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如果大總統閣下您,真的有恢複帝製,亦或是重蹈覆轍的想法的話,那麼請恕我直言,中國之敗亡,大總統之難,將如約而至。至於這個‘約’字嗎,當然就是您真正登基坐殿的那一天。”
而袁世凱對於莫理循那,也是存在著不同的態度的,比如他對阪西利八郎采用的是威嚴的態度的話,那麼他對莫理循的態度則是更為和藹親切,更類似於朋友的方式,他曾經就對於莫理循此般的勸誡。
有過如此的回答,說:“如果你的國家能夠不在西、藏的問題上選擇罷手,不再想要分、裂我國國土,你莫理循本人能夠在西、藏問題上盡到一個顧問與好友該盡到的責任的話,那麼我想你說的話,會更讓我信服的。”
這就是袁世凱對於莫理循的態度,他雖然不斷的敦促莫理循,告誡他西、藏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的同時,也會明確的表明他個人與莫理循之間的關係,他希望兩個人能夠各自盡到自己不同身份的責任。
作為顧問,莫理循對待西、藏問題上的態度,是不足以稱之為盡心盡力的,他偏袒自己的國家,希望英國可以就此將西、藏從中國的國土上分、裂出去,其實這是無可厚非的,畢竟他還是要為英國的利益著想,可是這樣一來他確實對於顧問這個身份的責任上沒有明麵上的不盡責,可是如果已中國自古以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古老教化來看的話,莫理循作為雇員,卻是有不盡責不忠主的實際的。
而且袁世凱說兩人是朋友個庴,而且還是好友,如此一來的話,又可以借中國的一句古話叫“朋友而不可欺”,這樣一來的話,等同於他再一次委婉的苛責了莫理循對於西、藏問題上的一些錯誤的觀念。
這就是袁世凱的方式,他總是在歌頌你的同時敦促你該盡到自己的責任,即便你不能夠盡職盡責的話,那麼他還是會理解你的,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是隻要你不去火上澆油的話,就可以算作你正在忠誠的完成自己的本分。
而且自一戰開始至今,莫理循曾多次向袁世凱提出“中國必須參戰”的建議,而且他有禮有節的進行了多次的論證舉例,這一點上必須要說,莫理循確實是在為中國著想,畢竟德國方麵雖然沒有任何敗勢,可是對比參戰各國各盟國的整體實力來看,德國取勝的幾率近乎為零。
但是因為國內的一些事務還有就是各地將軍們的不同意見,以及內閣方麵的權利爭奪,使得袁世凱無暇顧及莫理循這樣的提議,而且說到底袁世凱也是不想去蹚這灘渾水,要是中國參與其中,取勝了尚好,若真是失敗了那?
中國國力以無法承擔再有任何一絲的失敗與賠付,所以袁世凱選擇暫時擱置莫理循的提議,當然了,其實說起來,袁世凱也是對此有所心動的,畢竟如果真的如莫理循所言的話,那麼這正好是中國的一個機會。
可以借此將之前所簽訂的部分不平等條約在國際上宣布作廢!所以說起來袁世凱是暫時擱置,但不如說他是選擇繼續觀望,畢竟世界性質的大規模戰爭,隻要不是結束的那一天,那麼任何國家都可以在任何時候參與到其中的。
蔡廷幹接受到袁世凱的秘密指令後,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莫理循,不單單因為莫理循的身份,還有就是其實他本人私下裏對於莫理循此人的關係,也是較為穩定和諧的,而且莫理循此人曾出任過英國泰晤士報的首席記者。
所以無論於公於私考慮,他都是不二人選,而且說起來,因為對於西、藏問題上,蔡廷幹與莫理循的不合,所以他也可以正好順其自然的借由入手,而後不經意的對莫理循透露出二十一條的相關問題,而後步步為營的,進而最後使得二十一條條約可以在國際上曝光。
如此一來的話,隻要二十一條條約以及中日談判的一些細節問題,可以在國際上產生曝光,而後引發國際輿論甚至於最後使得其他列強國家可以因為自己的在華利益而對日本產生政、治、經濟,乃至是袁世凱最希望的軍事壓迫的話,那麼這樣一來,二十一條條約的修改甚至是最好結果中的直接作廢的話,那麼對於中國來說,就是再好不過的消息了。
而且即便是無法迫使日本作廢二十一條,就是能夠進行較大範圍的修改,其實那又何嚐不是中國之幸事,是國家的喘、息、休整、秣兵曆馬的機會那?
這其實就是袁世凱所提出的“以夷製夷”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