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世界上著名的遺址故居(1 / 3)

金字塔之謎

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之謎一直史上最大的謎題之一,許多人都以為金字塔是王室的墓穴,但是經過專家們不斷對其研究,認為這個說法是不科學的。如果金子塔隻是王室們的墓穴,那麼四王朝的法老不是隻用建造一個金字塔,難道他們想擁有兩個墓地嗎?另外,在獅身人麵像裏也並沒有發現任何木乃伊或者寫有墓誌銘。金子塔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建造它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隻是作為墓地,國王為什麼不葬在這裏?這似乎並不合邏輯,因此建造金字塔一定另有原因。

迄今為止,在所有的金字塔中,沒有發現一具法老或者王室的遺體。而據記載,在“崩潰金字塔”中,甚至連個石棺都沒有找到。在賽漢克特金字塔內雖然發現了一具石棺材,但是裏邊卻是空的,什麼也沒有。這些法老費盡心思卻隻是要儲存一副空棺材?這種現象實在讓人費解。

金字塔邊的獅身人麵像

19世紀末在底比斯發現了兩個墓穴,一共出土了將近40具王室遺體,其中還有一位古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令人十分驚奇。另外還有一些法老的木乃伊在十幾個世紀前就已被盜,但是包括胡夫在內的四王朝的大部分法老屍身去了哪裏呢?由於這種現象的存在,所以許多考古學家們都認為金字塔內存在密室,並且針對這一觀點對金子塔進行了長期研究,近年來,他們做出了有關大金子塔中存在密室的推斷。據專家們分析,金字塔內的石塊具有特殊的標誌,這些標誌是用來說明進入了金字塔內部,同時也說明了這附近也許存在密室,它可能就在這些石牆的後麵。大金字塔內的設計精密、獨特,就像一個偌大的迷宮,隱藏著通往密室的通道。

另外在金字塔墓室的入口處,幾乎都有一條通道一直通向頂部,起初專家們都以為這是“通風道”,但是經過多年來的研究發現,這種洞口絕對不是“通風道”,它的建造肯定另有用處。上個世紀德國的一位專家發現了支持這種說法的證據,他利用機器人對王後墓室的南通道進行了檢測,但是機器人在進通道時卻被一扇石門擋住了,這其中到底隱藏了怎樣的奧秘呢?20世紀中期,一些天文學家發現了這些通道的相同之處,它們的洞口都指向星球,並且位置非常精確,這不禁讓人驚歎古埃及人是何等的智慧。研究還發現,國王墓室的通道是指向獵戶星座,而王後的則是指向天狼星,它們精確地指向了他們所膜拜的神靈。另外,在吉薩的三座金字塔中,有兩座的大小、方向都大致相同,而第三座卻要小很多,這個原因就是他們的墓地是按照獵戶座星星的排列方式所建造的。根據這些專家們得出了大金字塔不僅僅是墓地的結論,更有可能是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

金子塔的高深莫測超乎人們的想像,不過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更多的金字塔之謎會逐一解開。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佛像

龍門石窟LongmenGrottos位於洛陽市區南麵12公裏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裏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遊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後來,曆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另有曆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裏。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餘尊,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麵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釋迦牟尼,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麵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據說,洞口兩壁上還有一幅浮雕“帝後禮佛圖”,造型別致,構圖美妙,後被盜鑿,現置於美國紐約博物館。而洞口唐宰相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淨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曆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麵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隻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麵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文化遺產價值:中國石窟藝術的“裏程碑”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它以自身係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範,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曆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裏程碑”。

皇家風範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貴族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條件,他們所主持開鑿的石窟必然規模龐大,富麗堂皇,彙集當時石窟藝術的精華,因而龍門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這些洞窟的開鑿是皇家意誌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所以龍門石窟的興衰,不僅反映了中國5至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同時從某些側麵也反映出中國曆史上一些政治風雲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它的意義是其他石窟所無法比擬的。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的稱號始自清代,所謂“龍門二十品”是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它所展現的書法藝術,是在漢代隸書和晉代隸書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字體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具隸書格調,又有楷書因素,是“魏碑”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在雲南也有一處叫龍門石窟的風景區,不過遠沒有洛陽有名。它位於昆明西山風景區,北起三清閣,南至達天閣,是雲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龍門勝景”以“奇、絕、險、幽”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眾多的名勝之首,到昆明的遊客都要去遊覽。故有“不耍西山等於不到昆明,不到龍門隻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說。

明清故宮

明清故宮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坐落於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征調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曆經14年(公元1407~1420年)時間建成的。平麵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麵積72萬多平方米。城牆環繞,周長3428米,城牆高7.9米,底部寬8.62米,上部寬6.66米,上部外側築雉牒,內側砌宇牆。城牆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係統。宮城辟有四門,南麵有午門,為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麵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在公元1420~1911年這491年間,從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博儀,共有24位皇帝(明代有14位,清代有10位)先後居住在這座宮殿內,對全國實行封建統治。宮內有各類殿宇9000餘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築總麵積達15萬平方米。故宮由外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政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皇帝臥室)、交泰殿、坤寧殿(皇帝結婚新房)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紀宮室),輔以養心殿、奉先殿、齋宮、毓慶宮、寧壽宮、慈寧宮以及禦花園等,是皇帝平日處理政務及皇帝、皇後、皇太後、紀嬪、皇子、公主居住、禮佛、讀書和遊玩的地方。總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前三殿、後三宮坐落於全城中軸線上,氣勢雄偉,豪華壯觀,為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上別具一格,輝煌壯麗,並具中國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的建築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廢帝博儀仍居住在故宮後半部分。1912年將外朝辟為“古物陳列所”。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部將鹿鍾麟把博儀驅逐出宮。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年將古物陳列所並入故宮博物院。1949年以後,政府對這座古代建築和文物進行了大規模修整,並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古文化藝術博物院。並在西華門內成立第一檔案館,專門從事整理政府和宮廷檔案。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在平麵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傑作。它標誌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500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珍稀文物的寶庫

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曆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為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