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海傳說”第四部《地海孤雛》結尾,故事已到達我當時以為的現時。就像在所謂現實世界中的現時一樣,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可以猜測、預言、擔心、希望,但仍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
無法再接續《地海孤雛》的故事(因為尚未發生),又傻傻認定格得與恬娜的故事已達“從此幸福快樂”的大結局,所以我為該書取了一個副標題——“地海終章”。
哎,愚蠢的作家。現時是流動的。即使在故事時間、夢境時間、很久以前的時間,現時也不等同於當時。
在《地海孤雛》出版七、八年後,有人請我寫一套發生在地海的故事。我僅瞥一眼便發現,在我不注意時,地海已發生許多事。我該回去了解,現時發生了什麼事。
我想取得一些資料,好了解當時發生的事,尤其是格得與恬娜出生前的年代。對於地海、巫師、柔克島或龍,許多事開始令我疑惑。為了解現在發生的事,我必須花點時間,利用群島王國的典籍庫做些曆史研究。
研究不存在曆史的方法,便是說故事,然後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我相信這與“現實世界”曆史學家所用的方法相去不遠。即使我們活在某樁曆史事件中,但能以故事訴說該事件前,我們難道就能了解、甚至記得那樁曆史事件嗎?至於自身經驗以外的時代或地點,我們除了依靠他人訴說的故事,也別無他法。畢竟,過去事件隻存在於記憶,而記憶是想象的一種。事件是真實的現時,但它一旦成為當時,之後的真實便完全操之在我們,依憑我們的精力與誠實。若我們允許事件自記憶消褪,那便隻有想象力能重燃它一絲隱微餘光。如果我們蒙蔽竄改過去,強迫過去訴說我們想聽的故事,或代表我們自以為的意義,故事就會失真,成為贗品。我們背負神話及曆史的行囊,與過去一起穿越時間,責任沉重,但正如老子所說:“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編按:《道德經》卷二六)
建造或重建未曾存在的世界、完全虛構的曆史時,須以不同順序進行研究,但基本動機與方法頗為近似:看看發生什麼事、試圖了解發生原因、聽聽別人怎麼傳達、看看他們怎麼做。透過嚴謹思考後,試著坦實敘述,讓故事有分量,並且合理。
本書五篇故事皆在探索、延伸前四部地海故事所建構的世界。每篇故事皆獨立存在,但先讀完前四部,再來讀這些故事,或許會比直接讀這些故事更有幫助。
《尋查師》的年代約在其餘小說之前三百年,當時世界黑暗動蕩,此故事或許有助於了解群島王國許多習俗製度如何製定形成。《大地之骨》講述格得第一位師傅的師傅之事,此故事顯示若要阻止一場地震,需要不止一位巫師。《黑玫瑰與鑽石》可能發生在地海最近兩百年內任何時刻,畢竟,愛情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年代、任何地點。《高澤上》發生於格得短暫卻波折重重的六年地海大法師任期內。最後一篇故事《蜻蜓》,發生於《地海孤雛》結束後幾年,是《地海孤雛》與下一部《地海奇風》間的橋梁,是座龍橋。
為了讓思緒得以在歲月及世紀間遊移,又不致打亂事件順序,將我在寫這些故事時可能出現的矛盾與差異降到最少,我開始(較)有係統地將我對這些民族及其曆史的知識,整理成《地海風土誌》篇。其功能頗像三十年前我開始撰寫《地海巫師》時所繪的首張群島王國及陲區大地圖。我需要知道事物在哪裏、如何從此地到達彼端,時空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