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中國兒童文學名作(2 / 3)

童話先寫喜鵲和寒號鳥是鄰居;再寫冬天快到了,喜鵲忙著壘巢,而寒號鳥又是玩、又是睡;然後寫冬天來了,喜鵲住上了溫暖的窩,寒號鳥得過且過,還是不肯壘窩;最後寫寒冬臘月,喜鵲在溫暖的窩裏熟睡,而寒號鳥卻凍死了。

作者以喜鵲和寒號鳥對待壘巢的不同態度以及最後不同的結局相對照來揭示文章的中心,很有說服力。作者把兩隻鳥的對話寫成了兒歌,語言通俗易懂,明快、押韻。

本文寫的是寒號鳥與喜鵲的故事。寒號鳥住在崖縫中,喜鵲住在大楊樹上,它們是一對好鄰居。秋天來了,喜鵲忙於築巢,為冬天來臨積極準備,而寒號鳥卻躺在崖縫中睡大覺,並嘲笑喜鵲太傻。當冬天來臨時,喜鵲住在自己溫暖的窩裏,而寒號鳥冷得真打顫,但再三拒絕喜鵲勸告,一味貪睡,最後在嚴冬的夜晚,凍死在石縫中。

作者以擬人化的方式把勤勞的喜鵲與貪懶的寒號鳥的對話寫成兒歌,如喜鵲說:“寒號鳥,別睡覺,大好晴天,趕快築巢。”“快築巢,快築巢,現在貪覺,後悔晚了。”又如寒號鳥說:“傻喜鵲,少囉嗦,太陽暖和,得過且過。”這種表達方式通俗易懂,明快押韻,能很容易激發孩子的興趣。另外,從文章反映的內容來看,寒號鳥是懶惰的、得過且過的鳥,是懶惰的象征;而喜鵲是勤勞的象征,作者通過把寒號鳥與喜鵲對比,反映了寒號鳥不肯築巢,還找種種借口,最後終於凍死的悲慘結局,而勤勞的喜鵲積極築巢,在寒冬來臨時,過著溫暖快活的生活。本文寓意深長,極有教育意義。

傻喜鵲,用不著,太陽暖和,正好睡覺。

崖縫裏冷得厲害,寒號鳥冷得直打顫,悲衷地叫喚:“哆嗦喲,哆嗦喲,寒風冷死我,明天就築窩。”

傻喜鵲,少囉嗦、太陽暖和,得過且過。

嚴冬臘月,空中飄灑著鵝毛大雪,漫山遍野成了一片白色,西北風像猛獅一般狂吼著,漳河水也停止了流動……

作者:葛翠琳

成書時間:1956年2月

該書特色:運用浪漫主義的誇張手法,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

該書作者葛翠琳,出生於1930年的河北樂亭縣。當代著名兒童文學女作家。主要作品有《葛翠琳兒童文學選》、《葛翠琳童話選》,包括童話《野葡萄》、《翻跟鬥的小木偶》等。

《野葡萄》於1956年2月問世,是一篇超人體的民間童話,是作家優秀童話代表作之一。在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評獎中獲一等獎,並且於1988年被評為“兒童書籍國際獎”優秀作品。

故事的主人公白鵝女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因為小姑娘從八歲起就放鵝,村裏人都叫她“白鵝女”。

白鵝女十歲那年,爹娘因病先後去世,她成了孤兒。狠毒的嬸娘見她可以幹活了,便假惺惺地“收留”了她。嬸娘虐待這個孤苦伶仃的小姑娘,而白鵝卻和她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又過了一年,嬸娘生了個十分俊俏的小妹妹,隻可惜小妹妹是個瞎子,於是,村裏人都叫她“瞎閨女”。看著白鵝女那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再看看自己女兒那一動不動的眼珠,嬸娘真恨不得把白鵝女的眼睛挖出來。

在一個中秋節的夜晚,狠毒的嬸娘把一把沙子揉進了白鵝女眼中。白鵝女捂著疼痛的雙眼,哭了一夜又一夜,任憑她怎樣揉,眼前都是一片漆黑:她瞎了。

她想起小時候媽媽給她講的一個故事:說是深山裏有一種野葡萄,瞎眼人吃了能重見光明,所以,她起身去尋找野葡萄。

一路上,遍地亂石荊棘,這樣的路,即使是明眼人走起來都十分困難,白鵝女隻好摸索著前進。

曆盡艱險,白鵝女找到了野葡萄所在的地方,她伸手一摸,像是藤蔓,再仔細摸,藤蔓上還掛著一串串圓圓的、涼涼的東西,用力一捏,流出了汁液,白鵝女心中一驚:這莫非是野葡萄?於是她又急忙摘了一顆放在嘴裏,好甜呀,一下子,她的眼前一片光明。啊!她看見了,她什麼都看見了,在她麵前,滿山遍野都長著野葡萄。

就在她起身要回家時,她才發現自己已經迷了路,怎麼也走不出去了,她急得東奔西轉。後來,她碰上一個石頭老人,石頭老人勸她留下來,在她的苦苦哀求下,石頭老人被她感動了,不再挽留她,順手折了一根樹枝,讓白鵝女拿在手裏,並告訴她說:“拿著它,你就可以認識回家的路了。”

回到家鄉,嬸娘已經病死了,白鵝女用帶回的野葡萄,使磨坊裏的瞎老爺爺重新看見了天上的星星,讓那沿路乞討的盲藝人看清了路邊的青草,叫自己那瞎眼小妹妹看到了白鵝。

她還用這籃野葡萄治好了遠近許多人的眼病。

這篇童話采用浪漫主義誇張手法,作者充分發揮她的想象力,開創了一個童話世界。在這裏,善惡、美醜都顯現在小讀者麵前,文章讚揚了白鵝女身上表現出來的人間善良、美好的品德,鞭撻了像嬸娘那樣心地歹毒的人。

童話中的白鵝女,是真善美的化身。她美麗、善良、勇敢,她把別人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把為別人解脫痛苦看作是自己的幸福,她是人們追求美好的象征。

童話中的嬸娘心地惡毒,她沒有一點同情心,卻有著極強的妒忌心,她弄瞎了白鵝女明亮的雙眼,激起了讀者極大的憎恨。作者讓她及時得病死去,這也是我國勞動人民千百年來所期盼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和中國文化的“大團圓”結局的願望的體現。

這篇童話以野葡萄貫穿全篇。一開篇就用優美的文字描繪它,又由它引出白鵝女,白鵝女先是尋找它,然後是傳播它。野葡萄與白鵝女,一靜一動,一個是光明的象征,一個是光明的使者。他們給人類帶來美好和希望。

石頭老人挽留她住下來,說這是一座神山,山上有很多奇珍異寶,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穿不盡的綾羅綢緞,住在這裏,可以盡情享受榮華富貴。可是,白鵝女對這些都不動心思,她一心要回村去治那些人的眼病。

不知又走了多少路,白鵝女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這時,她那狠毒的嬸娘早已病死了。白鵝女用帶回的野葡萄,使磨坊裏的瞎老爺爺重新看見了天上的星星,讓那沿路乞討的盲藝人看清了路邊的青草,叫自己那瞎眼小妹妹看到了白鵝。

作者:洪汛濤

成書時間:1954年

該書特色: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烈的民間色彩

《神筆馬良》是作者在民間童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而產生的作品,它既保留了童話故事中樂觀積極的精神,又洋溢著時代感。

作者洪汛濤(1928—)我國當代兒童文學家,浙江浦江人。建國前做過教師、編輯,建國後長期在(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工作。40年代中期開始寫作,至今已出版童話、小說等各類體裁著作70多種,主要作品有童話《神筆馬良》、《燈花》、《神筆牛良》、《夾竹桃》,小說《蛇醫傳》、《緊急任務》,理論著作《童話學》等。其作品有不少被介紹到國外,在國際和國內多次獲獎。其中《神筆馬良》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一等獎,據此拍成的美術片《神筆》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編劇一等金質獎章,並多次在國際上獲獎。

在《神筆馬良》中作者刻畫出家境貧寒的馬良,自學成才,成了一位神奇的畫師的藝術形象。他愛憎分明,用神筆為窮人排難造福,對貪婪的富人和皇帝決不肯效勞,而且用神筆懲罰了他們。

童話極其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巧妙的構思,光怪陸離、妙趣橫生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刻劃和個性化的語言,使它深受兒童的喜愛。

從前有個孤苦伶仃的孩子叫馬良,他從小喜歡學畫,卻連一支筆也沒有。他向學館的老師借筆,被老師罵了出來。馬良是個有誌氣的孩子,他不相信窮孩子不能學畫,從此刻苦練習,打柴時在沙地上描飛鳥,割草時在河邊描遊魚,一年又一年,從沒有間斷過。到後來,他畫出來的東西簡直跟真的一樣。一天夜裏,馬良在夢中得到一位白胡子老人送給的神筆,用它畫鳥,鳥飛上天;用它畫魚,魚遊進水。馬良天天用神筆給窮人畫畫:給沒有犁耙的畫犁耙,給沒有耕牛的畫耕牛。消息傳入一個大財主的耳朵,財主命家丁抓來馬良,逼馬良給他畫金元寶。馬良不肯,被送進馬廄。他畫火爐取暖,畫餅子充饑,畫架梯子逃出了財主家。馬良遠離家鄉靠賣畫為生,但怕人知道神筆的秘密,他畫的東西不是少嘴就是斷腿,不讓它們活起來,一次不小心畫的白鶴活了,轟動了市鎮,被人奏給皇帝,馬良硬被召進宮,皇帝叫他畫龍,他畫了隻壁虎;叫他畫鳳,他畫了隻烏鴉。皇帝搶下神筆,把馬良打入天牢,親手動筆作畫。可是,他畫金山成了堆大石頭,畫金磚成了大蟒蛇。他隻好放出馬良,求馬良畫搖錢樹。馬良揮筆畫出大海,又在海中畫了塊小島,島上畫了一株高大的樹。皇帝急著到島上去,馬良給他畫了隻大船,再畫幾筆風,大船便開動了。皇帝嫌船慢要風大些。馬良加上了幾筆風,海動蕩起來。馬良又加上幾筆風,大海吼叫了。馬良不停地畫風,海水狂怒,船翻了,皇帝和他的隨從家眷都沉到海底去了。

皇帝死了之後,馬良又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老百姓中間,專門為窮苦人作畫。

《神筆馬良》講的是窮孩子馬良畫畫的故事。家境貧寒的馬良自學成才,他得到一支神筆,成了一名神奇的畫師。他畫鳥,鳥就撲撲翅膀,飛到天上去;他畫魚,魚就搖搖尾巴,遊進水裏去。但他隻用畫筆幫助窮苦的人,絕不讓欺壓人民的地主老財和皇帝撈到便宜。他幫助窮人解決生產和生活上的困難。大官紅了眼,也叫馬良去給他畫金山,馬良就趁機把金山畫在大海中央,接著又畫了船,畫了桅杆,畫了帆,畫了大風,大風把船刮翻,大官沉到海底,受到了神筆的懲罰。我們要學習馬良立誌學習和愛憎分明的精神。

這篇童話在藝術上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構思巧妙,情節妙趣橫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語言極富個性化。

在《神筆馬良》這篇童話中,出現了“寶物形象”神筆。值得讀者注意的是,作者在處理寶物與人物的關係時,不僅吸取了傳統手法的長處,而且作了獨到的發展。在民間童話裏,寶物往往是主人公命運的主宰者,這就很容易使人把希望過多地寄托在寶物無所不能的威力上。洪汛濤擯棄了這種消極因素,他作品中的神筆是馬良手中的工具和武器,是人民美好願望的化身,神筆奇異力量的發揮,首先是建築在馬良刻苦學得的高超畫技和他鮮明的愛憎基礎上的。馬良始終是童話的中心,他身上所體現的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是童話著力歌頌的內容。作者的這種處理方法,使古老的題材煥發出新的光彩。

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在童話的選材和組織材料方麵的特色。洪汛濤的童話多取材於民間故事和民間童話,以濃烈的民間色彩而著稱。他常常選取人們所熟悉的、習見的題材進行創作,寫出富有哲理的新意,詼諧、風趣、雋永,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中國氣派。《神筆馬良》廣集各地有關神筆故事之長,又熔鑄進自己的思想,成功塑造了馬良的形象。歌頌了被壓迫者的智慧、毅力、鮮明愛憎以及勇敢堅定的鬥爭精神,具有鮮明的社會批判意義,體現了作者童話創作上“現實與幻想溶合一體”的追求。《神筆牛良》運用為少年兒童所熟悉的“馬良”的形象以及“神筆”的故事,演繹出新的內容,創造出與馬良迥然不同的牛樂洋這一形象,並把他引入馬良的生活環境,在鬧出笑話、吃了苦頭之後,牛樂洋終於提高了認識,讀者也會由此受到啟發。所以,《神筆馬良》一直被譽為“具有民族風格很受歡迎的作品”,而童話中的主人公神筆馬良,已成為我國和世界兒童所熟悉、所喜愛的藝術形象。

“我很想學畫,借給我一支筆可以嗎?”馬良對他的老師說。

教師瞪了他一眼,“呸!”一口唾沫啐在他臉上,罵道:“窮娃子想拿筆,還想學畫?做夢啦!”說完就將他攆出大門來。

馬良是個有誌氣的孩子,他說:“偏不相信,怎麼窮孩子連畫也不能學了!”

馬良聽見過許多皇帝欺侮窮人的事,心裏恨透了,哪肯給皇帝畫畫呢?皇帝叫他畫一條龍,他卻畫了一隻壁虎;皇帝叫他畫一隻鳳,他卻畫了一隻烏鴉。皇帝大為發怒,就命衛士們搶下他的神筆,把他打入了天牢。

馬良不去睬他,還是不住手地畫風。風更大了,吹來了許多厚厚的烏雲,又鳴雷,又閃電,還下起暴雨來。浪更猛了,海水像一堵堵倒坍的高牆,接連不斷地往船上壓去。

船翻了,船碎了,皇帝他們都沉到海底去了。

作者:葉聖陶

成書時間:1959年

該書特色:藝術精湛,思想深刻,開拓了我國童話創作之路

葉聖陶(1894~1988)曾用筆名葉紹鈞,現代著名作家、兒童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出生於江蘇的一個市民家庭。解放前當過小學、中學、大學教師及《小說月報》、《婦女雜誌》和《中學生》等刊物的編輯,早在1920—1921年間他就為少年兒童寫了《兒和影子》、《小魚》等多篇小詩。解放後曾任出版總署部署長、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1978年被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並任中國文聯委員。

葉聖陶作為我國兒童文學界先驅,他的創作風格樸素自然,用簡煉的言語,表達深刻的哲理,有“優秀的語文藝術家”之稱。

《〈稻草人〉和其他童話》裏的作品多寫於二、三十年代,在50年代末結集出版,這有其曆史意義與現實意義。正如作者在本集《後記》裏所說,“這些童話可以給現在的少年閱讀。閱讀這些童話可以認識一些過去時代的生活,而認識過去時代的生活是跟更深切地認識當前的生活有關聯的。”

《〈稻草人〉和其他童話》深刻地揭示了當時黑暗的現實社會和人的內心世界。《稻草人》這篇作品是在3個情節動人的故事的敘述中,突出了稻草人高貴的靈魂的。作者精心描繪了這樣的3個事件:第一件是寫稻草人的主人——一個可憐的老婦人的悲苦遭遇。十多年來她亡夫喪子,哭壞了眼睛,得了心疼病。她以衰弱的體力堅持勞動,苦熬苦積總算還清了親人的埋葬費用。誰知又連遭兩年水災。這一年,剛剛盼來豐收景象,不幸又發生蟲害。第二件是寫一個極度疲憊的漁婦,為了“明天的粥”不得不拋下艙中病重的孩子,冒著寒冷深夜捕魚,魚隻打到一條,而孩子的病卻明顯加重了。第三件,寫的是一個走投無路的婦女,不甘心被丈夫隨意賣掉而悲憤地投河自盡。作家正是通過受苦最深的勞動婦女的這一樁樁悲劇的描寫,尖銳地揭露和控訴了三座大山的壓迫。

《〈稻草人〉和其他童話》是葉聖陶童話作品的代表作,突出表現其文學大家的語言特色,童話中的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其中,集中表現了作家深厚的藝術功力是《稻草人》、《一粒種子》、《畫眉》等篇中的擬人形象,突出了一定的思想和社會本質,又寫得具體生動,可見可感。

讀者借助稻草人的眼睛,看到了黑夜裏發生的3出悲劇,了解到當時農村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這不是那些社會上層人物所能夠看見的,隻有稻草人能告訴我們。

作家通過其精湛的技藝、深刻的思想,不僅告訴了讀者舊社會人民的苦難,也突出地歌頌了心靈偉大、軀體柔弱的稻草人。

葉聖陶的文風樸實,體現著民族的、大眾的語言特色,堪稱中國兒童文學典範。

稻草人非常盡責任。他安安靜靜地看著田地;手裏的扇子輕輕搖動,趕走那些飛來的,吃新結的稻穗的小雀。他不吃飯,也不睡覺,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總是直挺挺地站在那裏。

田野裏夜間的風景和情形,隻有稻草人知道得最清楚,也知道得最多。他知道露水怎麼樣灑在草葉上,露水的味道怎麼香甜;他知道星星怎麼樣眨眼,月亮怎麼樣笑;他知道夜間的田野怎麼樣沉靜,花草樹木怎麼樣酣睡;他知道小蟲們怎麼樣你找我、我找你。總之,夜間的一切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天哪,快亮吧!農人們快起來吧!鳥兒快飛去報信吧!風快吹散她的尋死的念頭吧!”他這樣默默地祈禱;但四周還是黑洞洞的,聲音也沒有一點點。他心碎了……

看到這情景,稻草人很傷心,恨不得自己變作柴,給孩子煮茶喝;恨不得把自己變成一條厚棉被,使孩子得到溫暖。可是他是個插在稻田裏的稻草人,寸步也動不得。

作者:張天翼

成書時間:1956年

該書特色:妙趣橫生,寓意深刻

作者原名張元定,筆名張天翼、張無諍、鐵池翰等。祖籍湖南湘鄉,曾就讀於上海美專和北京大學預科。20年代初開始寫小說。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包氏父子》、《華威先生》,後期致力於兒童文學創作。主要作品有《大林和小林》、《寶葫蘆的秘密》等5部長篇童話和短篇童話《不動腦筋的故事》、童話劇《大灰狼》、劇本《蓉生在家裏》以及《奇怪的地方》、《羅文應的故事》等多篇兒童小說。

《寶葫蘆的秘密》創作於50年代中期,這時我國已開始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階段,新的社會風尚已經形成,但某些舊的思想意識仍然存在。張天翼於1956年創作了長篇童話《寶葫蘆的秘密》,通過幻想的情境有力地批判了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為小讀者的健康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寶葫蘆的秘密》寫一個叫王葆的小朋友聽奶奶講寶葫蘆的故事後著了迷,總想得到一個寶葫蘆。《寶葫蘆的秘密》裏的寶葫蘆也是這樣的一個“寶物”,你得到了寶葫蘆,就能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例如,你想要一個飛機模型,寶葫蘆就會幫你“變”一個出來,你不會做作業,寶葫蘆馬上幫你完成,甚至在考試的時候你做不出考題,它也會幫你變出一張答案正確的卷子,你隻要填上你的姓名,你就能得全班第一。但最後王葆發現,要什麼就有什麼是不會給自己帶來幸福的。什麼事都用不著他去做,整天沒事幹,無聊極了,並且,王葆自從同寶葫蘆(小偷)做朋友,就離開了別的同伴,並不斷地騙人,這是很可悲的。

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批判了一些小朋友不勞而獲的思想,並且告訴小朋友,做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動腦筋,要自己踏踏實實地努力去幹,如果隻靠坐享其成,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

這是一篇超人體童話。所謂的超人體童話,又稱魔法童話,是描寫超自然的人物和他們的活動,並常常借助於神仙、精靈或某些神奇的魔法等來展開故事情節。

重讀這部妙趣橫生的小說,我想:如果讓孩子們的父母來討論這個故事的話,大家會不禁說:“寶葫蘆不是寶,是害人的壞東西!”可我說,現在的家長往往也在自覺或不自覺地給孩子們提供“寶葫蘆”!

在當今社會,獨生子女現象已普及,每家隻有一個“小皇帝”,我們的小讀者自己可能還意識不到這一點,請小讀者再仔細想想,父母替孩子做了絕大多數本應該孩子自己做的事,孩子剩下的該做的事隻有一件:做個乖乖的聽話孩子。

可是,一旦他們失去“寶葫蘆”——父母的嗬護時,麵對困難曲折的社會人生,會失去思考的能力,付出慘重的代價!人生的過程是勞動創造的過程,可家長們往往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他們提供的“寶葫蘆”,比王葆的寶葫蘆危害性可能更大!

王葆覺得老這樣他可太沒事幹了,就跟寶葫蘆商量,有些事讓他自己來幹。寶葫蘆給出兩條路讓他挑選,一條是做普通人,什麼事都自己動手,幹脆把它這個寶葫蘆扔掉;另一條是安心做寶葫蘆的主人,什麼事全由寶葫蘆辦,他隻須動動念頭就行。

直到這時,王葆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寶葫蘆給他的都是別人的東西。這叫什麼行為?這不分明是偷竊嗎?王葆的耳旁仿佛響起了一聲炸雷,他完全呆住了。他想了好久,終於下定決定和這可惡的寶葫蘆分手。

怎麼辦呢?王葆這時再也不感到幸福了,他想學校,想教師和同學們,仿佛離開他們已經很長時間了。

楊栓兒跑來告訴他,教師和同學們正四處找他呢。王葆終於鼓起勇氣,回到了學校。他把這些天的遭遇全都說了出來,隨後又把寶葫蘆從別人那兒弄來的東西全部送了回去。

作者:任德耀

成書時間:1955年

該書特色:以優美的意境,塑造鮮活的人物

《馬蘭花》的作者任德耀(1918—),是中國早期的兒童劇作家,生於江蘇揚州。早年考入於長沙的國立戲劇學校。一年後,該校遷往重慶。當時重慶的戲劇運動正蓬勃開展,我國著名藝術家雲集。任德耀在重慶主要搞舞台美術工作,有時也在劇中扮演角色,曾向曹禺、張駿祥、黃佐臨等戲劇大師學習,逐漸增進了戲劇表、導、演、舞美等全麵的藝術素養。1946年回上海,失業。1947年宋慶齡創立中國福利會兒童劇團,他被介紹到該團參加創建工作,並參加了《表》、《小馬戲班》等兒童劇的演出工作。

建國初期,他到蘇聯學習。回國後從事兒童劇的編劇工作,陸續創作了大型兒童劇《祖國園地》(後改名《友情》)、《馬蘭花》、《小足球隊》等劇本。童話劇《馬蘭花》,取材於民間童話,富有曲折、神奇、動人的幻想情節,人物形象鮮明,充滿兒童情趣。曾由上海、北京等專業兒童劇院多次演出,還曾在蘇聯、日本上演,受到中外小觀眾的熱烈歡迎。《馬蘭花》獲得了全國話劇彙演優秀創作、演出獎,1980年又獲得了全國第二次少年兒童文學創作一等獎。

《馬蘭花》寫於建國初期,當時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急需一批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提供給孩子們閱讀,於是就號召作家們多多創作好的兒童文學作品,以培養孩子們正確的思想與高尚的情操。1955年,任德耀根據民間童話,並參考熊塞聲的童話詩《馬蓮花》,創作了童話劇《馬蘭花》。作品歌頌了勞動者勤勞、善良的美好品質,批判了自私、貪婪的醜惡行為,有著較為深刻的教育意義。

打柴人王老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叫大蘭,小女兒叫小蘭,她們的模樣長得一樣,但心腸卻完全不同:大蘭心狠自私,小蘭心善而大方。在日常生活中大蘭處處為自己著想,而小蘭則時時讓著大蘭,把許多東西都讓給大蘭,以平息大蘭的不滿情緒。

一天,王老爹上山砍柴,不慎墜落懸崖,幸遇馬蘭花的化身——馬郎相救。馬郎送給王老爹一朵馬蘭花,告訴他如果哪位姑娘喜歡它,就問問她是否願意嫁給馬郎。小蘭為了答謝救父之恩,嫁給了馬郎,他們生活得十分幸福。大蘭非常嫉妒,在一隻詭計多端的黑貓幫助下,她害死了妹妹,並且冒充了小蘭,做了馬郎的妻子。後來,馬郎終於察覺了大蘭的陰謀,在小鳥和山中的夥伴們的幫助下,打死了黑貓,找到了馬蘭花,救活了小蘭。

民間童話是人民群眾意誌和願望的集中體現,其中大都蘊含著懲惡揚善的道德教育意義。作家選取民間童話作為自己改編創作的素材,用意在於通過對真善美的歌頌、對假惡醜的批判,來表達幸福要靠自己創造的主題。這樣的作品不僅能讓讀者在讀後得到輕鬆和愉快,而且能給他們以心靈的淨化,心智的啟迪。

在童話劇《馬蘭花》中,作者無論在情節的設置、結構的安排上,還是在人物的塑造、語言的運用中,都吸取了民間童話故事的營養,從而顯示出質樸的風格、清新而濃鬱的生活氣息。劇中的主要人物大蘭和小蘭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藝術形象,她們的所作所為明顯地表明她們的喜怒悲歡,從而揭示出社會生活的善惡標準。

在《馬蘭花》中,我們看到作者對劇情發展的安排也是匠心獨具的。整體來看,劇情緊張、曲折,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台詞自然親切,歌詞意境優美,人物形象鮮明而有特色。《馬蘭花》突出的藝術成就,使它贏得了孩子們的衷心喜愛。它不愧是兒童劇壇不可多得的佳作。

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

唱得花樹點頭笑啊,唱得鳥兒把翅搖啊!

懶惰、自私和貪婪,隻會給人們帶來不幸和痛苦;勤勞、善良和友誼才會洽人們帶來快樂和幸福。

講一個美麗的童話,編織一個世界,為你為我,尋找一片潔淨的樂園。

一馬郎舒展雙臂,白表飄逸,星目如漆。

作者:程瑋

成書時間:1984年

該書特色:作品情感逼真、有濃鬱的兒童情趣

程瑋,江蘇江陰人,1975年開始兒童文學創作,發表有短篇小說50多篇,中篇小說6部。其中《來自異國的孩子》被評為“兒童文學園丁獎”和1983年小說獎。80年代初期,不僅是中國經濟的恢複期,同時也是中國人思想和靈魂的更替期,經過十年浩劫,在動亂年代扭曲了的人性和思想正在經曆著新觀念、新事物的衝洗。這時候人的建設、人性的回複已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首要問題。在《來自異國的孩子》中,作者通過描述菲力浦的真誠與友善;方芸芸對新鮮事物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特點;及安小夏的正直,淳樸與自強,表現了人與人之間應有的親密、和諧與安寧的關係,體現了難能可貴的和平理想。呼喚的是一種平等自由的人性;倡導的是一種人之為人的尊嚴,深入淺出地表達了自由高尚的人生理想。仔細體味其寓意,不僅對青少年如何做人、而且對我們成年人如何培養和教育孩子,均有很大的啟發。

一位法國專家的孩子菲力浦,來到中國一所小學借讀,這使小學發生了一連串的故事:

馬校長嚴肅、認真、鄭重其事地與路老師商量準備給他們班安排一個插班生,原來,這插班生便是菲力浦——一位法國專家的孩子。隨後,校長決定將路老師的班所在的教室與四(3)班的對調一下,因為四(3)班的教室光線好。路老師雖不以為然,馬校長那意味深長的笑卻已使這一決定不可更改了。不僅如此,馬校長還交待了關於菲力浦同桌的安排等等問題,並要親自在候選者中確定最合適的人選。最後,爸爸媽媽都在金陵大學教書又身為班長的方芸芸被確定為菲力浦的同桌。

方芸芸因如何與“小老外”相處而大傷腦筋;而安小夏因“小老外”的來到使自己這個留級生坐在後排而憤恨不平;菲力浦因周圍的人都對他客氣和謙讓而孤獨。一天安小夏和菲力浦因菲力浦掃地之事而爭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後來在路老師調解下平息。而菲力浦並不因這事而記恨安小夏,相反,因安小夏是第一個告訴他應該掃地;也是第一個不把他當成客人的中國人而對安小夏產生好感。但在一次清明祭掃烈士墓後吃午餐時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因為菲力浦要與安小夏換東西吃,刺傷了安小夏的自尊心,他推了菲力浦,沒想到菲力浦正倒在了一塊凸起的尖石頭上,頭磕破了,被送進了醫院,縫了針。幾天以後,菲力浦出院了。安小夏被校長、父母責令與路老師一起去菲力浦家賠禮道歉。安小夏堅持自己沒有錯,但很想去看看菲力浦怎麼樣了,卻又不想賠禮道歉。安小夏是個性格倔強的孩子,他想這次又惹了小外國人,他預料他又不會有好日子過了,他提著媽媽煮的茶葉蛋,跟在路老師身後,心情沉重地向菲力浦家走去。沒想到,事情竟解決得非常圓滿,菲力浦爸爸媽媽的寬厚與慈愛使安小夏受到感染,他與菲力浦幾乎吃光了所有的茶葉蛋,蛋殼扔了一地。從此,孩子們的心溝通了。他們成了難以分離的好朋友。

《來自異國的孩子》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敘事手法上,具體表現為敘述人稱的不斷轉換。比如第一部分,以路老師為視點,交待了故事的發生:“小老外”即將到來;接著,分別以方芸芸、菲力浦、安小夏、卜卜等為視點穿插著交待了故事的發展、高潮、結局,人物形象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實現。這種敘述方式可對生活進行多方位的觀察,較全麵、深刻、完整地反映生活的各個側麵,別具特色、引人入勝。此外,作品的情感逼真,且具有濃鬱的兒童情趣。從菲力浦、方芸芸到安小夏、朱鹿、卜卜,都有一顆純真而美好的心靈,都有幾分未涉塵世的可貴的稚氣,這與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和審美趣味。與作者揮灑自如的藝術表現是緊密相關的。

為此,方芸芸大傷腦筋,夢中,《十萬個為什麼》變成了惱人的《十萬個怎麼辦》,她害怕跟那個法國孩子在一起,因為要記住那麼多的“怎麼辦”。

吃飯時,菲力浦見安小夏一個人鑽到樹林中,便提起食品袋,飛快地朝樹林跑去,悄悄來到安小夏身邊。

作者:蕭育軒

成書時間:1983年

該書特色:曲折離奇的情節產生迭出的懸念

在中國解放後的一段曆史中,曾出現了讓人難以理解的文化大革命。在結束這場曆史的浩劫之後,全國人民在歡慶勝利的同時,無不思索著一個問題:應該怎樣認識和理解“文化大革命”這個“史無前例”的怪誕事物。許多敏感的作家激於義憤,紛紛通過文學創作,運用藝術手段憤怒控訴“四人幫”的滔天罪行,揭露“文化大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亂世少年》便通過一個14歲少年在“文革”中的一番傳奇式經曆,對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作了廣泛的描寫,生動地表現了社會大動亂中革命與反革命、正義與邪惡、美與醜之間的生死搏鬥,從而對“文革”進行了徹底的否定。

《亂世少年》的作者蕭育軒生於1937年,湖南漣源人。現任中國作協湖南分會副主席。1954年初中畢業後,進電廠當工人,隨後作過記者、編輯、專業作家。1962年以後,相繼發表了《劉蘭》、《迎冰曲》、《心聲》、《孟廣德那老頭》等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山水依依》。《亂世少年》是作者的第一部兒童長篇小說。其後,還發表兒童短篇作品《燭淚》、《不受歡迎的皮大衣》。《燭淚》曾獲上海《少年文藝》1983年優秀作品獎,《亂世少年》榮獲兒童文學園丁獎。

應該看到,《亂世少年》是一部開闊而深沉的曆史畫卷。在閱讀這本書時應將曆史的真實融入藝術的真實中,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認識現實,體驗其中的曆史意義和人生哲理。

故事發生在1967年夏季的一天,少年馬強逃出了媽媽的監護,和陳陳一起來到地委大院後麵的山坡上看造反派攻打第五監獄的戰鬥,不幸卻被造反派指控為受父親馬玉良指使,現場指揮反叛的罪魁。為了避難,馬強被爸爸的老部下、著名公安戰士郭天雄送往碧雲林場的龍阿公家。途中,郭叔叔因躲避捕捉“老保”的造反派被迫離開了馬強,於是馬強便隻身一人邁入了這動亂的世界。去碧雲林場的路被阻隔了,馬強不得不孤身逗留在山門鎮。在那裏,他第一次被卷入了動亂的激流,目睹了海正標所主演的亂世的第一幕。在逃往大森林的過程中,馬強與野獸、饑餓、疾病作了機智頑強的鬥爭,並莫名其妙地救了仇人海正標,最後找到了龍山泰阿公的家。在龍阿公所在的碧雲山區,馬強先與龍阿公的孫子大勇閉門讀書。幾天後,那顆好動的心無論如何也不能安分守書,於是他們開始跟著龍阿公到山裏“趕羊”(即放伐木材),而且同大勇一起智懲了當地的造反派“癩蛤蟆”等人。幾天以後,森林裏來了一夥陌生人,幾次打龍阿公的主意未遂,又劫持了林場頭號“走資派”、黨委書記林大山等人。為了弄清情況,馬強開始實施了自己的冒險計劃。他取得了聖丹老人的信任,並隨他一起上山了。又尾隨著聖丹老人進入了山頂的雲霧層。迷蒙中,他看到聖丹老人被人架走,隨後,馬強也被架入了匪穴,遭到一頓毒打之後,馬強又與海正標一樣,和聖丹老人一起當上了海伯來的強盜。從此,馬強便帶著神聖的使命感有意識地生活在山寨中,竭力摸索著寨中的情況。在一次隨同強盜的下山中,馬強得到了媽媽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絕。隨後,竟又參與了劫持父親的活動。無奈,他隻好隱忍著周旋在匪穴中,伺機救出爸爸和龍阿公。馬強和爸爸在山寨的監獄——在不該相會的地方相會了。馬強和爸爸共同努力,爭取了聖丹老人,他們開始策劃搗毀匪窩的計謀。與此同時,海正標這個“不習慣於當二把手”的匪首也在謀劃著一場叛亂。這一天,郭天雄帶著集訓過的民兵包圍了山寨,恰巧,海正標也開始了對海伯來的攻勢。於是,一場緊張激烈的智鬥開始了。馬強與爸爸、龍阿公及聖丹老人同郭天雄等人的外圍部隊裏應外合,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剿匪戰……結果海正標跑了,海伯來與眾匪被押入了農民法庭,馬強終於投入了爸爸溫暖的懷抱。

在《亂世少年》中,作者把沉重而複雜的曆史事件揉合在少年傳奇的經曆中,不僅展示了少年馬強不平凡的苦難曆程,更主要的是給人呈現出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場麵。

同時,作者在組織材料上,具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其中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是《亂世少年》的最為突出的藝術特色。小說善於利用懸念的設置安排情節,引人入勝,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比如在馬強的出逃、巧遇危難之中的海正標,以及農民法庭的處決等部分中,就體現了作者精巧的構思,頗有曆險記式的傳奇特色。其次,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有機交融是小說的又一重要特色。《亂世少年》的作者在浪漫主義的藝術形式中,有機地融入了廣泛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將一場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亂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在反映現實生活、接觸社會矛盾以及刻畫人物形象等方麵都表現了大膽的開拓,體現了藝術家的勇氣和信心。正是這種浪漫形式與現實內容的有機結合,使作品輕巧而不膚淺,引人入勝而不流於表麵。此外,作者還塑造了一個典型的政治流氓形象——海正標。作為一個流氓,海正標比一般的流氓更狡猾、更陰險、更凶殘;他幹盡了壞事,但是這些壞事都是利用政治局勢的混亂,打著“革命”的旗號幹出來的。作為一個政治陰謀家,他比一般的陰謀家更毒辣、更無賴、更下流;為了取得山門鎮的領導權,爬上統治這個鎮的寶座,他無所不用其極,把一切陰謀伎倆,都使了出來,居然成了山門鎮的最高領導人。作者濃墨重彩,淋漓盡致地刻畫了這一形象的各種醜態,具有一定的力度。

馬強有一種神聖的使命感生活於匪盜之中,他要摸清匪穴的情況,以便剿滅匪賊。

在原始的大森林中,雖有野獸出沒,饑餓襲擊,馬強仍有一種安全感。

作者:嚴文井

成書時間:1959年

該書特色:以小溪奮發向上的形象,歌頌當代中國少年兒童

小溪流永遠有唱不完的歌,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小溪流那種樂觀向上,永不停息的精神。

作者嚴文井,原名嚴文錦,生於1915年,湖北武昌人。著名作家、兒童文學家,曾任《人民文學》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等職。作品有《唐小西在下次開船港》、《南南和胡子伯伯》、《沼澤裏的故事》等,他的作品被譯成英、俄、日、捷等國文字,在國內外深有影響。

在《小溪流的歌》中,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小溪流的歌是一支歡快高亢的人生之歌,是一支永遠唱不完的奮鬥者之歌,它以樂觀執著為基調,向讀者展示了一個人生真理:生命的最高價值在於永不停息地向前奮進,在於自覺地以一往無前的精神去為人類創造財富,並在此過程中達到自身的豐富和壯大,進而不斷地為人類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