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東郊,依山傍水之下,一片古色生香的建築拔地而起。其間殿堂亭閣,空地上多植竹子,種類不一,一叢叢的,形成大片的竹林。就算秋風西起,但片片葉子蒼翠欲滴,不改顏色。
竹乃“歲寒三友”之一,不畏冰霜寒冷,四季長青,多有文人騷客以此入題,寫文章歌賦,以竹自喻,表示風骨凜然。
讀書人的風骨,本來就該如竹一般耿直。
這片片竹林,曆史悠久,據說乃是國子監的締造者董聖人,率領一眾弟子親自一根根地種植下來的。
竹林中的建築,自然便是天統王朝中最富盛名的學院,國子監。
學院選址,之所以不選城中,而在郊外,卻是響應董聖人的精神:“讀書人本就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倘若在城內開院,臨近紅塵,耳目浸染繁華,無疑會使得心性動搖,無心向學……”
聖人用心良苦,無奈如果生員們真有心紅塵繁華,豈是短短路途所能隔絕的?
況且八股盛行,體製發展越發嚴厲,大大約束了才華思想,功利化到了一個無以複加的地步。以前讀書者,多抱有做學問之心;現如今,若不為官途,誰願苦讀書?
人心一變,學風漸爛,國子監早不複當年盛景。
……
嬰寧施展出《望氣術》,遠遠一觀,見到國子監上空文氣稀疏,甚現寥寂,對於她妖身的影響,甚至低於京城之內。
如此結果,大出意料之外。
陳劍臣淡然道:“如今《文字法》大行其道,字詞文章,皆可入罪,哪裏還能保持什麼文氣文風?”
嬰寧點點頭,忽道:“公子,那我們如何處之?”
陳劍臣道:“天下已亂,不好計算,隻能暫且進讀,待穩定了,便接母親她們上京安置。”
這是早就定好的計劃。
當下兩者順著一條石板路,邁步進入。
國子監乃天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去處,堂皇冠冕,但裏麵的生員並不多,遠不如現代的大學學府,動輒數以萬計,過道上經常人來人往。
初來報道,陳劍臣先按照顧學政的吩咐,去找一位叫“伊凡”的先生,熟料問了人後,那人麵色古怪地道:“伊凡做《雲水集》,觸犯《文字法》,已於十天前下獄了,你是?”
聞言陳劍臣大吃一驚,道:“在下陳劍臣,江州生員,是來國子監報到的新生。”
那人道:“報到該去找學監,喏,就在南邊的那棟小樓處。”伸手一指,指出個地方。
陳劍臣道了聲謝,移步而去,心裏卻直打鼓:抓人居然抓到國子監裏頭來了,簡直就是無孔不入。
又想起路途上所見的那一大列囚車,轔轔北上,由此推知,這些日子,天下間到底被抓了多少讀書人,解壓上京了?
那些讀書人,其中不乏名家大儒,皆因犯了《文字法》上的條例,被捕下獄,許多都送往京城來,生死未卜,真是哀鴻一片。
這是要一網打盡嗎?
陳劍臣心生警惕,本來就懷疑的心頭,頓時湧起濃濃的陰謀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