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如果換了文學眼光,三國地圖就完全改變了(1 / 3)

餘秋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值得記憶的亮點很多,幾乎每一項人文學科都能在那裏找到自己的開拓性巨匠。我們的討論就從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的一個人物——曹操開始。不同的是,平日我們知道的是軍事上、政治上、權謀上的曹操,而現在我們要探討的,是文學上的曹操。

我特地請他出場,是想說明,即使對一個著名的政治人物,他身上的文化素質也可以拿出來單獨討論。

我想改換一下慣常的思維,做一個遊戲:如果撇開政治地圖和軍事地圖,拿出文化地圖來看,三國的對壘將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情勢。

三國當中,孫吳政權在文化意義上一定是最弱的。它有一些年輕的將領,像周瑜,擔任赤壁之戰總指揮時才三十出頭,陸遜在打敗劉備軍隊的時候也隻有三十幾歲。他們追求的是英姿颯爽、指揮若定的形象,看不起吟詩作文的大小書生。這種主導性的集體人格影響了東吳的文化格局。當時的東吳在農桑方麵發展得很好,航海業也不錯,首航台灣就是在那個時候由東吳人完成的,但是這些都不能直接連通到文化。總的說來,三國時代的東吳,沒有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值得我們今天討論。

王安安:當時大家都爭著在馬背上當老大嘛,年輕軍閥隻關心沙場權謀,認為那才是男子漢的事業,那比較正常。

餘秋雨:照理西邊的巴蜀也應該是差不多的情形,沒料到諸葛亮的兩篇文章,改變了整個局麵。一篇是《隆中對》,即他對東漢末年軍事格局的宏觀分析。這雖然不是他親自寫的散文,而是用講話的方式給劉備所作的形勢分析,但還是有一種愷切而浩蕩的快感,並由快感產生美感。你們如果在讀熟之後大聲朗誦一遍,就能感覺到。

此外,諸葛亮又親自寫下一篇《出師表》,藝術價值要比《隆中對》高多了。這篇文章的美不在於文辭,而在於它的情境。諸葛亮跟隨劉備,是他二十六歲時的事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四十六歲,整整隔了二十年。這時他要領兵出征,又凶吉難卜,能不能活著回來還不知道,所以要給年幼的小皇帝寫一封信,告訴他該怎麼做。為了增強說話的感染力,要說說自己和他父親的交往關係,這一說,他自己感動了,也把一代代讀者感動了。杜甫說“長使英雄淚滿襟”,就是說一切有英雄情懷的人看到那篇文章都會流下眼淚。我小的時候就會背,特別是後半段“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直到“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還能脫口而出。我們這樣的小孩子當然說不上英雄情懷,卻在那種語言節奏中接受了諸葛亮的心理節奏,因此也接受了典型的中國道義文化的精神節奏。

叢治辰:說實話,《隆中對》我到現在也沒看過,就是在電視上見諸葛亮和劉備兩人促膝談心。但是對《出師表》,我印象很深刻。小時候買過一本字帖,是嶽飛默寫的《出師表》,剛開始“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那幾個字還工工整整,後麵越寫越草,到最後字都飛起來了。估計嶽將軍想起諸葛亮,觸動自己的傷心事,也“臨表涕零”,控製不住了。

餘秋雨:諸葛亮的這篇文章確實不錯,可是和曹操一比,在整體文化等級上還有很大的距離。任何一部中國文學史,曹操都會占據不小的篇幅,而諸葛亮卻很難進入。這可能會使不少人產生某種心理障礙,因為大家早已形成一個強烈的曆史觀念:曹操是奸雄的最高代表,諸葛亮是忠臣的最高代表。

裘小玉:確實,給曹操以好評,連我也很難接受。我們不妨翻一翻《後漢書》和《三國誌》,他進攻徐州,一下子殺掉徐州百姓男女老幼數十萬人。這種殘暴實在喪心病狂,我難以認同。再看諸葛亮,他在《出師表》裏說他要率領三軍,北定中原,攘除奸雄,還於舊都,他說到做到,用他整個生命一次又一次去實踐這份理想。這是中國古代文人依靠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政治才智能夠達到的極致。諸葛亮治蜀二十年,武侯祠煙火不絕兩千年,在中國曆史上還能找出第二個嗎?我也是很小就接觸了諸葛亮的《出師表》,初一就能背下來,非常喜歡。我覺得秋雨老師剛才的判斷對他多少有點不大公平,因為他從來沒把自己當成一個文學家,我們卻要從文學史上談他的地位。但即使這樣,我仍然覺得《出師表》是一篇不可忽略的經典之作。從劉勰的《文心雕龍》起就已經給了這篇文章很高的評價,杜甫、白居易都非常喜歡——大家都知道,杜甫是諸葛亮的超級“粉絲”,寫了《蜀相》。還有《八陣圖》中的名句“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躍然紙上。然後宋朝時候又有陸遊,陸遊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對諸葛亮的文學成就和個人的功業作了很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