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老媽下班一回來便開始忙碌著做菜,隨即便打發欽去叫隔壁的驊來家裏吃晚飯。欽把驊帶至餐廳。隻見20來平米的餐廳,正中的餐桌上清清爽爽的擺著四菜一湯:雞蛋炒柿子,糖醋黃魚,清炒油菜,燉排骨和一道豆腐羹。餐桌邊則整齊地圍放著四副碗筷。
見欽帶著驊進到屋裏,老媽開始張羅著給每人盛飯。飯桌前,齊家一家三口加上驊,四個人圍坐著,邊吃邊閑聊。
“潘驊啊,你奶奶都跟我交代過了,以後周末回來,就到家裏吃晚飯。鄰裏鄰舍的都那麼熟了,沒什麼好客氣的。”老媽邊說邊往驊碗裏夾了一筷子糖醋魚。
“齊媽媽,真是不好意思,還要麻煩你。”驊趕忙點頭致謝。
“哪裏的話,你和丫頭是同學,她一個女孩子家,平日裏還少不得要你照顧呢。我常跟我們家婉欽說,你看看人家隔壁潘家,孩子讀書讀得真是好,你可要向人家多學習!”
潘驊被誇得羞紅了臉,忙道:“哪有哪有。”
“來來來,吃塊排骨,男孩子正長身體,要多吃點,”老媽邊說邊往潘驊碗裏又添上一塊,隨即熟練地用筷子肚輕敲了一下欽正準備夾菜的手:“我說,丫頭,你這都第幾塊了?明天不要哭喪著臉,跟我抱怨說又長肥了兩斤。”
“啊呀!老媽,你當著人家的麵!真是的!”欽急了,邊說邊在桌子底下用膝蓋撞了老媽一下。
主人席上老爸仍端坐著,不緊不慢,自顧自地吃,偶爾抬頭對驊笑笑道:“吃啊!你別去搭理她們倆。這哪是母女,簡直是兩姐妹!”
驊笑吟吟地望著這一家其樂融融的樣子,細細的咀嚼、品嚐著這頓別具風味的晚餐。
之後的每個周末,驊一日三餐都吃在齊家。周日一早則去醫院探望奶奶。潘家奶奶年歲大,心血管硬化了,加上剛剛入秋天氣多變,老人家晚上睡覺著了涼,第二日高燒引發了炎症。所幸發現得及時,病情得到了控製。這類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中是極為常見,盡管無法根治,然經過一個月的住院治療,潘家奶奶的身體狀況明顯有了好轉。11月頭,老人家便被批準出院了。
走出10月,空氣裏少了一分暑氣,多了一絲清涼。潘家奶奶的身體狀況,因為天氣的好轉眼看著也穩定了不少。不過老媽因為擔心她老人家剛出院,身子尚虛,決定繼續承包潘家一老一少的夥食,她對潘奶奶道:“反正一樣都是做飯,多點人吃,大家開心!”
於是周末,家裏一下子聚齊了五口人。飯後,老媽和潘奶奶倆人通常坐在電視機前,邊看電視,邊在那家長裏短。如此一來老爸被完全解放了,一個人在欽的小房間裏抱著個電視機,中央、有線體育頻道前,一直守到“閃雪花”。
欽和驊兩個人則在客廳裏圍著餐桌,一起埋頭趕著堆成山的習題卷。隻是欽偶爾會開開小差,伸長耳朵來,聽房裏的老媽和潘家阿婆的閑話家常。談話間,潘奶奶提到,原來潘驊還有一個姑姑,自己住院期間都是女兒忙裏忙外在照顧。原本並不打算麻煩鄰居,想安排潘驊到他姑姑家暫住。但是女兒家住的是石庫門房子,地方太小,實在是擠不下,加上交通也不很方便。潘奶奶還說自己原本在十六鋪碼頭有一間老屋,雖然舊了些,寬敞倒還算寬敞。直至去年市政拆遷,區政府分了隔壁這套一室半的房子,祖孫倆人便搬進了小區……
欽趴在桌上靜靜地聽著,忽覺有人從左邊拍了一下她的肩膀。
“想什麼呢?我都做了一頁半了,你還楞在那裏。”驊伸手在她眼前晃了晃。
“沒什麼,我在想,以後要住在什麼地方?”欽緩緩回過神來答道。
“住在什麼地方?”驊愈發糊塗了。
“恩,其實我一直都很想去國外住兩年,倒不一定要在那裏生活,但至少可以感受一下歐洲社會的文化和生活層麵。那你呢?你想不想去歐洲看看?”
“想!”潘驊很肯定地點著頭。
“我最想去德國,據說那是個作風極為嚴謹並且十分注重生態的國家。你呢?你最想去歐洲哪個國家?”欽又問。
“德國。德國黑森州達姆施塔特市。”潘幽幽地道,放下筆,他抬頭望向天花板上的吊燈,眼中閃過一刹那期盼的光彩,但是極快的便為失落的朦朧所替代。
欽不解地看向他,這是第二次,驊在自己麵前流露出這般神色。她張口欲問些什麼,卻終究不知該從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