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劉繡登場(3 / 3)

劉繡快鬱悶死了。

畢業不包分配了,本想回家安心種地,可板凳還沒坐熱,竟成了政府的通緝犯。

該死的劉縯,你把兄弟害苦了。

在心裏,劉繡不知把劉縯罵了多少遍。

罵歸罵,當前的事情還得迅速做決斷,捕快們快要上門來了。

是走是留?劉繡心一橫,毅然選擇了前者。

與前麵兩位跑路的仁兄相比,這次劉繡跑的更絕,決定舉家跑路,以徹底斷絕官府再找劉家血親背黑鍋的美好打算。

【堅持造就英雄】

劉繡舉家跑路到新野,投靠了自己的姐夫鄧晨。

新野亦屬荊州,按說劉繡跑的並不遠,並沒有跑到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官府應該有能力把他抓回來。可你隻要看一下鄧晨的家世背景,你就知道劉繡為什麼把鄧晨家作為跑路的目的地了。

鄧晨,字偉卿,南陽新野人。鄧晨曾祖父鄧隆,曾任揚州刺史,祖父鄧勳,曾任交趾刺史,父親鄧宏,現任豫章郡都尉(豫章軍區司令員),都是俸祿在兩千石的高官,官階等同於今天的省部級。

對於這樣一個當權的高幹家庭,平時巴結還來不及呢,怎敢在他們的眼皮子底下抓人?何況是準備抓回去背黑鍋的。於是,抓捕一是不了了之。

其實,鄧晨之所以收留跑路的劉繡一家,並不是因為自己娶了劉繡的姐姐,完全是因為幾年前的一次經曆。

那年,鄧晨、劉繡、劉縯到宛城去,此間,遇上了穰縣名人蔡少公,並一起吃了一頓飯。

這位蔡少公有一項特殊的本領,就是會相麵。席間,蔡少公冒著被魚刺卡住喉嚨的危險,給劉繡相了一麵。

一相之下,果然好麵。蔡少公在吃驚之餘,決定與在座的各位分享自己的重大發現:劉繡將來會做皇帝。

眾人噴飯,心想:就這位老實巴交的莊稼人(當時劉繡還在家種地)能做皇帝?您老太能忽悠了。

噴飯之餘,還得吃飯,大家隻當這是個緩和酒桌上嚴肅氣氛的玩笑而已。

可有一人信了,且深信不疑,並把此事牢牢記在心裏。

此人便是鄧晨。

懷著劉繡必定做皇帝的堅定信仰,鄧晨接納了跑路的劉繡一家,並決定自此後追隨其左右。在此期間,鄧晨多次鼓動劉繡造反,成為劉繡革命事業上的第一位引路人。

為了追隨劉繡參加革命,鄧晨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此間祖墳被扒,宗族恚怒,老婆(劉繡之姐劉元)和三個女兒死於亂軍之中,然而,鄧晨始終沒有為自己的決定後悔、放棄過。

劉繡登基稱帝後,沒有忘記自己這位當年救自己於危難,又與自己患難與共的姐夫,封鄧晨為房子侯,光祿大夫。然而,這位仁兄卻不知何時落下的毛病,隻願在地方吃苦,不願到地方享福,愛好做地方官。劉繡滿足了他的願望,於是鄧晨曆任中山、汝南等郡太守,任上政績顯赫,為吏民所稱讚。

信仰,是用來堅持的。一輩子哪怕隻有一個信仰,哪怕這個信仰有些荒唐,但隻要你確定了,就希望你堅持下去。

【又見神人】

自從成功跑路到鄧晨家並被收留後,劉繡衣食無憂,日子久了,竟生出毛病來,那就是劉繡十分想種地,特別懷念“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那種感覺。

好在鄧晨家的閑地比較多,你要想種,那就種吧。

劉繡認真的侍弄土地,地不誤人,到了秋天,劉繡的辛勤耕耘取得了回報:糧食豐收了。而且收的很多,全家人吃不了。

為了不讓多餘的穀子爛掉,劉繡決定把它們賣掉。打聽之下,宛城的穀子價格要比新野高的多,劉繡便把穀子擔到宛去賣。

開市大吉,劉繡順利賣掉穀子,拿上錢準備回家,這時,他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二個神人(第一個是蔡少公)。

該神人姓李,名通,字次元,南陽郡人。祖上世代經商,並頗有名氣。到父親李守,便拋棄祖業(可能錢賺膩了),改行研究星曆圖符,而且頗有成果,還做上了王莽的宗卿師(主管一郡國皇室宗親事宜)。李通在其父親研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

李通發現:姓劉的要做皇帝(當時帝位已為王莽所篡),而且要由姓李的來輔佐。(劉氏複興,李氏為輔)

天下劉姓、李姓之人多矣,不知李通憑什麼認定圖符中的劉氏是劉繡,而李氏就是他李通,反正在糧市上一見劉繡,李通便激動無比,當下拉住劉繡讓他造反,並說自己願意輔佐。(天下如此,王莽政權也實在是悲哀啊)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把腦袋別在褲腰上玩命的行業,麵對李通的鼓動,劉繡搖頭死活不敢答應。

畢竟,剛賣了米,包裏還有錢等著我去花;

畢竟,家裏還有餘糧等著我去吃;

畢竟,家裏上有老母,下有婦孺等著我去照顧;

畢竟……

大哥,你給我個造反的理由?

鬼才缺心眼,放著安穩日子不過和你去造反,而且還要做造反的頭頭。槍打出頭鳥,我這顆腦袋還不想平白無故多幾個窟窿。

然而,鑒於李通實在太有誠意,劉繡答應回家想一想。

沒想到這一想,竟然想通了。

【農民造反,說幹就幹】

劉繡賣糧回家,把錢交給老婆,之後靜下心來考慮李通提出的造反建議。

無論怎麼想,劉繡都覺得造反沒有出路。自己的小日子過的挺好,什麼自己要做皇帝,忽悠鬼去吧。

然而,等劉繡想到一個人的時候,他改變了自己的初衷,並痛下決心,決定造反。

此人便是劉繡的哥哥,喜歡效仿老祖宗劉邦做人行事的劉縯同學。

劉繡知道,憑著對自己這位仁兄的性格和以前的諸般劣跡判斷,劉縯起兵造反是遲早的事情,不造反是不可能的事情。等到自己的仁兄造反的那一天,自己就成了反賊的家屬,就會被政府通緝,而且還會無路可逃,抓住了將被殺頭。

娘的,與其將來被殺頭,不如現在就反了。早反,還能混個資曆。

劉繡把自己準備造反的決定通知了姐夫鄧晨,鄧晨表示支持並堅決追隨。

在鄧晨的資助下,劉繡買好了造反用的弓弩。

公元22年,28歲的劉繡以及李通、李軼兄弟一幹人等起兵於宛,宣布下海創業。公司從業人數具體不詳,但不會超過1000人。

劉繡起兵後,李通父親李守及其兄弟、門宗64人被誅並焚屍。

自此,在精彩紛呈的中國曆史上,一部反莽複漢的大戲,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