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帝王宮殿建築之瑰寶
故宮古建築群,由朱橡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現存規模之大,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文物之眾多,在中國古建築中絕無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宮建築群。
促進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
故宮文物分成宮廷原狀和古代藝術兩大陳列體係,先後布置了51個原狀陳列,真實性很高,建立十餘個專館,先後舉辦各種展覽數百餘次,赴歐、亞、美、澳、非五大洲展覽數十次,宣傳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傳統,促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後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沈陽故宮經過多次大規模的修繕,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北京、沈陽兩座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築群。
沈陽老城內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宮就設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114座。沈陽故宮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整座皇宮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簷亭式建築,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大政殿用於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在宮殿辦事的現象,曆史上少見。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一個裏程。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整座大殿全是木結構,五間九檁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後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簷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此殿是清太宗日常臨朝處理要務的地方,公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築物。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於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等。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
1974年陝西省臨潼縣晏寨鄉西陽村的農民在村內掘井時,意外挖到一些奇形怪狀的陶片、身穿盔甲的瓦人與古代兵器。這一發現揭開了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工程序幕,讓震驚中外的秦始皇陵與兵馬俑正式與世人相見。
秦始皇,第一個一統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陵墓位於中國北部陝西省臨潼縣城東5公裏處的驪山北麓。陵墓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它的結構複雜是仿照始皇生前的都城鹹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
始皇陵的陵區分為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裏,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皇城和宮城。陵塚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公尺,底邊周長1700餘公尺,地宮就在封土堆下35米深的地方,其東西兩邊長175米,南北兩邊寬145米,呈矩形狀。秦皇墓室位於地宮中央,大小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
始皇陵除了陵園區外,還有相當龐大的從葬區。陵墓四周有181座大小、內容、型製各不相同的陪葬坑,主要陪葬坑有兵馬俑坑、文官俑坑、水禽坑及百戲俑坑等,是現今了解兩千多年前秦代帝國麵貌與生活文化的珍貴文物,曆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曆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1974年以來,陸續在陵園以東1.5公裏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麵積廣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象征由步兵和戰車組成的主體部隊;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綠麵俑
中國曆代帝王都十分重視修建死後的陵寢,秦始皇則將葬禮規模推到空前絕後的巔峰。根據史書記載,始皇13歲即位後,即開始在陝西臨潼的驪山之麓修建陵園,征調70萬工匠,工期長達38年。
漢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秦陵工程及內部構造作了詳盡的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至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秦始皇以水銀象征江河大海,不僅是為了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彌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屍體和陪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水銀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致命,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攻占關中時火焚秦宮及陵園,火海綿延3百多裏,連兵馬俑也遭劫掠坍塌。由於建物塌陷與之前人為破壞,當年披堅執銳,氣勢威猛的秦軍將士,待重見天日時,許多早已支離破碎。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複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鹹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曆史價值。
遺產價值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實際上它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
秦皇陵兵馬俑的發現在考古史上具有重大影響,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個奇跡。秦兵馬俑,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見的,它對於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紀秦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藝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另一方麵,秦始皇兵馬俑是以現實生活為題材而塑造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手勢、臉部表情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顯示出泥塑藝術的頂峰,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甘肅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裏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曆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裏,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著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這裏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厘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間,在三華裏長的鳴沙山上壁上,密密層層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個洞窟,布滿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彩色佛像共有兩千多身,最大的一個高達三十三米。壁畫的技巧高超,數量驚人,如果一方方連接起來,可排成五十多華裏長的畫廊。此外,在一個封閉的石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價值極高的古代經卷,文書,畫卷等。
從市區至莫高窟約有25公裏,汽車行駛約25分鍾左右。莫高窟穀稱千佛洞,這裏並不是指有一個千個佛或一千個洞窟,佛語泛指有許許多多的佛和洞窟。在我國有四大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之所以莫高窟的聲譽遠遠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開鑿年代較早,迄今已有1638年的曆史;二是規模宏大,現保存完好的洞窟492個,像蜂窩一樣密密麻麻排列著,錯落有致,綿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畫十分精美,現存彩塑2499身,壁畫45000平方米,有人稱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館,又是一個佛教藝術畫廊。
據莫高窟的碑文記載,公元366年,有位叫樂尊的僧人雲遊到鳴沙山東麓腳下,此時,太陽西下,夕陽照射在對麵的三危山上,他舉目觀看,忽然間他看見山頂上金光萬道,仿佛有千萬尊佛在金光中閃爍,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飄舞,一心修行的樂尊被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動了,他認為這就是佛光顯現,此地是佛祖的聖地。於是樂尊頂禮膜拜,決心在這裏拜佛修行,便請來工匠,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佛門弟子、達宮貴人、商賈百姓,善男信女都來這裏捐資開窟,從4世紀至14世紀一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經久不衰。
拉利貝拉岩石教堂
拉利貝拉岩石教堂
埃塞俄比亞的岩石教堂舉世無雙,最有名的要數亞的斯亞貝巴以北300多公裏的拉利貝拉。拉利貝拉岩石教堂始建於公元12世紀後期拉利貝國王統治時期。有“非洲奇跡”之稱。是12和13世紀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亞繁榮發展的非凡產物。
據說,12世紀埃塞俄比亞第七代國王拉利貝拉(Lalibela,1176~1207,又一說為1181~1221)呱呱落地的時候,一群蜂圍著他的繈褓飛來飛去,驅之不去。拉利貝拉的母親認準了那是兒子未來王權的象征,便給他起名拉利貝拉,意思是“蜂宣告王權”。當政的哥哥哈拜起了壞心想要毒殺他,被灌了毒藥的拉利貝拉三天長睡不醒,在夢裏,上帝指引他到耶路撒冷朝聖,並得神諭:“在埃塞俄比亞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並要求用一整塊岩石建造教堂”。於是拉利貝拉按照神諭在埃塞俄比亞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動用2萬人工,花了24年的時間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人們將這裏稱為拉利貝拉。從此,拉利貝拉成為埃塞俄比亞人的聖地。至今,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亞聖誕節,信徒們都將彙集於此。
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把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一、舉世無雙的建築群
拉利貝拉有11個中世紀的教堂和小教堂,它們在一條大部分幹涸的溪流――約旦河兩邊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這些教堂坐落在岩石的巨大深坑中,幾乎沒有高出地平麵。精雕細琢的教堂像龐大的雕塑,與埃洛拉的廟宇一樣從堅硬的岩石中開鑿而成。它們外觀造型驚人,內部裝修獨特。其中四個是在整塊石頭上開鑿的,其餘的則要小些,要麼用半塊石頭鑿成,要麼開鑿在地下,用雕刻在岩石上的立麵向信徒標示其位置。每個群體都是一個由某種圍牆圍繞著的有機整體,遊客在裏麵可沿著在石灰華上開鑿的小徑和隧道網四處漫遊。
獨石教堂矗立在7~12米深的井狀通道的中央,是在由深溝將高原的其他部分與之分離出來的岩石上直接雕刻出來的。雕刻自頂部(穹頂、天花板、拱門和上層窗戶)始,一直延續到底部(地板、門和基石)。為了使夏季影響這一地區的滂沱大雨能通暢地排掉,用這種方法創造的空間平麵呈輕度傾斜狀。建築物的突出部分,如屋頂、簷溝、飛簷、過梁和窗台的突出程度視雨水的主要方向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