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軍隊,就掌握了一切,在很多時候,這是真理。
因為掌握了內衛,並在很大程度上控製了左、右羽林衛及左、右金衙衛,李晨在很短時間內就控製了大明宮和太極宮中的局勢,繼爾將整個長安城的局勢都控製住。
所有不願意支持他的將領,都在第一時間內被清洗出局,換上他信任的人。
裴炎、李敬玄及其他反對他的大臣,也基本被他清洗出去。很多大臣是被免或者被貶,一些是主動提出辭職或者致仕。對於主動提出辭職的這些大臣,李晨也給了他們麵子,沒有難為他們。
經過忙忙碌碌地十幾天,長安城內的局勢基本平靜下來,李晨完全控製住了一切。
李顯的喪事也如期進行,李晨依武則天的授意,給予了李顯高規格的追贈,給予其“孝和皇帝”的諡號,廟號為高宗,將其墓葬之命名為“定陵”。
不過李晨並不急於登基稱帝,現在時間已經是接近年末的九月底,他準備過了年後,再登基稱帝。
這段時間,朝事可以假借武則天名義,代為處置。武則天也是挺配合的,在這些事情上並沒難為他,而是盡量配合。在公開場合,她也一再重申,她完全支持李晨繼位稱帝,並相信李晨能給大唐帶來繁榮昌盛,讓李晨當大唐的皇帝,會是天下之大幸。
隻不過兩人之間的私情卻完全斷絕,兩人即使單獨相處,也沒有一點曖昧。這主要是武則天之故,她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對待李晨,絲毫不流露出熱情和渴望。
李晨知道,武則天肯定恨他,對此他也早做好了心理準備,沒太多的在意。
當然,暗地裏的朝政決策權,還是大部分在他手上,朝中官員的變動,也主要是他的主意。
裴炎被貶,李敬玄主動提出致仕,薛元超也去了職,歸隱了,武則天親自提拔重臣都離開了朝堂,她的影響力也基本在李晨身上。李晨還算尊重她,在朝事及人事任免上,會問詢她的主意。
李顯的喪事結束後,李晨也改組了政事堂,他有了初步往內閣製度改變的想法。
李晨知道,權力過於集中並不是好事,為了子孫後代,為了大唐的江山穩固,為了社會的穩定發展,他必須要有取舍,後世那些成熟的製度,他必須借用,一步一步讓時代朝前發展。選舉製度不可能在這個時代出現,但那些比現在製度先進,可以在這樣時代實施的東西,他可以弄出來。
也在完全控製局勢後,李晨也很快撤換了朝中很多官員。
他重新拔高了尚書省官員的權力,以尚書令為尊,委裴行儉為尚書令,為百官之首。
再以狄仁傑為尚書左仆射,駱賓王為尚書右仆射,張柬之和劉審禮為中書令,魏玄同和岑長倩為侍中,魏玄同領吏部尚書。這七個人加裴行儉組成政事堂,以裴行儉為首輔大臣。
郭正一和郭待舉依然為黃門侍郎,王德真和劉景先為中書侍郎,魏元忠為禮部尚書,原任中書舍人的李嶠被任命為戶部尚書,李懷遠以兵部左侍郎身份主持兵部事務,兵部尚書之職暫時空缺。韋承慶以刑部侍郎身份主持刑部事務,尚書之職也暫時空缺,敬暉以刑部侍郎身份主持刑部事務,桓彥範以工部侍郎身份主持工部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