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消息對於北洋軍來說實在是太大的打擊了,其實若非如此,曹錕也絕不會舍得讓吳佩孚率軍連夜乘坐專列趕赴護國軍第二分部,與馬繼增兩相合並夾擊袁祖銘部,曹錕意在殲滅袁祖銘部,而後借著此番的勝利激勵北洋全軍。護國軍第一分部的北洋軍之所以收攏撤退,其實就是為了給吳佩孚空出位置屯兵作戰。
護國軍第一分部緊鄰護國軍第二分部,可以說這兩個地方是朝發夕至都不為過,吳佩孚駐兵於此,對袁祖銘無論是戰、是困都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是因為如此,馬繼增隻要能夠在吳佩孚兵駐護國軍第一分部的時候,對袁祖銘部展開攻擊,騷擾袁祖銘令其無法在吳佩孚進兵駐兵的時候對其進行打擊,待到吳佩孚駐兵結束,部署完備後,那麼他們兩個在兵合一處,絕對有信心能夠吃掉袁祖銘的這一部護國軍。
不過,吳佩孚這一次雖然猜對了,確實是戰局有所改變,但是那一陣陣的槍炮聲卻不單單隻是源於此處的,因為就在吳佩孚進兵的同時,他的後方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當然了,這裏所指的吳佩孚的後方肯定不是曹錕所在的那個地方,而是吳佩孚進軍路線的前半程鐵路左翼發生的戰鬥。
而這一場的戰鬥雖然尚不得而知到底是哪一位對北洋軍展開的進攻,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絕不是無的放矢的一戰,而且誰也沒想到這一章到最後竟然會左右了護國軍與北洋軍的戰局!
不過那都是後話,眼前吳佩孚快速進軍,兵駐護國軍第一分部,馬繼增部三個團也收整完畢,兩者此時已經對袁祖銘形成了合圍之勢,護國軍袁祖銘部,危急!
袁祖銘現在駐軍防守的地方,也屬於護國軍第一分部境內。所以袁祖銘還未布置好陣地就遭到了吳佩孚前部的攻擊,當然了,吳佩孚的前部部隊隻不過就是一個連的騎兵而已,一個連的兵力本就不多,再加上是山地,騎兵也無法發揮他們的機動優勢,所以隻是剛剛一接火,吳佩孚部的騎兵就暫時的撤退了。
《孫子兵法》有雲,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翻譯過來就是說:以前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所以,善於作戰的人隻能夠使自己不被戰勝,而不能使敵人一定會被我軍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
吳佩孚此時正是如兵法中所講的那樣,他將自己定位在了“不可勝”而後卻沒有“待敵之可勝”,而是將袁祖銘部定義在了“必敗”的位置上,不能說吳佩孚這麼做這樣的定位袁祖銘部不對,隻能說是吳佩孚過於自信了,還未交手就將敵人定位到了“必敗”的位置上,這樣說起來雖然對自身軍隊的士氣有所提升,而且也使得自己的軍隊能夠在作戰的時候拚死向前。
按道理說吳佩孚的這一旅,就等於兩個旅啊,但是介於馬繼增部的三個團兵力尚不足以合成一個旅的編製,但是從實際意義上來說,其實吳佩孚部第六混成旅再加上馬繼增部三個團,實際上來比之兩個滿編旅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當然了,如果馬繼增部真的因為這一片懸掛雷而暫停了進攻,或者是暫時的撤出了攻擊尚且還好,可是令袁祖銘沒想到的是,他這一片懸掛雷區的布置,非但沒有阻攔住馬繼增部的進攻,卻還使得他找到了馬繼增部的瘋狂攻擊!在那一片手榴彈懸掛雷區炸響之後,北洋軍震天的喊殺聲頓時超過了剛剛的驚呼,而起那聲音距離他的陣地越來越近了!
因為之前袁祖銘為了抵禦吳佩孚的部隊,所以將重武器都調到了他所在的位置上,他的後方陣地並沒有什麼重武器,所以很難抵禦住北洋軍的猛攻,短短的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原本袁祖銘所依仗的部署防禦,竟然被三麵打開了缺口,他的核心陣地此時也被吳佩孚部衝擊的,隻有二百米的距離了,跨過這二百米,袁祖銘的陣地就徹底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