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到那時我們再相會舉杯讚英雄光榮屬於誰
為祖國為四化流過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
啊親愛的朋友們願我們自豪地舉起杯
挺胸膛笑揚眉光榮屬於八十年代的新一輩
這是珠江電影製片廠1984年拍攝的電影《阿混新傳》的主題歌,在1980年代是家喻戶曉,婦孺傳唱。但在今天的中國,這首歌除了在卡拉OK裏偶爾還能聽到一群中年以上男人在唱,其他地方已經近乎絕跡。但是,林白風最近就聽到了,而且不止一次地聽到,但是當他聽到這歌時,他非但沒有感受到青春的激情,反而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因為,這歌聲就出自他的新家,他的新家目前隻有他一個人住,根本沒人在唱歌!
說到這裏,我應該先介紹一下我這個朋友的基本情況。
林白風,男,漢族,北京土著,39歲,單身,北京某著名都市報地方誌版編輯,專門負責地方史誌類文章的采訪、來稿編輯工作,不太善於交際,生活的圈子不大,和我是一起研究胡同文化的愛好者。他經常收集一些古老的東西擺在家裏,每個東西他都能講出一串的故事,他對古老的東西有一種奇特的迷戀,以至於他對年輕的姑娘都沒多大的興趣,所以圈內的還給他起了個綽號“白瘋子”。平時有人笑話他是守財奴,因為很少見他請客吃飯,其實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錢一部分砸進那些真真假假的古玩意裏去了,當然另外一部分存著,他的夢想就是買個四合院自己住。因為他的名字,媒體圈經常有人問他:你是不是和林白水是一家的?其實,他跟林白水八竿子打不著一塊去。他的家庭富有,父親做過高官,哥哥姐姐都是做生意的。最近巧了,在家人資助下,圓了他的美夢,花費上千萬在皇城根附近購得一清代四合院獨自居住。
他是在今年年初從一世交家購得此宅的。世交一家移民加拿大,隻剩老頭子一個人在家。因為覺得一個人住這個院子太淒涼,於是老頭子搬部委大院去和一幫老頭子們一起住去了。這個院落算是賤賣給林白風,比市價低了以百萬計的價錢,條件隻有一個,把西廂房空著,等他的子女回國時可以暫住一下,也可以給後人看看他們祖輩居住的地方,有些一時還沒處理掉的東西,也暫時放在西廂房內。世交特意跟他說:賣給小林,我放心,他是個文化人,知道怎麼保護這個院子,隻要不被政府拆遷,我相信我再過二十年回來,還是認得這個地方的。
四合院現在在北京城裏可是個搶手貨,大部分都是以千萬計價的了。即使是最普通的四合院,但是隻要靠在老城區,沒便宜的。這個四合院是北京最普通的那種,堂屋是三大間,左右廂房三小間,院子裏有口井,在西廂房邊上,井底有時候會有些水,夏天大雨後,會有些水升上來,可以打一些泡西瓜吃,清涼脆甜,在東南角處有棵粗壯的國槐,也不知道多少年了,直徑大約有七八十厘米,濃蔭蔽日,樹下有個四方的石桌,夏天時可以在樹下避暑打牌喝酒。東廂房南側是廁所所在,四合院的房屋,以前大多數都沒現在的抽水式的廁所,這還是九十年代世交家自己改建的,不過也沒裝馬桶,是個蹲坑式的,因為世交家經常有人來往,他們覺得坐來坐去的馬桶不衛生,所以和大多數人不一樣,他們建的是蹲坑式,順便在裏麵可以衝涼洗澡。這個院子和北京現在的那些新建小區不一樣,夏天很涼快,所以林白風給它起了個雅號叫“蔭雪堂”,自己找人做了個匾額,藍底金字,掛在堂屋的屋簷下。他常說,光看這名字就夠涼快的了,好!
林白風是2009年4月份才搬進這個蔭雪堂的,而且是斷斷續續地居住,有時候回父母的家去,有時候夜班結束後和朋友們在簋街吃喝太晚,就不好意思回父母那,怕影響老人家休息,就自己住過來,雖然他父母住在部隊的大院,也挺寬敞的,是六十年代建起的聯排別墅中的半邊。出身軍人的父母每天作息時間很規律,早睡早起,所以林白風不大願意太晚了還打擾他們。在蔭雪堂拿下來後,他就逐漸地使自己生活重心向皇城根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