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企業也是如此,企業的核心在我看來是團隊,俗話說的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更何況,我不是一個好漢。
個人的精力、能力總是有限的,有所長必有所短。麵麵俱到幾乎不可能。這個時候,就需要他人的幫扶了。
每個人其實都一樣,在某一方麵有其特有之才華,那麼在另一個方麵,或者是另幾個方麵上,必然有他的短處,比如善於銷售的人,未必懂得管理;能夠良好公關的人,又未必知道如何經營。還有,短處也未必局限於才學方麵,也可能是其性格上的一些缺點,比如貪婪、懶惰等等。
企業就是這樣,形形色色的人,組成了企業的團隊,每個人的分工不同,其作用也不是隨便可以替換的。而企業的核心團隊更是如此。
作為領導,作為小國中的“皇帝”,要做的就是要權衡利弊、緩急結合、決策左右、號令進退、知人善用。
嚴謹權衡利弊,可以使的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把握急緩結合,能夠使得企業不會因為一些事情而變得混亂、躁動。
認真決策左右,能夠不讓企業走上歧路。
懂得號令進退,可以讓企業的步調、軌跡不會因為市場的改變而產生大的波動。
依仗知人善用,能夠讓企業中的每一個員工物盡其用,使其長處最大化,與此同時也可以使得企業的各個部門、關節,都能夠被最適當的人所把握。
這裏涉及到一個“知人善用”的問題,也就是用人之法,在這裏暫時不做過多解釋,有機會以後可以由《馭人經》入手,深切的談一談。
“治國”作為基墊,更上一層便是所謂而的“平天下”。
單說“平天下”一詞,就有很多種解釋方式。
其一可以解釋為平定天下;又可以解釋為安撫天下黎民百姓,使他們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而不是指用武力平定天下。
介於《說文解字》中對“平”字的解釋,“平天下”一詞又可以解釋為天人合一,消除一切分別,達到大同世界的理想。
可以這麼說,所有的古籍名著,每一個閱讀的人,都可能有自己的一種理解方式,在這裏不必深究。總之無論哪一種解釋,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個人來說,我雖然崇尚“兵家”之法,但是我卻並不傾向於將“平天下”一詞解釋為以武力平定天下。
在“修身”篇中,我注釋過對於平天下的解釋“天下平和,表示一個公平、公正,秩序的意思”。
“平天下”於我來說,我更願意將其解釋為“安撫天下黎民百姓,使他們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同時,構建天下平和,形成一個公平、公正的秩序。”
平天下,公平天下百姓,使之安樂、康泰、欣榮。我想這是帝王最終的期願。
公平天下,公平二字,最是難以做到。
什麼是公平?
佛言:眾生平等或公平:即諸法實相因果法性平等或公平。
可是真的有真正意義上的絕對公平嗎?我想是沒有的,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由於人之差異,所以隻能有相對的公平,而最後所謂的絕對公平,真的很難做到。無數代人為了這一目標而奮進,雖然尚未達到,但是也異常的接近了,我樂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絕對公平”是有希望實現的。
既然有了公平,相對的也好,絕對的也罷,有了公平,少了偏袒,人與人之間就必然會減少矛盾,如此一來,安樂的社會、欣榮的社會,自然而然的也就形成了。
在這裏多說一點,我國儒學中,有“德本財末”一詞,把“德行”與“財富”進行對比,闡述平天下之法。
不過我個人倒是覺得,所謂的“德本財末”是不是可以拋去本意換一種方式解釋一下。
德行固然重要,但是財富也是必不可少的。
財富是多樣的,除了物質上的意義之外,還有精神上的,知識上的,政治之上等等,這些財富其實也是平天下之本。
我與之相比對的,是《論語》中的一個詞;“先富後教”。
這個詞本意是解釋經濟與文化教育之間的關係。但是咱們在這裏也是拋去其本意,把富這個字從經濟上摘掉。
把“富”解釋為豐富的意思,那麼這個詞又可以解釋為先豐富自己而後再去教育他人。
無論是“德本財末”,還是“先富後教”。其核心都是在於“治國,平天下”。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
我想隻要是能夠給百姓黎民,帶來好處,帶來實在,無論是怎樣的方式方法,都是“治國、平天下”的大略方正。
多說一句,有一句話說“江山為重”,可是我更想說的是“民為先”。
能耐有限,還望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