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自由民權運動(1 / 1)

『言*情*首*發www.Klxsw.com

明治維新以後明治政府掌握在封建地主和大資產階級手中新建立的政權采用“天皇製”形式宣布由日本天皇親自執政由一批主要是地主、武士特別是薩摩、長州兩藩的武士出身的官僚和軍閥控製政府和軍隊當時明治政府既無憲法又無議會控製政府的官僚和軍閥以天皇的名義可以任意發號施令實質上日本仍是一個君主**國家

新政權的改革措施並未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農民依舊過著貧困的生活因此明治維新後農民鬥爭不僅沒有停息而且有了新的發展僅從1871年到1874年就發生了八十餘次農民暴動地稅改革期間農民的反抗更加激烈

農民要求改變現狀的鬥爭鼓勵了資產階級明治維新後隨著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力量增大了他們不滿於政治上的無權地位尤其是中、小資產階級對明治政府更深懷怨懣這是因為明治政府在經濟上依靠大商人和大資產階級給予他們種種特權和經濟上的扶植但是中小資產階級卻一無所得中小地主也對政府的政策不滿明治政府的土地法令雖然確認了他們的土地所有權他們是受益者但是高額地稅對他們非常不利;因而遭到他們強烈反對另外部分士族(中下級武士)也不滿政府的改革措施明治維新後廢除武士製度使他們不僅失掉了往昔的榮譽甚至連生活也失去保障反動的封建武士在1877年2月曾發動一次史稱“西南之役”的士族暴動(又稱西鄉隆盛之亂)又有部分士族特別是他們中間的知識分子傾向於中小資產階級和中小地主並成為他們在政治上的代言人在1873年因主張“征韓論”而被薩、長“藩閥”排擠下野的參議板垣退助、後藤象二郎、江藤新平、副島種臣等人也站在反對政府的立場上

1874年1月板垣退助(18371919)等向政府提出建立民選議院的建議書並組織“愛國公黨”成為自由民權運動的發端同年4月板垣又和士族出身的片岡健吉(18431903)等在土佐創立“立誌社”宣揚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論”1875年立誌社與其他性質相近的地方團體代表在大阪集會將愛國公黨改為愛國社在全國展開了宣傳活動

1880年3月召開第四次愛國社大會成立“國會期成同盟”表明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開設國會此後掀起了一場請願運動1880年4月17日片岡健吉等人前往太政宮提交請願書遭到拒絕後來各地政社也都紛紛派出代表赴東京請願據統計到1880年12月日本城鄉各地向政府請願者總數達58起之多範圍遍及34個縣但均遭政府拒絕1880年11月“國會期成同盟”在東京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要以實力來爭取主要目標的實現會上有人提出成立政黨的主張1880年12月中旬沙野廣中、植木枝盛等人成立自由黨籌備會第二年10月29日成立以板垣退助為總理的自由黨1882年4月以大隈重為首成立了“立憲改進黨”自由黨是自由民權運動中的激進派它的綱領強調民權、自由和立憲政體自由黨並不主張暴力革命他們認為隻要采用發行報紙、出版書籍舉行演講等方式就能改良政治該黨的實權握於富農、手工業工場資本家及士族出身的知識分子手中社會基礎是一般地主和小資產階級植木枝盛、大井憲太郎、中江兆民等是自由黨的領袖和該派的理論代表立憲改進黨是自由民權運動中的溫和派它反對民權主張實行英國式的立憲君主製強調主權在於君主和人民合為一體之中在綱領中把“保全皇室的尊榮和人民的幸福”作為混為一體的主要要求同時主張“以改良內治為主”但帶有“擴張國權”的特征該黨的社會基礎是城市新興大商人和少數知識分子還得到了三菱大資產階級的支持

與此同時還成立“立憲帝政黨”該黨主張“遵奉”天皇預期召開國會的意圖主張憲法應出於天子的親裁國家主權應由天子獨攬等等立憲帝政黨實際上是**政府的喉舌背後有政府官僚井上毅(太政官大書記官)和佐佐木高行(天皇侍讀)的支持

明治政府認為主要危險是自由黨因而對它采取威脅利誘政策導致自由黨內部發生分化:以板垣退助為代表的領導集團走上同**政府妥協的道路;下層黨員開始與農民運動結合進行暴力鬥爭1884年9月大井憲太郎在茨城縣發動武裝暴動遭到鎮壓使板垣等領導層很不安於10月29日自行解散了自由黨自由黨下層黨員和農民鬥爭並沒有因此而停頓下來自1884至1886年發生了“秩父事件”、“飯田事件”、“群馬事件”、“加波山事件”、“名古屋事件”、“大版事件”和“靜岡事件”這些鬥爭都遭到鎮壓自由民權運動也以失敗而告終

自由民權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在廣大群眾中傳播了民主思想迫使政府頒布了1889年帝國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