倫所認為的,該小說是一部包含每個人生活的寓言:“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都遭受孤寂的折磨。”笛福象征性地描述了這種孤獨,“把魯濱遜和上帝一起拋到了荒島上。因此《魯濱遜漂流記》其實是描述了一種普通人的經曆感受的寓言故事,因為我們都是魯濱遜,像魯濱遜那樣孤獨是人的命運。”
此書最大的藝術成就是在歐洲文學史上真實而具體地塑造了第一個資產階級英雄形象。魯濱遜所處的時代正是資產階級大發展的時期,他冒險經商、流落荒島並對荒島開發和占有的傳奇經曆,概括了新興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充滿野心、富於冒險、頑強堅毅、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魯濱遜的成功使他自然成了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偶像。魯濱遜樂觀、勤奮的開拓精神正是小說的價值所在。
我默認天意的安排,現在我開始占有這種安排,開始相信一切安排已是最佳。
世界上一切好東西對於我們,除了拿來使用之外,沒有別的好處。
通過長期努力達到的現狀是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最適於稱為人類的幸福,與人體的機械活動部分的勞累和痛苦毫無關聯,也不會因人類中上層社會的自豪、奢侈、野心、妒忌而感到難堪。
作者:(德)約翰·歌德
成書時間:1774年
該書特色:用第一人稱的方式講述一個委婉動人的愛情故事
該書作者約翰·歌德(1749~1832年),是18世紀德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深受盧梭和斯賓諾莎哲學思想的影響,積極參加啟蒙主義性質的“狂飆突進”運動,並成為德國“狂飆突進”文學思潮的領袖人物。歌德是一名多產作家,其作品多具有啟蒙主義文學的性質。1773年的曆史劇《鐵手騎士葛茲·封·伯利欣根》是歌德的成名作,1774年,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給他帶來世界聲譽。1775年,歌德到魏瑪公國,由一個反叛作家變成了宮廷文人。但內心的痛苦矛盾使他不得不逃離魏瑪。意大利之遊使歌德轉入“古典”主義,恢複了創作熱情。1794~1804年,歌德與席勒合作,由此開始了德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十年。其間,歌德創作了《威廉·邁斯特》,並且完成了耗費60年心血的詩劇《浮士德》。《浮士德》是歌德一生的思想總結與藝術總結。晚年歌德一直過著隱居生活。1832年病逝。
18世紀,德國的政治和經濟都很落後,全國分裂為三百多個邦,實行封建割據統治,社會發展緩慢。從40年代開始,因長期內戰結束,經濟逐漸恢複,一些大城市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了發展,資產階層和其他受壓迫階級對現存封建製度都不滿。70年代爆發全國性的“狂飆突進”文學運動,一批覺醒有才能的文學青年,提倡個性自由,感情解放,表現了大膽的反抗叛逆精神。給當時德國封建社會以很大的震動。正因為這個原因,《少年維特之煩惱》一出版就被當時德國某些邦國的反動當局列為禁書。但這場運動脫離了群眾,當時的德國也沒有實現個性自由的曆史條件,80年代後便宣告結束。
書中主人公維特出生於一個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他能詩善畫,熱愛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他高高興興告別家人與好友,來到一個風景宜人的偏僻山村,目的是逃避由於自己多情而欠下的一筆永遠無法償還的感情債。這位靠父親遺產過著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對山村的生活情調和自然景色無不感到濃厚的興趣,在他眼裏,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穀、晨曦暮靄、村童幼女……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園,忘掉了一切煩惱。沒過多久,在一次舞會上,維特認識了當地一位法官的女兒綠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然而,綠蒂早已定婚,維特為擺脫綠蒂的未婚夫給他造成的痛苦與煩惱,聽從朋友的勸告,下決心離開心愛的綠蒂,離開給他帶來歡樂與幸福的小山村。
維特在離山村很遠的地方找到一個工作——在公使館當秘書。他盡可能使自己適應這份工作,然而官僚習氣十足的上司對他的工作吹毛求疵,處處刁難他,在同事中他也尋覓不到誌同道合者,這一切也使他產生許多煩惱。正當他深感百無聊賴時,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的友善和信任,給維特帶來一絲安慰。更使他高興的是,他在一次散步時認識了一位在迂腐環境中仍不失其自然天性的可愛姑娘封·B小姐。他們談得十分投機,維特愛上了她,盡管她有個不討人喜歡的姑媽。
在經曆了一次鬧得滿城風雨的公使館事件後,維特深感公使館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於是決心離開黑暗、腐敗、虛偽的官場。此後,他應一位侯爵將軍之邀,去了獵莊,期間他曾想從軍,但在侯爵的勸告下,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兒始終感到不自在。維特一直懷念著綠蒂,於是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雖然依舊,但人事全非。心愛的綠蒂早已成了阿爾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個個慘遭不幸。維特自身在工作上、社會上、愛情上處處碰壁之後,也深感自己窮途末路,痛苦煩惱到極點的他,任憑感情驅使自己朝著可悲的結局一步步走去。聖誕節前的一天,他又來到心上人綠蒂的身邊,作最後的訣別。此時,即將熄滅的愛情之火瞬間又放光芒,他對綠蒂朗誦奧西恩的悲歌,同時緊緊擁抱著她。兩天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午夜時分,他一邊默念著“綠蒂,綠蒂!別了啊,別了”,一邊拿起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痛苦與煩惱。
1774年,《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發表使歌德由德意誌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了一股“少年維特熱”。作品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就在於它通過維特這個叛逆者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矛盾,揭露了上流社會的汙濁庸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傾軋、不可跨越的等級製度,對當時德國的醜惡現實進行了深刻批判,反映了已經覺醒卻仍軟弱的德國進步青年的精神苦悶。
這部小說有以下兩個主要特點。第一,它采取的是第一人稱的寫法(穿插在維特書信中的“編者致讀者”除外)。這種敘述方法非常適合於這部小說著重抒發主人公思想感情的特點。維特是個受到新思潮影響又有文藝才能的青年,他對愛情的追求、事業的希望和理想的憧憬,都因腐朽墮落的社會現實而遭受挫折和失敗,在他內心深處必然會激起層層浪花,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由主人公以書信體的第一人稱形式自述,可以不受任何外在拘束,自由地表達,盡情地宣泄。第二,這部小說在抒發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塑造維特這個多情善感的青年形象時,還借助於大自然景物的描寫。維特書信中不乏風景描寫的神采文字,這既是他思想性格的一種鮮明特征——狂飆突進運動青年,受到盧梭“返回自然”思想的影響,認為人性和自然相通,接近大自然會淨化人的心靈;同時也是他自我抒發思想感情的需要。維特在舞會上聽綠蒂說她已和阿爾伯特訂婚,接著是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借此烘托他的“心煩意亂”。維特離開綠蒂後,時值秋季,萬物蕭疏,他寫道:“正如自然景色已轉入秋天,我的心中和我的周圍也是一派秋意。”這類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寫法,也是這部小說藝術感染力的一個重要方麵。
兩百多年來,這部小說以其淒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和悲憤感傷的情調,深深震撼了一代代讀者的心。
“能使人幸福的東西,同時又可以變成他痛苦的根源。”
“唉!我不過是一個漂泊者,是個在地球上來去匆匆的過客!難道你們就不是麼?”
我知道的東西誰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卻為我所獨有。
“一切都須臾即逝啊;惟有昨天我從你嘴唇上綴飲的生命之火,眼下我感覺它們在我體內燃燒,而且時光盡管流逝,它卻永遠不會熄滅。”
作者:(法國)讓·雅克·盧梭
成書時間:1781~1788年
該書特色:真實、坦率、文筆優美,世界名人傳記中的“絕唱”。
該書作者盧梭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和文學家。18世紀,封建貴族統治的法國,要求民主、平等的呼聲日漸高漲,盧梭在長期的流浪生活中,廣泛地接觸了社會現實,深切地感受到專製統治的不平等,他對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發出了憤怒的抗議。《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社會契約論》、《愛彌兒》的發表,表達了盧梭激進的民主主義思想,在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在博得社會好評的同時,也受到了宗教勢力和貴族統治階層的謾罵和禁錮。盧梭本人遭當局迫害,被逼逃亡。這中間,他完成了最能代表盧梭真心感受和思想的,也是最為世人熟知的自傳——《懺悔錄》。
《懺悔錄》中,盧梭以極複雜的心情和極生動的筆觸坦率地講述了自己善與惡,美與醜、罪與罰的一生。他在稱頌自己熱愛自由、同情弱者、理想崇高、本性善良等種種美德的同時,又坦述了自己惡意作弄、沉溺女色、拋棄子女等種種惡行。書中,盧梭還曆數了寄人籬下的非人待遇,進入社會後的被歧視和虐待以及種種他耳聞目睹的黑暗與不平。
《懺悔錄》被公認為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對之後的浪漫主義文學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盧梭開始了一個時代。
《懺悔錄》全書以第一人稱,從盧梭出生一直寫到流亡到聖·皮埃爾島。他說: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巨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麵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畫前。這個人就是我——讓·雅克·盧梭。
我於1712年出生於日內瓦,父親是個窮鍾表匠,母親是牧師的女兒。我的出世奪去了母親的生命,所以父親分外地鍾愛我。他常和我一起讀抒情小說、曆史作品,有時竟通宵達旦。其中,《希臘羅馬名人傳》這部名著使我從小便形成了愛自由愛共和的思想,倔強高傲以及不肯受束縛和奴役的性格。但我也嘴饞、偷吃水果,有時撒謊和惡作劇。11歲時,我曾偷偷愛上一個22歲的姑娘,她對我很好。後來她結婚了,隻是當我像小弟弟一樣看待。
因為生活所迫,不久我去當學徒。這時我學會了貪婪、偷東西,因此挨過揍。我對金錢並不重視,後來才沒有變成一個小偷。
16歲時,我認識了華倫夫人。她的美麗令我傾倒,她的為人令我敬慕,我不甘心當學徒,開始流浪。後來我進了宗教收容院,因揭發神甫的虛偽被攆了出來。不久又到一個伯爵家做事,我偷了伯爵夫人的絲帶,被發現後反誣是女仆偷的。這件事使我的良心受到譴責,想起來就難過。這期間,我認識了一些朋友,薩瓦神甫就是其中一個。他大力消除我對達官顯貴的愛慕,同時向我證明:統治別人的人並不比別人更賢明,也不見得比別人更幸福。青年時期就這樣過去了,沒有大禍,也沒有大福。1741年,30歲的我來到巴黎,在文學界交了一些好朋友,也認識了狄德羅、伏爾泰和布封(皆為18世紀著名哲學家),我們相處得投緣。期間我曾在法國駐意大利使館工作,雖然勤勤懇懇,但得罪了一些小人,他們不時在大使麵前詆毀我,最終我不得不失望地離開了官場。後來狄德羅因為《哲學思想》一文下獄,我通過國王寵幸的情人把他搭救出來,我們的友誼更深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