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星球大戰計劃(1 / 2)

兩伊戰爭是指1980年9月爆發至1988年8月結束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間長達8年的戰爭

這場戰爭規模較大

持續時間長

而且由於戰火蔓延

殃及到整個海灣地區的經濟利益和安全穩定

導致美國和蘇聯在這一地區嚴重對立

致使海灣地區局勢一度空前緊張

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兩伊矛盾由來已久

雙方在邊界、民族、宗教以及海灣地區權益等諸多問題上存在著爭端

過去就曾因對阿拉伯河主權和邊界領土的爭執發生多次衝突

兩伊邊界線長達1280公裏

靠南一段約105公裏的阿拉伯河為兩國國界

河的兩岸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

集中了兩國重要的石油基地和油港

這條河是伊拉克通向海灣的惟一出海口

曆史上奧斯曼帝國與波斯曾簽訂條約

規定阿拉伯河在伊朗在霍拉姆河赫爾港附近按河道中心線劃界

其餘水域均以河東岸靠伊朗一側的淺水線為界

該河主權屬於奧斯曼帝國

1921年伊拉克獨立後

繼承了奧斯曼帝國對該河的主權

兩伊就河界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

1937年

兩伊簽訂邊界條約

規定阿巴丹港附近河道也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

1964年7月

本來已經占了便宜的伊朗突然宣布這個條約無效

雙方發生武裝衝突

直到1975年

在阿爾及利亞總統的斡旋下

雙方簽訂新條約

規定河界全部按主航道中心線規定

同時

伊朗停止支持伊拉克境內庫爾德人的**活動

兩伊在民族問題上也有矛盾

伊拉克國內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

伊朗主要是波斯人

但伊朗境內有200多萬阿拉伯人

聚居在與伊拉克交界的胡齊斯坦省

奧斯曼帝國時期

曾把這一地區劃入伊拉克行省管轄

稱阿拉伯斯坦

1925年

伊朗在英國的支持下占領了這個地區

伊拉克則暗地裏支持該省的自治運動

在教派問題上

伊朗95%的居民為什葉派

伊拉克的什葉派教徒雖然占人口的一半以上

卻是一個由遜尼派掌權的國家

1964年

什葉派領袖霍梅尼被伊朗國王驅逐出境

旅居伊拉克14年

在伊拉克什葉派中頗有影響

1978年

伊拉克也將他驅逐出境

1979年

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

霍梅尼上台執政

兩伊關係再度惡化

兩伊之間還存在著島嶼歸屬的問題

位於海灣入口處的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通布島和阿布穆薩島原來被英國占領著

1971年

英國撤離海灣後

伊朗出兵占領了該島

伊拉克堅決反對

這一問題雖經聯合國出麵調停

但並未解決

1980年

兩國矛盾表麵化

雙方邊境衝突不斷升級

9月17日

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正式宣布伊拉克對阿拉伯河擁有主權

22日出兵10萬

發起進攻

兩伊戰爭開始

22日當天

伊拉克出動大批飛機

突襲德黑蘭等伊朗的15座城市

23日淩晨出動5個師、1000餘輛坦克

分三路越過邊境

占領了伊朗2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伊朗倉促應戰

損失慘重

退到阿巴丹一線

總算抵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

伊拉克戰爭消耗巨大

兵力不足

補給困難;伊朗多次組織局部反擊

並以猛烈炮火襲擊伊拉克石油城和縱深要點

因此 雙方勢均力敵

都未能取得很大進展

形成時進時退

時緩時急

僵持不下的局麵

時間一長

伊拉克首先頂不住了

一步步陷入被動

伊朗抓住戰機

進行了大規模的反擊

1981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