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壕不光是曲裏拐彎,每隔三十米都還要挖掘能供一個步兵班藏身的圓形戰壕,哪怕是近萬人齊力勞作,想在0個時內完成也並不是個簡單事。
更何況在黃浦江畔00多米處還要構築超過兩排橫著的真正野戰戰壕。
是的,由城西倉城一直延伸至黃埔江畔的曲線型野戰戰壕並不是用來阻敵所用,而是要撤回在黃浦江畔阻擊渡過黃浦江日寇的解固基15團所用的。
在日寇有艦炮和飛機的威脅下,將軍隊放在毫無遮攔的平原向1裏外行軍,幾乎就是將官兵置身於死地。但有了可以防炮的野戰戰壕,可就不一樣了。
別火炮不可能精準的炸到寬不過米的戰壕裏,就是超低空飛行的飛機,也不可能那般輕易得逞,再了,真以為飛機下無敵?當低於150米,集火的輕重機槍火力足以將飛機打得千瘡百孔。
螺旋槳式飛機400多公裏的速度可真比子彈飛得慢多了,要是擱未來,裝著推力動不動就是上十噸發動機的噴氣式發動機幾乎都不用開炮,以超音速在低空敵人頭上來這麼一波都能把人給震得七葷八素的。那別用槍了,能站得起來都算你本事。
有了這條耗費巨大人力的野戰戰壕,足以保證打完阻擊的步兵團大部分人都能順利撤回倉城和鬆江城陣地。畢竟,黃浦江畔打阻擊的目的不是將數萬日軍擋在江那邊,而是拖延時間順便多殺點兒鬼子罷了。
城內尚有三個步兵團的兵力,但他們可也沒閑著,每個步兵班都抽出兩人和連長一起在各自防守區域的地下管網裏熟悉密密麻麻的的通道和出口。他們必須知道地下和地上對應的位置並用地圖標注出各對應位置。否則,本來想的是打日軍屁股,卻帶著弟兄們鑽到日軍槍口前,那可就大大的糟糕了。
當然了,為了方便各部官兵從出口出去打鬼子,各出口和其上方的建築都被4軍官兵們用川省話做了簡單的標記和明,但那,估計也就川省人能看懂,別日本人了,其他各省人看了估計都得麻爪。
比如“打狗日個瓜娃子”那意思是上麵出口很隱蔽,可以出去幹鬼子。又比如“血股淋鐺”,那意思是出口有些危險,若要出去就得心,別被日本人陰了。諸如此類,反正對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川人的第4軍官兵來是足以提示了。
而出口上方的建築和巷道更是被這幫沒讀過多少書的川人們用川省境內的名山大川以及大河來命名,一條弄堂有可能就被稱作“嘉陵江”,一座二層樓或許就是“峨眉山”,不起眼的民居也許就是“青城山”。
這導致日後,由營部直接通過地下管網公共廣播直接下的命令基本都是:“二連,黑後給老子拿回青城山,狗日的四排長,嘉陵江是你的防區,丟了老子斃了你。”
這搞得很有種就在此地指揮方遒川省大戰的意思,就連第4軍軍部幹脆也以此為代號在城防地圖上進行標誌,陸軍中將詢問各團戰況時也照此詢問,甚至為節約時間在電話不通時不惜以明文電訊。
這讓已經攻入城內努力切入第4軍通訊網的日軍,很懵逼啊!的鬆江,有這麼多山和河流嗎?
而且,在俞獻誠的提議下,為防止日軍動用毒氣對地下管網進行攻擊,第4軍將全軍為數不多的000多具防毒麵具全部下發到管網內,由各團團長按照防守區域分發,同時,擴大出風口。好在地下管網在建設的時候,為防止沼氣中毒,就設計了為數不少的出風口,除非是占領了全城的日軍將這些出風口一一堵死,否則日軍想將毒氣充斥遍布全城的地下管網那是癡心妄想。
當然了,如果日軍能占領全城,讓他們堵死出風口也無妨,那幾乎就證明著4軍已經全體戰死,他們的戰鬥任務結束了。
除了忙著熟悉地形並繪製地圖的官兵,地麵上的個步兵團也沒閑著,他們得對第二層防線的城牆工事進行布設。城頭上的沙包工事其實工程量並不大。從一開始,各步兵團就沒打算在城牆頭上擺多少兵力。
現在可不是冷兵器時代,躲在城牆垛後麵打打冷槍就可以大量殺傷日寇,鬼子的榴彈炮或許沒那麼準能直接轟到寬不過米多的城牆之上,但鬼子的步兵炮可絕對是攻城利器。將大量兵力擺在城頭,那就是給鬼子送菜,這幫上校們才不會那麼傻。
別以為日軍在華北在華東戰場都取得勝利是他們的步兵有多強,能一而再再而三打敗中國軍隊,那是他們的火炮足夠多,或許他們的槍法和拚刺術以及身體素質都比中國軍人強,但若是論戰場上的生存能力,這個時期的中國軍人可真不比他們差,甚至還要更強。
日本人,除了五年前在淞滬和四年前在熱河跟中國較量過,已經很久沒有參與過戰爭了,而中國軍隊,這麼多年來國內形勢不穩,各省軍閥為了利益互相廝殺,可都是經曆過戰爭的老兵。尤其是川軍,從195到195,各派係大佬之間爭端不斷,你打我殺的猶如家常便飯,雖然強度遠不如現在的中日戰爭,但戰場保命的絕活兒可是學到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