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鐵礦(1 / 2)

雖然天氣開始轉暖,可是喝水仍然冰涼,以捕魚來維持對肉的需求顯得有些得不償失,因為隻需要一次著涼後的發燒引起的肺炎,就足以奪取一個人的生命。因此李賁仍然選擇了通過捕獵來補充肉類來源。

然而這卻是建立在對於子彈的消耗上的。作為工業化的產品,定裝彈並不是李賁和他手下的工匠能解決的,即便是複裝子彈,也完全不可能,更別說製造新的。

加上李賁準備組建護衛隊了,他最熟悉的就是騎兵,他準備先組建一隻騎兵小隊。可他手中沒有一把弓,一支箭,實際上李賁也不準備使用這種原始的武器,火槍的製造被李賁提上了日程。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賁隨身帶來的上百發子彈已經消耗了許多,雖然經過這段時間的鍛煉,李賁的槍法愈發精準,即便是滑膛散彈獵槍也往往能在五十米左右的距離達到獵物,這一方麵是托了現代槍支的福——精密的製造工藝和先進的機械設計大大的提升了槍械的性能,使得作為散彈來福槍的五連發也能達到18世紀滑膛步槍的普遍水準,但是這隻能是降低了無謂的浪費,達到了“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的境界,可是這時候也沒有敵人給李賁送槍送彈啊,而李賁自己也同樣沒有自信可以製造槍彈——雖然他曾經在槍支黑作坊工作過,不過再是作坊也是用著各種機械,李賁也不是那種超級鉗工,肯定無法像《宋末商賈》的主角一樣依靠鐵匠就造出使用定裝金屬彈的針擊步槍來,那麼擺在李賁麵前的唯一選擇就是火槍。

作為一個現代人,一個經曆豐富命運坎坷多舛的青年,作為一個接受過老爺子現代騎兵軍事訓練,並且參觀過俄國遠東軍事博物館的從現代穿越到古代的走私販來說,設計出一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火繩槍或者燧發火槍,並不在話下。沒有精確的度量衡?沒關係,李賁記得很清楚,一塊銀磚的長度就是二十厘米,重量是標準的五千克,所有工匠的度量衡以他帶來的銀磚為標準。但是,作為一個生活在工業化時代的年輕人來說,他的確沒有親自從鐵原料開始製造出一把火槍的經驗。

於是他隻能依靠工匠,還好,他的手下有一群曾經隸屬於大明登州政府下轄火器局的工匠,雖然他們以前因為被當做奴隸一樣的壓榨,從而導致消極怠工,製造出來的產品質量很成問題,同時因為設計理念的落後,即便是合格的產品,威力也不佳,不過這些都不是問題,因為他至少對於這群工匠來說能算是一個“天才大師級”的設計師和工程師。

不過還是缺少原料,鐵。

從漢朝桑弘羊開始,鹽鐵就明確的屬於中央政權的專賣範疇,明朝還好點開了鐵禁,但那得到城鎮去買。

擺在李賁麵前的問題是,他們沒有生產的原料。

他有兩個選擇,一是自己進山勘探,找到礦脈開采冶煉。二就是到城鎮裏去購買。

李賁猶豫不決,進山勘探雖然能夠自力更生,不夠希望渺茫,況且目前他的手下就隻有幾個鐵匠能夠認得鐵礦,這山中原始蠻荒,猛獸出沒,如果沒有人陪同實在是不安全,李賁也損失不起幾個寶貴的工匠。

可要是到城鎮裏去購買,卻又容易引起注意,光是李賁所需的鐵料數量就很大,起碼上千斤。一旦引起了官兵的注意,光靠幾個人是無法抗衡大隊官兵的。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四月上旬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