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起 第一節 遊水(1 / 2)

如聳插雲的青峰秀於碧波流水之上,蔥鬱默默的草林覆了如蛇的山脊,日,明得似少女的眼,若有若無的開始退出山外。夕陽映下的鱗鱗青波,伴著微風泛開了笑容,從山頂漫向對麵的江邊村落而去。暮靄悄悄走近人世,或許,活著,才能繼續開始,等待另一日的黎明!

神天子熙寧十四年,政合人和,天地昭兆,走販足。衡州西南,東陽縣冶偏隅楚雄山下一小村落。此地處水陸交接,內形凹穀,外呈半島之勢,近水路三五十裏,順水而下,不遠可達東陽;遠山路,一二十裏,涉險崖,可達府城三楚重鎮——衡州。因地秀山靈,曆來產茗“碧螺春”,其茶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遐邇聞名,引客商爭先相購,又水運充溢,魚蝦豐足,給此地鄉人以富足安樂。

此時正值二月春分二侯,俗曰:“一候玄烏至,二候雷始發聲,三候始電。”但有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夜幕將臨,若大的水波自前方分開兩道漣漪,一艘毛草蓬舟穿眼而至,終於停靠在村東的小碼頭邊。一半大小子,低頭自船倉中跨出,貓著身子,順著繩索爬上了岸。“謝了,柳三叔,這天色晚了,先上岸,於我家待上一宿,可行?”。近眼方才清楚,此少年十四五許,臉色黝黑,五官尚清,身長五尺多,著蜀錦半短並袍,腰係一指長細許草繩,雙腳木屐黑黃。倉中應聲洪亮,“遊水你這小子,嗬,還不知道你,算了吧,咱少事休息,就夜趕回”。“那我可不留你了,下回我可得再找你!”遊水順手解下船索扔回船上,拍拍雙手往四周望了望,“可算是回了,可是累苦、小生了”說罷,竟自笑了起來。理了理腰間係帶,回村走去。

暮靄中,村中炊煙縷縷,三五十戶農家錯落有致的坐立於山穀內。村一青石碎卵小徑,處西南山腰蜿蜒而下,繞山下小湖,過坡下桔林,叉分二路,順湖下小溪蔓延開來。一路向東北官道而去,一條往河畔而走。不論茅屋柴門青磚黛瓦,門前梨李初白,簷後青竹林立,一派清逸安寧。望著庭前頎長的梨樹,不免記起孩童時攀爬的情形,一過不知幾個秋了……

“二叔,二叔,二娘,我回來了!”低聲輕喚了幾聲,推了推小銅門。不多時伴著一陣小碎步聲,一中年婦人拉開一側銅門,迎了進去:“大郎回來啦,春茶可有賣完,茶錢幾何啊?”,邊說,邊拉著遊水往裏屋走去。婦人劉氏,東陽人氏,嫁與程木匠為妻十數載。

十五年前,遊水於繈褓時遺於水中,劉氏河邊洗浣時撿養,學徒前求山中方士,得名遊水,從岑夫子學,年前束發時,乃師醉笑而稱:撿乃。“哎呀,你看……還沒吃吧,二娘留了酒菜,先吃食,怕是餓了肚腸吧?”,“不礙事,二娘,二叔呢,好些了嗎?喚了郎中沒?”,過了廳堂,跨左入了偏房,右側是三五間住室,後是雜房。三兩碗青蔬,一盤蔥白清雞蛋,一小瓷瓶梅酒。“撿乃,可回來了,累了吧,長見識了吧”話剛沒說完,一中年漢子卷起門口青簾,探首走了進來。遊水見二叔健步走了進來,立身躬首道:“二叔可安好些?安康了嗎?”“郎中說,稍感風寒,小疾之患,進藥後,已無大礙。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病之理啊”,“坐下,進些吃食,可不要餓了肚子”。

遊水早已饑腸轆轆,馬上坐下一口酒,一口菜,吞幾口二娘添上的白飯,三下五除二,片刻工夫,桌上風卷殘雲般一片狼藉。吃完,遊水從衣襟裏掏出一黃紙小包,疊了疊,翻出幾張交子,“二叔,這是陸家茶莊掌櫃喚我帶回給你的,陸掌櫃說了,今春新茶嫩好,溢價多給了十貫”。原來前幾日采茶剔茶過於勞累,又經風寒,程木匠便染病臥了床,因與陸家茶莊世好,二老想來也不礙事,便央大郎擔茶赴衡州交茶。

“好,好啊,我家大郎辦事牢靠啊”接過交子,程木匠交給了劉氏,“今日就不回山上了,在家宿一宿?你二弟,三弟正溫功課,明日正好親近”,遊水用手捂了幾下嘴,忙說道:“兄弟功課緊要,勿擾了他們,再說,黑豹幾日未見,心裏好不安實……”聽出幾分不願,劉氏歎了口氣,回道:“罷了,也好,這孩子……”,一個轉身,遊水大步踏出了家門,往茶林山屋而去,邊走邊喚道:“二叔,二娘,早些安歇,兄弟也勿過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