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王莽之死(上)(1 / 2)

昆陽兵敗,天下大亂,大新政權氣數盡矣。

關於氣數這個問題,當年明月在其《明朝那些事兒》中曾有精彩的論述。明月以為,所謂氣數,其實和保質期沒什麼區別。保質期已到,你做什麼都是白搭。但事實證明,當權者是不會因保質期到期而自動退出曆史舞台的,王莽同樣如此,而其因不願退出曆史舞台而做的一係列活動,我們有個專門的名詞,稱之為“最後的掙紮”。

王莽所做的第一次掙紮,叫平息內亂。當然,這個“內”字,不是指一國而言,王莽已經沒有這種能力了。這個“內”字,實指王莽所定居生活的長安。

長安長安,長安也不安穩了。

我們前麵講過,昆陽之戰後,在當時的中國流行一種時尚,即“海內豪傑四起響應(造反),皆殺其牧守(州郡長官),自稱將軍……旬月間遍於天下。”這種時尚也影響到了當時的長安。

卻說長安有一位複姓西門,名君惠的仁兄,其職業是道士,而道士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一下天文地理,鑽研鑽研讖(音chen,意為預決吉凶的隱語、圖記)文圖符。西門兄是一位很敬業的道士,而他的研究也很有成果。

通過研究,西門道長認為,按照讖文上的說法:皇帝輪流做,現在又輪到姓劉的了(似乎版權早已有所歸屬了)。

一般的人,研究一下,得出結論也就罷了,但是西門道長很特別,不但注重理論研究,更熱衷於對自己理論成果的實踐,不過人少力量小,西門道長知道單憑自己翻不起大浪,決定在王莽政權內部找一個合夥人。

西門道長所找的這位合夥人,乃當朝衛將軍(將軍名,乃漢時八大正牌將軍,位同三公),帝王宗室王涉。

西門道長與王將軍已經認識很久了。王涉雖貴為衛將軍,但很少帶兵打仗,精力過剩之餘,便添了門嗜好,那就是豢養道士。西門道長就一直在王府混飯吃,可能是因為平時白飯吃得太多,心中著實過意不去,所以,西門道長決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第一個與王涉分享。

說實在話,西門道長是冒了些風險的。

所謂“劉氏複興”之類的言語,其真假及是否靈驗暫且不論,放在當朝,則是十惡不赦的反動宣傳。這種事情,暗地裏鑽研一下還可以,真的把它當成一種理論成果拿到世麵上去宣傳,並且還鼓吹到王涉家裏去,不是神經病,就是膽子太肥了。

而事實告訴我們,西門道長腦子基本正常,膽子雖然不小,卻也沒誇張到哪裏去,他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舉動,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把王涉看透了。

在西門道長的眼中,地位顯赫、出身尊貴隻是王涉的一麵,而王涉的另一麵,則是很注意觀察時局、野心勃勃、隱忍待發,用另一句話來概括,王涉渴望造反已經很久了,隻是無人點破,缺個人推他一把而已。

西門道長決定做這個人,當然,這都是天意神授,絕非咱西門某的捏造。

一切都如西門道長所料,王涉在他的鼓動,連假裝生氣都沒有假裝一下,立馬去找大司馬董忠商量造反事宜。真是一分鍾都怕耽擱了。

董忠是王涉的死黨,造反不造反不是問題,而怎樣成功造反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商量來去,兩位仁兄一致認為,要想成功造反,還要再找一個人,此人即當朝國師劉歆。

國師,顧名思義,乃一國的老師,其稱謂之霸道,尚在太師、少師之上,依據漢朝的百官製度,不但俸祿優厚,而且身份尊崇之至,如此一個人,你拿什麼去勸他造反?

還好,王涉和董忠很快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給他更尊崇的地位。國師很牛,但沒皇帝牛吧?既然讖文上講:“劉氏當複興”,而劉歆又姓劉,幹脆我們擁立他當皇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