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世界上著名的遺址故居(3 / 3)

開鑿工程顯然分幾個階段進行,這樣,建築師、工人和手工藝人可平視工作,不用樹腳手架。一些人負責開鑿獨石,將它與周圍岩石分離,別外一些人則負責製作成型。碎石是通過開口(如窗戶和門)搬運的,使用的工具很簡單――用鎬和杠杆挖掘,用小斧和鑿子進行細部加工。

二、罕見的繪畫和雕塑

拉利貝拉的教堂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是耶穌基督教堂,它長33米,寬23米,高11米,精雕細刻的飛簷由34根方柱支撐。這是埃塞俄比亞唯一一個有五個中殿的教堂,據16世紀葡萄牙使館派往所羅門宮廷的神父弗朗西斯科·阿爾瓦雷斯教父說,過去的阿克蘇姆大教堂也有五個中殿。

根據基督教的慣例,有三個分別麵向東、北和南的門通向教堂內部。這是按長方形廊柱大廳式基督教堂修建的。呈東西向,隔成八間,28根支撐半圓形拱頂的支柱成行排列其間。

相鄰的聖瑪麗亞教堂比耶穌基督教堂的麵積小些,高度為九米。牆上的窗戶為阿克蘇姆風格,裏麵有三個中殿,其獨特之處在於它們從上到下都覆蓋著代表幾何圖案(希臘十安、萬字飾、星形和圓花飾)和動物(鴿子、鳳凰、孔雀、瘤牛、大象和駱駝)的裝飾性繪畫及按福音書描繪耶穌和瑪麗亞生活場景的壁畫,但大多均已損壞。一些專家認為這些繪畫可追溯到紮拉·雅各布國王(1434~1465)統治時期。主門之上是一個描繪兩個騎手殺死一條龍的淺浮雕,由於埃塞俄比亞的聖所中很少有動畫雕刻(實際上,在基督教的中東地區都是這樣),所以這幅雕塑屬珍品之列。

聖邁克爾、各各他教堂和三位一體教堂組成一個教堂群,其中最大的教堂聖邁克爾教堂被用十字形支柱和諧地分為三個中殿,供奉耶穌受難像的各各他教堂的最顯著特征,是在其兩個中殿的牆壁上雕刻的七個真人大小的牧師係列像。此外,它的壁龕中還有一個基督墓。

供奉聖子、聖父、聖靈的小教堂要經過各各他教堂才能到達。它的布局呈不規則四邊形,內設三個獨石聖壇。聖壇組成一個半圓,並飾以十字架,中央有一個洞,你彌撒時,牧師用它放置"托博特"(埃塞俄比亞禮拜儀式用語,吉茲語中的“約櫃”)。在教堂地下室的後麵,有兩個雙手合十進行祈禱的神秘人物站立在一個空壁龕的兩邊,壁龕的頂部是一個圓圈環繞著的十字架――或許代表三位一體。

墨丘利教堂和天使長加百列與拉斐爾教堂為地下教堂,起初用於非宗教目的,後被聖化。它們一度可能是王室住宅。往前不遠,利巴諾斯教堂既有獨石教堂的特點,又有地下教堂的特點。它的四邊被一個環繞四周、內部挖空的高高的長廊與山分開,而其頂部卻與高處的岩石塊連為一體。埃馬努埃爾教堂是一個有著三個中殿的長方形教堂,具有阿克蘇姆古典風格的所有特點。

聖喬漢教堂是拉利貝拉唯一被鑿成十字架的教堂。坐落在一個近乎方形的豎井狀通道(2223米)的底部,與其他教堂相分離,形似希臘十字架。它的地基很高,裏麵既無繪畫,也無雕塑,因為這些東西會轉移人們對其和諧而簡單的線條的注意力。天花板上,十字架的每個臂都與一個半圓拱相交,而這些半圓拱是在矗立在中央空間的四個角的壁柱上雕刻出來的。雖然這個建築的低層窗戶屬阿克蘇姆風格,但高層窗戶上卻有著與各各他教堂相類似的帶花飾的尖拱。

這些教堂的建成使拉利貝拉城成了一個宗教中心。從公路或空中都很容易到達拉利貝拉。

賈恩茨考斯韋海岸

巨人岬

在北愛爾蘭安特令平原邊沿,沿著海岸在玄武岩懸崖的山腳下,大約由四萬個巨柱組成的賈恩茨考斯韋角從大海中伸出來。這個著名的名勝就如同傳說中的巨人跨過海峽到達蘇格蘭。三百年來,地質學家們研究其構造,了解到它是在第三紀(大約50~60百萬年前)由活火山不斷噴發而成的。這個壯觀景點同時推動了地球科學的發展。

巨人岬這個名字起源於愛爾蘭的民間傳說。

據說巨人岬是由愛爾蘭巨人芬·麥克庫爾建造的,他把岩柱一個又一個地移到海底,那樣他能走到蘇格蘭去與其對手芬·蓋爾交戰。當其完工時,麥克庫爾決定休息一會兒。而同時,他的對手芬·蓋爾穿越愛爾蘭來估量一下他的對手,卻被睡著的巨人巨大的身軀嚇壞了,尤其是在麥克庫爾的妻子告訴他這事實上是巨人的孩子之後。蓋爾在考慮這小孩的父親該是怎樣的龐然大物時,也為自己的生命擔心,他匆忙地撤回到蘇格蘭,並毀壞了其身後的堤道。現在堤道的所有殘餘位於安特裏姆海岸上。

巨人岬是這種獨特現象的特別完美的表現-真正適合巨人的大通道。柱狀玄武岩不限於北愛爾蘭;另一最著名的例子是在蘇格蘭西海岸外的內赫布裏底群島。在斯塔法島上,玄武岩柱在大部分地區均發育良好,而且有一巨大的岩洞,繼神秘的巨人岬之後,那裏的海水已將岩柱侵蝕成芬戈爾岩洞。芬戈爾岩洞有廣泛的聲譽,幾個世紀來在詩歌和小說中有描述,而作曲家菲利克斯·德爾鬆在1829年去該島的一次訪問中,被激發創作了現被稱作"赫布裏底群島"的著名管弦樂前奏曲。

北大西洋早期,在現已分離的北美大陸和歐洲大陸之間新形成的海道依然處在發展之中。北大西洋的主體位置已定,但它的邊界則正在形成和變化階段。大約8千萬年前,格陵蘭的西海岸與加拿大分離,但東南海岸仍與對麵的不列顛群島的西北海岸緊緊相連。

大約2千萬年後,這些海岸開始分離,而在現在的斯凱島、拉姆島、馬爾島和阿倫島上,以及在蘇格蘭本島的阿德納默亨角上和南部的愛爾蘭的斯利夫·加利翁、克利夫登和莫恩均有大的火山。這些古老的火山在其初期景色一定十分壯觀,但有關當時的情況所留下的最重要的記錄就是洪水、高原和玄武岩。噴發出來的玄武岩是一種特別灼熱的流體熔岩,曾記載的下坡流速每小時超過48公裏。流體熔岩較容易散布於很大的麵積,於是就有"泛濫玄武岩"這一術語,而且它們形成的大塊熔岩,遍布整個火山活動區。類似的玄武岩其他地方也有,印度的德幹高原,在4000~6000萬年前形成了70萬立方公裏的熔岩。任何熱的液體遇冷收縮,熔融的熔岩概不例外。但當熔岩最終冷卻到能夠結晶的時候,它開始爆裂成規則的圖案,常常是六角形圖案,與炎熱的夏天幹涸的池塘中泥質底部形成的龜裂十分相似。

熔岩的主要特點在於裂縫直上直下伸展,水流可從頂部通達底部。結果形成了獨特的玄武岩柱網絡,所有的玄武岩柱不可思議地捆紮在一起,其間僅有極細小的裂縫。地質學家把這些裂縫稱為"節理",就整體而言就成為"柱狀玄武岩"。柱的典型寬度約為46厘米,但寬度也有更大些或小些的。

埃夫伯裏巨石遺址

埃夫伯裏巨石

英格蘭南部索爾滋伯裏平原上的這座環形排列的巨石遺址直徑約為100米。據考證是新石器時代的建造物,有5000年的曆史。四層同心圓的石圈中央的祭奠石和旁邊被稱為腳跟(Hee1-stone)石的玄武石,在每年夏至這一天,兩個石頭與地平線彼岸升起的太陽連成一線這個建造物的目的是什麼還存有眾多的猜測:亦或是崇拜太陽的神殿、亦或是天文台、亦或是與宇宙聯係的通信點等等,至今仍是個千古之謎。

巨石陣又稱索爾茲伯裏石環、環狀列石、太陽神廟、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欄、斯托肯立石圈等名,是歐洲著名的史前時代文化神廟遺址,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裏平原,約建於公元前4000~2000年,屬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時代。

這個巨大的石建築群位於一個空曠的原野上,占地大約11公頃,主要是由許多整塊的藍砂岩組成,每塊約重50噸。巨石陣不僅在建築學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在天文學上也同樣有著重大的意義:它的主軸線、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另外,其中還有兩塊石頭的連線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因此,人們猜測,這很可能是遠古人類為觀測天象而建造的,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的雛形了。

巨石陣的主體由幾十塊巨大的石柱組成,這些石柱排成幾個完整的同心圓,巨石陣的外圍是直徑約90米的環形土溝與土崗,內側緊挨著的是56個圓形坑,由於這一些坑是由英國考古學家約翰·奧布裏發現的,因此又叫“奧布裏”坑。巨石陣最不可思議的是石陣中心的巨石,這些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近30噸,然而人們驚奇的發現,有不少重達7噸的巨石是橫架在兩根樹著的石柱上的。

英國索爾茲伯裏是一座曆史古城,距英國首都倫敦120多公裏,在這座古城的附近有一個小村莊叫阿姆斯伯裏,史前巨石陣就坐落在這裏。

公元1130年,英國的一位神父在一次外出時,偶然發現了巨石陣,從此這座由巨大的石頭構成的奇特古跡,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早在20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就推斷,巨石陣至少已由幾千年以上的曆史。

幾個世紀以來,沒有人知道巨石陣的真正用途,也沒有人知道是誰建造了巨石陣,而古老的傳說和人們的種種推測,讓巨石陣更增加了神秘的氛圍。

12世紀初期,英國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公元5世紀,亞瑟王的宮廷巫師墨林用神力從愛爾蘭運來了巨石陣,而建造巨石陣的目的,是墨林準備用一座永恒的紀念碑來紀念亞瑟王的部下。

考古工作者並不相信是神力搬運來的巨石,他們根據搜集的一些資料認為,早在17世紀史前巨石陣就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最近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巨石塊有天文現象的功用。巨石塊與一年中白晝最長一日的日出相吻合。這可能意味著,巨石陣的建造者們是太陽的崇拜者。巨石塊肯定不是德魯伊特(古代凱爾特人中一批有學問的人—譯注)建造的。在巨石陣被廢棄後很久他們才在這裏生存。

巨石陣所在的地區有許多墳墓和神廟,它們都已有好幾百年的曆史了。許多世紀以來巨石陣本身就是一個聖地,但我不知道該聖地在什麼時候或為什麼廢棄了。不幸的是,幾個世紀以來有些石塊已搬走去造房子,而另一些已經倒下。

巨石陣在史前時代分為三個時期建造,前後將近一千年。第一期大約從公元前2750年開始,考古學家稱之為“巨石陣第一期”。在這一時期中,最令人費解的事是被稱為「奧布裏洞」的遺跡。這些洞是十七世紀石一位古文物學家約翰奧布裏發現的。這些洞是位在環狀溝的內緣,同樣圍成一圈,總共有五十六個。這些洞是挖好後又立刻填平,並且確定洞中未曾有石柱豎立過。為何當初要挖五十六個,而不是整數的數目?是研究學者極傷腦筋的。根據牛津大學亞曆山大?湯姆教授的研究指出,在綜合英國境內其他環狀石遺跡的研究後他發現,這些洞的排列與金字塔的構造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它們同樣運用了「黃金分割比」。

湯姆以英國環保局所繪製的標準地圖為準,將第四號、二十號和三十六號洞穴連結後,便出現了一個頂端指向南方的金字塔圖形。其後兩個建造期的技術層次及規模都提高了,顯見建造石柱群的人絕非未開化的原始民族。

霍金斯認為,巨石陣中幾個重要的位置,似乎都是用來指示太陽在夏至那天升起的位置。而從反方向看剛好就是冬至日太陽降下的位置。除了太陽之外,月亮的起落點似乎也有記載。不過月亮的運行不是像太陽一樣年年周而複始,它有一個曆時十九年的太陰曆。在靠近石陣入口處有四十多個柱孔,排成六行,恰巧和月亮在周期中到達最北的位置相符,所以六行柱孔很有可能代表六次周期,也就是六個太陰曆的時間,觀測及紀錄月亮的運行有一百多年的時間。

三個重要時期

在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900年這段時間中,巨石陣的建造有幾個重要的階段。

公元前3000年之前-------這段時期的巨石陣分布在Irish海以及Irish-Scolttish海路信道的周邊地區,數量不多但卻令人印象深刻,直徑超過30公尺以上,在圓陣之外都有一個獨立石,似乎是一種宣告“此地已被占有”似的標示。

公元前2600年左右-------金屬被引入不列顛全島,堅硬的鑿刻工具被製作出來,這個時期的巨石陣更精致完美,像Somerset的StantonDrew,Orkneys的BrodgarRing,直徑超過90公尺。然而一些其他主要的石陣則小多了,一般隻有18到30公尺。它們有個特殊的現象,就是除了圓形石陣之外,還會現橢圓形的石陣,長軸方向指向太陽和月亮的方位。數目在宗教上也呈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發現不論巨石陣的圓周有多大,各地的立石數量都有獨特的數目,如LakeDistrict地區的數量都是12,Hebrides地區的則是13,蘇格蘭中部則是4、6或8個,Land‘sEnd地區是19或20個,而愛爾蘭南部是5。

公元前2000年--------在這個最後時期,以傳統方法建立的巨石陣數量便開始減少。整體形狀也不是很完美,不是呈現妥圓形就是扭曲的環狀。在規模上也大不如前,有的直徑甚至還不到3公尺。這是否意味著傳統的精致技術已經漸漸失傳?沒有人能夠再了解製作這些工程浩大的巨石陣背後真正目的,而我們也從此失去了許多的寶貴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