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切,都是標準的上海式“掏糨糊”。
問:為什麼不訴諸法律?
答:別上當,這正是他們的企盼。上海有一道名菜叫“鹹菜炒肉絲”,他們認為名人是肉絲,他們是鹹菜,一炒,才出名。而且他們在法庭上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因為他們的說法遊移不定,又非常願意道歉。法官還沒有宣判,他們就頻頻彎腰鞠躬了。
問:他們“掏糨糊”,是為了出名?
答:這又有點糾結了。如果想出好名,他們缺少才能;如果是出惡名,他們缺少膽氣。他們隻是用含糊、躲閃的方式攪局,出一點自我安慰的小名。據說目前在機場,賴到最後一刻不登機,讓機場廣播台一次次報出他們名字催促的,也大多是這些人。他們滿足於自己的名字被悅耳的聲音播報,又被國內外乘客都聽到的快感,不惜在機場“掏糨糊”。
問:您這麼說,會讓上海人生氣嗎?
答:不會。我在二十幾年前就寫過一篇長文叫《上海人》,對上海人進行了係統論述,也有很多批評,但幾乎沒有上海讀者反對。不久前,上海評選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最有影響力的一本文化書籍,評出的是我的《文化苦旅》。可見他們對我不錯。上海人整體素質很好,更何況,又出了姚明、劉翔這樣可作為“華人健全坐標”的傑出人物。時代發展到今天,小市民已動遷,小痞子已年邁,“掏糨糊”的人越來越少了,主要集中在文化、傳媒的某些角落。他們專找“有名無權”的人“掏”,因此特別看重我。
問:他們圍著您“掏糨糊”,外地的一些激進分子聽到風就是雨,便對著您大喊大叫。對此,您感到生氣還是有趣?
答:其實真正可憐的是外地的激進分子,一下子掉到大大小小的糨糊桶裏,站起身來已經被黏得像一個個雕塑,而且快速風幹了。現在看過去,他們已經不再發聲,因為口腔、鼻腔也被糨糊黏住了。而那些肇事的上海人,倒還在街市間躲躲閃閃地暗笑著遊蕩。
問:不管是上海人的“掏糨糊”,還是外地人的“瞎進攻”,對您都構成了誣陷。誣陷,是我們這些年輕學生遲早要麵對的問題。現在我們學生宿舍裏的一點小口舌已經讓幾個同學血脈賁張,而您麵對著那麼多年的誣陷居然還氣定神閑、風度無限。能教我們這方麵的一些“防身訣竅”嗎?
答:可以。這可能是一個長者對你們最重要的饋贈。
第一,麵對誣陷,千萬不要反駁,不要解釋,不要申訴,不要理睬。一旦理睬,它就贏了一半。
第二,千萬不要企圖與誣陷者對話、和解,也不要企圖讓旁觀者同情、憐憫。人格之失,隻會讓生命貶值。
第三,如果誣陷對你帶來了實際損害,應該坦然接受。誣陷讓你離職了,你本該不要這個職位;誣陷讓你失友了,你本該不要這些朋友;誣陷讓你離婚了,你本該不要這段婚姻。誣陷,是你的“人生清潔劑”。
第四,千萬不要因為遭受誣陷而停止自己的創造性工作,更不要讓自己的工作無意中成為對誣陷的回答和反擊。隻要回答和反擊了,那就是誣陷對你的實質性占領。
第五,請建立一個基本思維:沒有陰影的高樓,一定還未曾建造;沒有藤纏的大樹,一定還氣象未到。
第六,受過誣陷的人須“化害為寶”,在內心建立起一些戒律,例如:畢生不可攻擊善良,畢生不可攻擊未知。
問:能鄭重地說聲“謝謝”嗎?
答:那就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