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興旺招致繁榮興旺;貧窮沒落會為你招致貧窮沒落——傳記作家C·桑德堡
從另外一個方麵來講,人們都向往人多的地方,往人群聚集的地方集中。人們會到忙碌的商店中搶購物品;到忙碌的醫院中排隊等候看病;男士們競相約會那些經常都排滿約會的女孩;人們會跑到活動頻繁的場所去,分享其他人正在享受著的事物。如果我們始終在工作中保持著這種“興旺”的景象,那麼工作自然是快樂的,你會變得有影響力、知名度提高;如果從自身開始,就將周圍的環境批駁的一文不值,在工作中保持一種“我們做得並不怎麼好”的氣氛,那麼你就注定要變成一團糟了。也就自然感到工作不穩,“見異思遷”,“這山望著那山高”10年前,馬丁司和維克一起進了一家大型化工廠。不過,這家化工廠的曆史實在太悠久了,以至於生產的產品都直接被送進了博物館。麵對這樣的情況,馬丁司決定辭職,尋找一個新的開端。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維克,“嗨,維克!你看看現在的情況,除了那個經理沒有人比我們懂的更多,但是我們的薪水這麼少,連辦公室也沒有,真不想就這麼呆下去了。”
維克說,“我知道,你說的我都知道。不過,據我所知,化工廠大都是這個樣子的。至少現在我們開始了解它了,離開這裏,我們還要重新了解一個新的環境。如果還是這個樣子,怎麼辦?”
馬丁司固執的搖搖頭,“我寧可在換個行業,也不想一下子掉進山澗,一輩子也爬不上來!”
最後,馬丁司辭職走掉了,而維克留了下來。離開化工廠的馬丁司,起初選擇了一家連經理一共隻有3個人的小公司,後來又做過汽車推銷、廣告代理、房地產經紀人……算起來,他已經從事了十來個行業。如今,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服裝設計公司,這好象和他所有從事過的工作毫無關係。
而留下來的維克,他每月隻拿幾百塊的薪水,吃睡在工廠裏,沒日沒夜地為化工廠做企業設計,開發市場上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幾年後,這家化工廠終於恢複了生機,並日益發展壯大。如今,這家曾經瀕臨倒閉的化工廠已經擁有上億元的資產。所有帶非常擁戴他們年輕的總經理——32歲的維克。
★維克的故事說明了,不辭職也可以成功。他們就象兩個在沙漠中尋找水源的人。維克一直在挖一口井,堅持不懈的挖出了水;而馬丁司挖了許多口井,最後也挖出水來。但是,如果馬丁司和維克一樣,在同一個地點挖水,同樣可以挖出水來。
相比之下,馬丁司付出了更大的力氣。每口挖得不夠深的井,都是一個尋找、開始和放棄的過程。而且在他成立服裝設計公司前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徒勞無功的,也是對“我離開這裏可能會更好”的否定。
B:
在我們開始分享工作中的體會之前,我想先闡述關於工作的一點個人看法。首先,工作是人類展現自己創造性的主要方式。其次,工作是人類滿足自身物質要求的普通方法,如果一個人必須養活一家人,表示所有家庭成員都得靠他的能力來賺取生活費,才得以糊口。第三層意義是,工作使人能樹立自己的標誌,並以某種特定方式為社會全體做出貢獻。無論工作是在工廠中或農田裏進行,是從事買賣或任何一項事業,也不論工作者是勞動階層或管理階層的一份子,擁有一份工作就表示自己是被需要的。所以,從最基本的邏輯來講,隻有了我們所從事的行業、有了我們效力的公司和朝夕相處的辦公桌,我們才具備了明確的工作姿態,具備了體現個人存在性的普遍社會標準。
我們為得不到發展苦惱、為現在工作環境苦惱、甚至不斷的換工作,本質上來講就是為了得到與一個與自己夢想相匹配的工作。這個“完美”的工作就在你的身邊,重新認識自己的公司,將夢想與公司的未來聯合在一起,給自己的夢想一個著陸點。
★將個人夢想與環境結合
進一步對自己所處的行業和公司進行調查研究,排除我們對於公司認識的盲目性和片麵性。根據對於所處工作環境的正確認識,將自己的夢想與之相聯係,建立職業生涯規劃。任何宏大的目標都必須有一個出發點,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清晰的職業規劃除了可以增強自己的驅動力,還可以提高在職場中努力的可操作性。在自己為公司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可以從公司中得到實現理想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