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新問題(3 / 3)

(四)中小學安全教育力量的整合

目前,我國城鄉有45萬多所中小學校、9萬個左右農村教學點,有21億中小學生。確保中小學生的安全健康成長,直接關係億萬家庭的和諧幸福,直接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關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件大事。安全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必須首先給學生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搞好校內安全教育的同時時,班主任要采取積極措施幫助家長強化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識,指導家長了解和掌握安全教育的科學方法,主動尋求家長和社會對安全教育的支持和幫助。聘請有關人員擔任校外輔導員,根據學生特點係統協調承擔安全教育的內容,並且協助學校製訂應急疏散預案和組織疏散演習活動。班主任要幫助校外教育機構、社區教育將安全教育納入教育內容,充分發揮社會力量,抓好安全教育。

要盡可能創造一切條件,通過組織各種各樣的校內外活動,特別是校外活動,讓學生去野外考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鍛煉他們的意誌品質,培養他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強健他們的體魄。為防意外,班主任不僅需要周密組織活動,而且需要組織社會力量,關注學生野外活動的開展,發動校外組織參與校外活動方案的製定和實施。邀請有些校外輔導員與學生一起參加野外活動。校外活動的計劃要及時上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還要報當地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某些險要活動地點要事先向派出所、聯防隊通報。活動中要發揮現代化通信設施的功能,保持成員間信息暢通。如有意外發生,及時呼救求助,當地政府部門、公安部門應立即調集力量趕到出事地點救急,控製意外傷亡事故。

第五節班主任工作與“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是個老問題,現在,“重負”已經把學生壓得喘不過氣來,達到嚴重超負荷狀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是困擾基礎教育階段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問題,是關係能否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代新人的重大問題,長期以來受到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幹意見》,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我們必須對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有清楚的認識。

一、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

(一)社會勞動人事製度不合理,使就業競爭導致了升學競爭,加重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負擔

人口眾多和經濟發展相對落後造成了就業困難,而勞動人事製度存在的某些缺陷,造成了就業競爭,就業競爭必然導致升學競爭。當今社會,任人唯文憑是舉,唯學曆是高,導致學校、家長和學生隻追求分數、追求升學,也導致學校片麵追求升學率。某些地方政府給學校下達升學指標、搞升學率排隊,單純以升學率高低來評價學校和獎罰學校領導與教師。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受經濟利益的驅動,有的人濫編濫印模擬練習題、各種複習資料,舉辦補習班、提高班、尖子班、學藝班等。上述種種來自社會的、造成學生負擔過重的原因,大大增加了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度。

(二)教育評價體係不合理,是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之一

目前的教育評價體係唯考試是舉。考什麼、怎麼考仍然沿襲一卷定終身的舊法。考試命題過分強調知識的覆蓋麵、強調區分度、強調篩選功能,致使試題偏難偏怪偏繁偏舊,而有關試題的信度、效度材料則越來越少,考試成為基礎教育的指揮棒。由於考試功能的異化,學校模擬考試層出不窮,清一色地統一命題、統一批卷、統一公布成績,給學生造成了過重的課業負擔。升學考試指揮棒的錯誤導向,特別是出現“自費生”與“擇校生”後的“分錢掛鉤”對學生的課業負擔的影響更大。

(三)課程門類多,內容雜,客觀上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目前我國中小學課程可以分為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三大塊。初中學科課程就有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曆史與社會(或曆史、地理)、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等在內的諸多課程門類。此外,還有健康衛生、科技教育、環境保護教育、國防教育、人口教育、時事政策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動課程、主題或核心課程。教育行政部門均有指令性的課程計劃,課程越開越多,同時還配有相關的輔導材料、練習冊及配套用具。活動課也有指導用書,再加上上級機關硬性攤派的征訂報紙雜誌的任務,使教師、學生苦不堪言。另外,中小學學科教材的內容偏深且龐雜,有的內容脫離學生現實生活和身心發展實際,有的內容重複交叉。這一切都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四)陳舊的教育教學方法和低效的課堂教學,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作為教學基本組織形式的課堂教學,在活動的安排上基本以教師教為主,主要是要求學生記憶所學的知識。課堂教學以記憶為目標進行強化訓練,記憶代替了思維。課堂上也有教師的提問,但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辯論和討論較少,課堂教學遊戲、角色扮演較少,課堂教學氣氛過於呆板、枯燥。課堂教學低效、課外加負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更談不上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部分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夠高,教育科研能力更低,不是依靠教育科研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向科研要質量,而是實行應試教育,采用加班加點加壓的辦法,延長學習時間,大辦補習班和提高班,搞“題海戰術”(有的還搞“錯一罰百”),以及用頻繁考試威逼學生學習。

(五)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過高,學生對自身缺乏正確認識,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在就業競爭和升學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所有希望兒女成才的家長傾盡家中所有來培養孩子,但是這種重視帶有很濃厚的功利色彩——升學。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簡單粗暴地要求學生取得高分、滿分;任意給學生增補課外作業,強製學生參加補習班、學藝班等。家長過於關注孩子的文化成績,忽視德、智、體、美、勞和心理素質的培養,這無疑給孩子沉重的負擔再加碼。

中小學生處於身心急劇變化時期,長期處於激烈的升學和就業競爭中,使他們的心理壓力比課業負擔更沉重,有些學生甚至有意無意給自己加重學習負擔,而個別學生則存在厭學和自暴自棄的心理。

二、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危害性

為了深刻認識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嚴重危害,筆者提出其顯性危害與隱性危害的概念。所謂顯性危害,是指其危害已經被大家公認,容易察覺;所謂隱性危害,是指其危害還沒有被大家所認識,更沒有引起重視,而其危害更為深遠。隱性危害勝過顯性危害。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表現和影響是多方麵的。如早晨上學過早,有時連早飯也顧不得吃;在校時間過長,精神疲勞;晚上還要完成家庭作業,睡眠時間不足等。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已經超過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其直接、明顯的後果是影響學生的健康。比如,中小學生中近視眼明顯增多。據對北京、天津等12個省市384萬名學生進行監測的結果表明:學生視力不良率達39%,近視率為34%。由於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造成學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從對學習的影響來說,致使部分學生畏學、厭學、逃學,甚至個別學生由於受到難以承受的學習和家長的壓力而走上絕路。有些高校教師認為,課業負擔過重的中學生,其學習質量呈下降趨勢。大學新生的基礎知識麵、獨立學習能力與分析思考能力等方麵使人感到“一屆不如一屆”。由於課業負擔過重,學生自由支配時間很少,學校班團隊活動減少,很少組織學生參加勞動,接觸社會、接觸實踐也不多,這樣,嚴重削弱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總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必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學習質量和思想進步。

中小學生正處於最佳發育、成長階段,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中小學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麵發展和身心健康成長。這個階段的教育將影響人的一生。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身心能量是有限的,人的身心潛能的發揮也要符合客觀規律。現在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強迫發揮其身心潛能,使學生的生理、心理負擔處於滿負荷甚至超負荷狀態,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一種摧殘,會造成破壞性的後果。這就像用超過彈性限度的強力來拉伸彈簧,即使彈簧當時沒有被拉斷,但那種看不見的彈簧的彈性已經受到破壞。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也必將導致學生身心的損害和提前老化。心理學規律還強調:過量的反複的強烈刺激引起的過度興奮將導致抑製。對中小學生的強刺激(包括過量的反複練習,偏難偏深的學習內容,頻繁的各種考試等),不僅由於造成抑製對其學習階段會產生消極影響,而且在學生結束學校教育、走上工作崗位後的身心能量的發揮方麵,也會產生破壞性影響。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隱性危害就在這裏。

三、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的理論依據

(一)哲學基礎

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觀點對人的本性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人作為實踐主體從事著兩種活動,改變客觀世界的活動和改變主觀世界的活動。因為實踐既包括環境的改變,也包括人的自身的改變,是兩者相一致的活動,而現實社會中“如果人類心理有什麼固定特點的話,那麼最突出的特點也許就是,人要排除令人苦惱的矛盾。他不能容忍過度的緊張;他努力追求理智上的融貫性;他所尋求的快樂不是機械地滿足欲望,而是具體地實現他的潛能和認為他自己和他的命運是一致的想法——總之,把自己視為一個完善的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頁。)。人應當是完善的,這是一個價值判斷,而隻有相應的教育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因為“教育擔負著兩種培養與發展的任務:它不僅要教會人們去改變環境(客觀世界),也要教會人們改變自我(主觀世界);它既賦予受教育者以對象化活動的品質,又要使之具有非對象化(對象性)活動的品質,並使這兩方麵的品質在個體的人格上得到和諧發展”(魯潔:《通識教育與人格陶冶》,《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有助於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能動地完成主觀世界的改造,在個體發展上真正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二)生理學基礎

中小學生精力旺盛,興奮過程占優勢,但是由於他們神經係統的發育不完善,神經係統的“興奮—抑製”過程還不平衡,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休息,並及時補充足夠消耗的物質。如果負擔過重,大腦細胞長期處於興奮狀態,就會出現失眠、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效率低下等現象,甚至產生心理疾病。在此同時,必然伴隨著物質消耗和疲勞,如果營養和休息跟不上,就會影響中小學生的健康。所以,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應該注意中小學生的休息和睡眠時間,注意增加學生的飲食營養,保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各種營養物質的合理攝入,使學生保持身體健康,承受適宜的課業負擔。此外,還需要製定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要求的學校作息製度和家庭生活製度。

(三)心理學基礎

中小學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心理的發展是生理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心理發展反過來又會影響和製約生理的發展。當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情感不強烈、意誌不頑強、行為不協調時,再好的環境和教育也無法促進其身心充分和諧地發展。但是,如果讓學生“願學”、“會學”、“能學”、“活學”,可以強化其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其學習動機,提高其認知水平和學習效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和保持一種積極主動的心理狀態。而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有助於形成這樣一種局麵。因為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實質是學生過重的心理壓力。究其原因,除了課業負擔過重外,更重要的是學生沒有一個和諧、寬舒的心理環境,如師生關係淡漠甚至緊張,父母期望過高,社會競爭激烈帶來的恐懼感等等。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的真正內涵是減輕學生過重的心理壓力,使其有一個自由的發展空間和健康的學習心理。

(四)教育學基礎

科學的教育理論早已揭示了人是教育的核心,教育是為了促進人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是亙古不變的人類一貫的教育理念。而事實上,我們的教育早已簡單到“考什麼教什麼,怎麼考怎麼教”的地步了。教育已經喪失了其本體功能,而淪落為學生升學就業的工具。如教育觀念上對分數的重視遠遠超出對學生個性的重視;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上對學生期望劃一的要求淩駕於學生個性特點和實際之上;教育內容過難、過繁或陳舊、落後;教育方法更是“目中無學生”的“滿堂灌”,重複枯燥的簡單練習和死記硬背、加班加點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和應付考試的機器。這一切都是導致課業負擔過重的因素。

四、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的曆史回顧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減負”、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健康成長都給予高度重視。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當時,新十二年製教學大綱試行,教學內容加深,課時由30節增至35節,同時,教育發展的比例發生變化。50年代高中畢業生與大學錄取的矛盾不尖銳,到60年代初,平均錄取比例迅速攀升,教育發展的結構性矛盾與片麵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相交織,逐步形成應試教育的弊端,造成了學生過重的負擔。1964年3月10日,毛澤東同誌在北京鐵路二中校長關於學生負擔過重的來信上批示:現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講授又不甚得法。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這三項都是不利於培養青年在德智體諸方麵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的。1978年,鄧小平同誌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學生負擔太重是不好的,今後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來防止和糾正。2000年2月1日,江澤民同誌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強調:現在一些學生負擔很重,結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這不利於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三代領導人關於“減負”的指示,深刻地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思想。特別是他們始終把“減負”問題與學生的發展緊密相連,是符合教育的本質和規律的,主張把學生真正作為“人”來培養,根據馬克思“以每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思想,促進青少年學生生動活潑地全麵發展。

之後,從原教育部到國家教委都三令五申要堅決解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國家教委還頒發了《關於全麵貫徹教育方針,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意見》,要求“不折不扣地執行”。但至今,不少地方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仍不斷加重。據報載:相當地方的小學不少學生每天學習時間長達8至9小時,大大超過國家教委關於小學生每天學習6小時的規定。現在,有人指出:目前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其程度超過了家長和成年人,是社會上負擔最重的人。

在實踐中,對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也進行了嚐試,比如,努力轉變教育思想,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引導教師參加教改實驗和教育教學研究,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大力開展文體、科技等第二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同時,嚴格控製學生在校活動總量和在校時間;嚴格控製作業總量;嚴格控製各類考試;嚴格控製訂購各種複習資料和練習冊;嚴格取締各類課外實習班、提高班等。尤其是提高教師素質,優化教育教學過程,大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對於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是有重要作用的。但是,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問題。例如,某教師宣布課後不留作業,但是,如果他通過課堂提問、測驗、考試來引導學生課後摳偏、難、怪題,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其負擔仍然是會很重的。所以,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來關注。

五、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的具體措施

解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中央領導同誌都十分重視。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同誌就親自批示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建議從學生活動總量中砍去三分之一。1994年,李嵐清同誌在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全麵提高教育質量座談會上指出:“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全麵提高教育質量,是全社會的共同願望,廣大中小學生的迫切要求,也是關係到我們到底培養什麼樣的人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盡管這件事解決起來難度很大,但難度再大也要下決心逐步解決。”現在,中小學領導和廣大教師,為了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問題,已經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

(一)端正教育教學思想,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當人的個性得到最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時,教育就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學校將真正成為學生的樂園。1997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就提出了“知識經濟”的知識觀,知識不僅僅包括傳統教育所重視的反映事實、原理的“歸類知識”,還包括操作、能力、管理在內的“沉默知識”。現代社會,人們深入實際,不斷發現“沉默知識”並把它們轉化為“歸類知識”的能力變得尤為重要,其捷徑就是反複實踐、學會學習與創新。

班主任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把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把品德、知識、能力統一納入學生評價體係,用科學的評價體係指導和管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通過教育教學改革和評價體係的改革,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各級各類中小學校要樹立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觀念,真正做到麵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幫助每一個學生成才。要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成才,一切著眼於調動和依靠學生內在的積極性,按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規律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二)促進教育內外體製的現代化和社會財富與教育資源的富有化

要使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真正減下來,有賴於形成和建立一整套包括用人製度、辦學體製、評估評價製度和管理製度在內的現代化的教育製度。用人製度應該從重學曆到重學力,從重知識到重能力,從“唯文憑是舉”到“唯才是舉”;辦學體製應該從單一性到多樣性,特別是高等教育要講求多層型、多類型;評價製度人、財、物進行優化組合,提高辦學效益,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各級教育部門要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為中小學校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要著力加強薄弱學校建設,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在減輕課業負擔的同時,要注意加強藝術、體育等方麵的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和區域性的文體活動,開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等。學校應在課餘時間和休息日向學生開放各類教育資源,開拓學生活動空間,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社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豐富中小學生的課餘生活。教育部門要對社會力量辦學或個人辦學嚴格審批和規範管理,對社會所辦的補課班、文化補習班等要進行專項治理,杜絕社會上給學生亂補課的現象。學校不得為補課提供或出租場地,禁止本校教師在社會上參與補課。建立有效的監督機製。教育督導部門要將減負工作作為督導工作的重要內容,教育係統的紀檢、監察人員要分片包校定期、不定期地組織中小學減負專項檢查。要積極支持社會各界對學生減負實行監督。要設立“投訴信箱”和“投訴電話”,接受學生和家長的投訴。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減負通報製度,對違反減負規定的行為和處罰結果及時通報。

改革現有的招生考試製度,建立和完善招生考試製度。要加快招生考試內容改革,突出學習能力的測試。公辦學校要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免試入學。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不得組織義務教育階段任何形式的升學考試,不得將各種獎勵證書與入學掛鉤,各中小學不得提前組織招生,不得以各種形式互爭生源,不得隨意擴大招生數量、擴大班額。普通高中招生實行“陽光工程”,要努力做到公開、公平、公正,招生結果要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特別是要加強高校招生考試製度。因為進入高校,可能就意味著一個人社會地位的上升和職業選擇的優勢,同時,競爭更加激烈。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家有限的教育資源與公民無限接受教育的欲望(或國家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與公民無限接受優質教育的欲望)之間的矛盾,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社會財富的極其短缺與人的各種需要之間的矛盾。這就需要社會財富和教育資源的富有化。在當前條件下,應該增加國家教育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資新格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在緩減升學競爭的同時使教育實現更高意義上的公平、公正、合理。

(三)科學設置課程,加速教材改革

全麵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認真執行國家課程計劃。教育行政部門要督促各級各類中小學嚴格控製學生的課業負擔量,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中小學課程設置要從國情出發,將學科課程、綜合課程、活動課程與核心課程緊密結合,加大課程彈性,重視學生個性差異,理論聯係實際,使學生獲得較為完整而有價值的知識。按照教育目的和教學目標刪減或弱化過難或過易的知識,添加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有利於創造性思維培養和創造技能培訓的內容,編寫和使用教材要充分考慮到學科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發展順序和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順序。學校不準隨意增加課程門類、難度和課時,小學一、二年級不留課外作業,其他年級課外作業量控製在1小時之內(以中等水平學生完成作業時間為準),初中一、二年級課外作業量控製在15小時以內;不得擅自提前複習迎考時間和延長學生上課時間,小學生每日在校學習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初中生不超過7小時,高中生不超過8小時;停辦各類補習班、培優班、重點班和實驗班。未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義務教育學段一律不得組織和舉辦各類學科競賽。高中文理分科隻能安排在高三年級進行,不得提前分科。

加強中小學生用書管理。要嚴格按照省級教育部門公布的《中小學用書目錄》選用教材,同一課程隻能選用一種教科書,不得組織、推薦學生集體購買習題集、練習冊等應試材料。任何部門、團體、學校和個人都不得濫編、濫發、亂用教輔資料,不得向學生攤派練習冊、習題集、考試卷及課外讀物。學校在每學期開學報到時必須將教材選用情況進行公示,接受學生和家長的監督。

(四)提高教師素質,改進教育教學方法

教師是教育教學過程的主導,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外部力量。所以,教師需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紮實的業務素質、優良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加強師德建設是減負提質的關鍵。教師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努力提高師德修養和教學水平,要認真備課,創建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更新教育教學手段和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要熱情指導和解答。同時,要加強教育科學研究,提高教育研究素質,在減負不減質的前提下,向課堂的每一分鍾要質量、要效益。

(五)更新家長觀念,合理確定期望值

家長在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班主任應該積極做好麵向社會和家長的宣傳教育工作。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把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作為一場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宣傳和普及活動,要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召開家長會、教師家訪等形式,向家長宣傳減負的目的、意義和要求。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要廣泛宣傳中小學生減負的意義,爭取社會各方麵的理解和支持,幫助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質量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在加大宣傳的同時,要嚴格規範宣傳行為,禁止各學校公布學生高考、中考成績和名次,禁止掛橫幅、出喜報公布錄取、上線人數,不得宣傳和炒作高考和中考狀元。

家長應該重新認識具體教育的職能,更加勝任親職,密切配合學校,參加社會、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明確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危害和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意義。家長應該根據子女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確定升學、就業、發展的目標,重視子女非智力心理品質的培養,為子女創造一個個性特長充分發展的寬鬆環境,有效地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第六節班主任工作與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其目的是要培養未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合格人才。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加強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中占有重要地位,班主任要重視中小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一、中小學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可以概括為“八榮八恥”。

(一)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內容突出道德培養

中小學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的內化和外化,以提高其道德、法紀、政治和思想等素質的教育活動。我國一般認為德育即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法紀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總稱。道德、法紀教育處於德育的基礎性層次,其中法紀教育處於較高的基礎性層次上;政治教育處於高層次上;而思想教育處於最高層次上,前者是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發展。

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突出道德、法紀教育,但涵蓋了道德、法紀、政治和思想等所有層麵。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誠實守信、互助合作、艱苦奮鬥均是道德教育的範疇,遵紀守法是法紀教育的內容,但愛的是社會主義祖國,堅定的是當前的政治信仰,又屬於政治教育的範疇。所有內容都反映了人們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和態度,有涉及思想教育的內容。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從我國曆史和現實國情出發,強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強調學生品德知識的獲得

德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品德。學生的品德從形式看包括知、情、意、行,即品德認識、品德情感、品德意誌和品德行為。品德認識是對一定社會的道德、法紀、政治和思想準則及意義的理解,是人的認識過程在品德上的表現,包括品德知識和品德判斷,是品德形成的基礎。品德知識是中小學生對某種社會的思想、政治、法紀及道德理論、規範的認識。在掌握品德知識基礎上對某些品德行為的善惡進行分析、評價,形成品德判斷;品德情感是人對於一定道德、法紀、政治和思想準則的需要相聯係的體驗,是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品德意誌是為實現一定的道德、法紀、政治和思想動機,自覺克服困難達到預定目的的表現,是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和精神力量;品德行為是在一定的道德、法紀、政治、思想意識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動,是衡量一個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標誌。品德認識中品德知識是品德發展的基礎和起點,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強調抓住這一契入點進行中小學德育,並且從榮辱、廉恥的基本道德和傳統道德的角度進行,有其獨特性和民族性。

(三)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中“榮”“辱”的道德解讀

“榮”和“辱”作為一對道德範疇的概念,自從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和文化活動之始便緊緊伴隨著人類。榮辱是榮譽和恥辱的合稱。“榮”即榮譽,是社會對個人行為的褒揚與嘉許,體現了社會對個人的積極評價。“辱”即恥辱,是社會對個別行為的貶抑與嘲弄,體現了社會對個人或社會外部對社會內部的精神打擊。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榮譽,是指人在履行了社會義務之後所得到的道德上的褒獎和讚許;恥辱,是社會和自我對不道德行為的貶斥和否定。從曆史上看,榮辱問題就像善惡、美醜問題一樣,是關於道德的價值判斷,是建立在事實判斷的基礎上的。“觀”即觀念、觀點,它在人的心理結構中處於最高層麵。榮辱觀具有定位功能,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人的社會價值和生存價值;具有導向功能,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人的道德價值和道德取向;具有內省功能,是一種特殊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反思。

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我國當前德育的重要內容,是麵向新世紀、結合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我黨強調的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以“四個基本”(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三個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主要內容,以增強“四信”(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增強對改革開放的信心、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心)為目的的思想建設的組成部分,強調大力加強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三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基本內容,以新型人際關係為目的的道德建設的核心。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既涵蓋了道德、法紀、政治和思想的所有德育外延,又突出道德教育的基礎性和基本性,是公民道德建設的深化。

二、中小學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基礎

班主任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要針對中小學生發展的特殊性和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

(一)中小學生發展的特殊性

1中小學生品德發展的特殊性

使中小學生品德獲得發展,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根本功能。當前中小學生品德狀況總體呈現穩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人生觀、價值觀主流取向積極、進取、務實,但是由於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造成中小學生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多元和複雜。中小學生精力過剩,思想活躍,求知、求新意識強,善於通過各種方式、渠道獲得信息,但自身的鑒別力和控製力較弱;伴隨年齡的增長,其趨於成熟和理性的同時在深層問題上仍存在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因身心處於急劇發展時期,加之涉世未深,容易產生急躁情緒甚至過激行為。

2中小學生智能發展的特殊性

學生的發展是綜合素質的發展。智能發展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也是基本任務。學生是通過知識授受掌握知識、培養技能、發展智能從而獲得個性的全麵發展的。認知本身就是德育的一方麵、德育對認知活動具有支配與控製作用,同時對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強化和抑製作用。因為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過程,中小學生智能發展除了具有人類認識世界的一般特點外,具有知識的間接性、教師的傳授性、途徑的有效性和認識的教育性等等的特殊性。中小學生智能發展是以認識過程為基礎,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

3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性

現代健康含義,不僅指軀體無器質性病變,還包括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甚至還包括道德健康、性健康等內容。人們通常稱為身心健康,二者互為基礎與結果,都與德育密切相關。中小學生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和階段性、差異性和不均衡性、穩定性和可變性、互補性和協調性的特點,教育要適應以上特點,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地促進中小學生的發展,做到了解、尊重受教育者,為受教育者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為受教育者潛能的發揮創造前提。

(二)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

中小學生的發展處於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其發展內容包括生理發展、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發展三方麵。班主任是關心學生全麵發展的主要教師。班主任要貫徹教育方針,要考慮聯合國《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1990)的思想:兒童時代應該是歡樂、和平、遊戲、學習和生長的時代。兒童具有生存保護、發展、參與的權利(參與社會、文化、教育、生活以及他們個人成長與福利所必需的其他活動的權利)。班主任應在自己職責允許的範圍內,盡可能地為爭取改善兒童的生存狀況而努力。班主任更應該是學生主要的精神關懷者,這是符合人學理論和教育學理論的。從人學理論看,人是精神存在,人有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對學生的精神關懷是教育人性化的表現,是從對學生的知識關懷轉向精神關懷,從知識本位的教育轉向人本位教育。從教育學理論看,教育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勞動,對學生的“精神關懷”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的本質規定。“精神關懷者”表達了班主任的首要任務,也是根本任務,即班主任要全麵地關心學生,但是要以對學生的精神關懷為核心。當然,所有教師都應當給學生以精神關懷,但班主任是主要的“精神關懷者”。因為從製度規定的班主任的職責來說,對學生的精神關懷是其教育勞動的核心內容;從學校教育實際看,班主任與學生聯係最多,對學生的了解最深。

確立主要的“精神關懷者”理念,對班主任有重要而具體的指導意義。因為“精神關懷者”準確地反映了班主任教育勞動的性質。班主任的勞動是精神勞動,班主任要對學生充滿關懷和愛護的感情,以精神關懷培養學生的關懷精神;“精神關懷者”表達了班主任對學生的態度要求。對待學生要從對待物的方式轉到對待人的方式,學生是精神主體、情感主體,對學生要以對待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方式,給予其真切的關心。要愛學生,要理解、尊重和信任學生;“精神關懷者”概括了班主任的多重角色。“精神關懷者”的內涵很豐富,它可以涵蓋諸如家長代理人、心理保健者、朋友、知己等角色;從對學生當前的關懷延伸到對未來的關懷。班主任應當關心學生未來的發展,關心他們的升學、擇業等,但不能為了明天而犧牲今天,為了某一方麵而犧牲另一些方麵。要關心他們當下的學習負擔、當下的生存狀況、當下的精神生活質量;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班主任對學生的精神關懷是雙向的情感交流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了解、相互悅納、相互勉勵、分擔痛苦、共享快樂、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是班主任的精神勞動,也是班主任的情感生活。

三、中小學班主任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策略

(一)關於德育觀念的變革

道德使人知善識惡,科學使人知是識非,藝術使人知美識醜,教育是實現道德、科學、藝術價值唯一的途徑和手段,德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而三者評判的標準就是道德標準——真善美,榮辱觀是傳統道德與現代規則的完美統一。古往今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使多少國家、地區受益!有人把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東亞經濟模式稱為文明的市場經濟或儒教資本主義,新加坡把“仁愛、忠孝、禮義、廉恥”提到“國德”的高度,新加坡前總理把新加坡經濟騰飛概括為:西方的市場機製與東方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韓國前總統認為韓國成功的秘訣是“算盤+論語”。現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政治環境、體製環境已經逐步改善,關鍵在於文化環境,而文化環境的立腳點是要提高整個民族的價值道德倫理水準,要求整個社會擁有良好的文化氛圍、輿論環境。這就要求重視教育的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功能,通過教育使人們接受良好的道德熏陶和人文教育。以品德培養為目的的德育價值凸顯出來。

(二)關於德育途徑中的“德”與“法”

德育對人的社會性行為的控製主要是使道德、宗教和意識形態內化,進而規範和約束人們的言行。作為一種非強製性的社會控製手段,它不同於通過法律進行的強製性的控製,不可以采取消極的製裁和懲罰、積極的表彰和獎勵等手段進行。而是與道德、宗教、意識形態一樣,它是自發的自我控製,通過一些手段有意無意地進行嚴加禁止的控製。對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來說,“德治”與“法治”不可或缺。真正的道德應該是自律道德,以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為特征。法律、法紀屬規則範疇,實際是“他律道德”。心理學和品德發展學相關研究表明,任何人的品德不是生而有之的,也非在後天發展過程中機械形成的,而是在後天的環境和教育中主動發展形成的,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所以在人的品德發展過程中,“德”與“法”的作用同樣重要。

(三)關於德育目標的全麵性、層次係和針對性

我國的中小學德育長期以來片麵強調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視道德教育和法紀教育,未把心理品質的發展列入德育目標,重規則的教育而輕道德能力的培養。德育目標過分強調理想性和先進性的要求,脫離社會生活實際和中小學生的實際。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體現了德育目標的多層次性,既體現德育目標從社會實際和受教育者實際出發,又體現德育目標的引導性、超前性,是立足現實而麵向未來的。特別體現了中小學生道德心理發展水平的特點,以人為本,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性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實現、全麵小康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國民素質和價值的支撐。針對當前國民素質不高、文化環境不夠理想,根本的做法是把教育作為整個社會文化建設的奠基工程,通過教育的作用,使兒童從一開始就接受良好的人格教育、倫理教育和社會人文教育。中小學是兒童品德發展的奠基時期。

(四)關於中小學生品德結構的優化

個體品德由品德的內容維、品德的形式維、品德的能力維等要素構成。

個體品德內容結構是個體道德品質、法紀品質、政治品質和思想品質的統一。對傳統的“德目”(體現一定道德價值的名詞)加以時代特征的革新,提出新時期道德、法紀、政治和思想的新要求,通過係統化的德育轉化為受教育者的品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愛祖國、愛人們、愛科學、愛勞動,團結、誠實、守法、勤儉;個體的品德形式結構包括品德認識、情感、意誌、行為等心理要素,即通常說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個體的品德能力結構包括品德認識、意應、控製和決策等能力。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要重視受教育者品德認知能力的發展,在品德知識、品德技能掌握的同時,能理性、科學地進行品德理解、推理、判斷與選擇,成為自主的品德發展的主體。

中小學應根據社會的德育要求與中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實際,結合本校情況,在德育課程和課內外教育教學活動中創造性地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第七節班主任工作與家庭親子交往教育

中小學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發展的重要時期,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主要有遺傳、環境、教育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其中教育是影響人的發展的主導性因素。班主任作為教師的特殊角色之一,在聯係學校和家庭、給予家長必要的親子交往的指導上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小學班主任對親子交往指導的意義

(一)加強學校和家庭間必要的聯係,特別是重視親子交往的指導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之一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的教育功能愈加凸顯。家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文化背景下,由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未成年的子女或其他年幼者施加的有助於他們社會化和形成健全人格,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教育影響活動。家庭教育是在家長與子女之間的交往中展開的,是在親子交往關係中展開的。家長是孩子的天然教育者,但家長卻可能並非專業教育者,他們是在嚐試中施教,與孩子一道成長的。他們需要得到學校、社會中專業教育者,特別是學校教育的指導和幫助。

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學校一般委派一名教師擔任班主任,全麵負責一個班學生的各項工作,是溝通學校、社會和家庭各種教育力量的橋梁。

尤其是對接受基礎教育的學生來說,班主任對他們的影響無人能替代。班主任術業有專攻,是引導學生發展的主體力量,他們有責任也有能力對家庭教育進行科學的指導。幫助家長勝任教育職責,同時,能夠主動對來自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影響進行整合,從而有效控製和影響學生的發展。

(二)班主任能否科學、有效地進行親子交往指導,直接影響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班主任工作的內容多而雜。既要了解班級整體情況,又要掌握學生個人情況;既要關注學生學習,又要重視其全麵發展;既要協調班內各種教育因素,又要協調班級、學校、家庭、社會各種教育因素。因為家庭既是經濟和生活單位,又是教育單位,家庭教育為中小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所以家庭教育的質量與班主任工作的質量休戚相關。班主任要借助一定的平台指導家庭教育,通過一定的方式,如家訪、信訪、家長學校或家長會,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其中,家訪、信訪與家長學校、家長會這兩種通過學校主動介入家庭教育的交流方式和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交流發式是互補、互動關係,班主任應本著促進學生發展的原則,將親子關係的指導放在核心地位。

(三)凸顯政府責任、體現社會參與的家庭教育“十一五”規劃充分肯定了班主任在家長素質提升中的作用

全國各地都紛紛出台凸顯政府責任、體現社會參與的家庭教育規劃。浙江省杭州市家庭教育“十一五”規劃指出,未來五年內,杭州將在全市建立各級各類家長學校,全麵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營造良好的家庭生態環境、親子關係,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是各種各樣的職業生活者,他不一定受過專業的教育者的訓練,而作為合格教育者的素質不是生而有之的,所以每一個為人父母、長輩者都要通過各種機構和途徑接受教育。搞好家長學校的建設是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突破口,家長學校的教育教學內容中要特別重視和諧親子關係的指導,創建親子和諧的發展型家庭。這一重任將落實在以學校教育為核心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三結合”教育中,承擔協調家校之間關係的主要角色——班主任的工作更加凸顯其重要性。

二、當前中小學班主任親子交往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一)不注重親子交往的數量和質量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緣關係基礎和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親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社會群體。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在社會生活製度中有著特殊的功能,教育功能就是其重要功能之一。父母與孩子交往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到家庭教育功能的發揮,在一項關於廣州青少年成長環境存在問題的調查中顯示:428%的青少年對現有家庭教育方式反感,163%的孩子不喜歡與父母交流,諸如孩子怕見父母,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因為媽媽管得太多而希望媽媽不要回家;父母的要求過高,孩子因為達不到而經常受到父母打罵、數落。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人們的社會生活節奏大大加快,為人父母為了自己和家庭的生存與發展殫精竭慮、奔波忙碌,每天不著家的父母愈來愈多,特別是父親,似乎就是“用來掙錢的人”。2006年6月18日“父親節”這天,《武漢晨報》對470個家庭進行了抽樣調查,“四成父親一般晚上8點以後回家,其中有近三成一般晚上10點以後回家,1/4的父親每周隻能陪孩子吃一到兩次飯”的信息是引人深思的,而近一半孩子希望爸爸早點回家,近六成的孩子希望父親陪他們玩,三成的孩子希望父親輔導功課,和爸爸聊天或共進晚餐。

(二)親子交往的內容僅僅局限於孩子的學業成績

許多家長雖然文化程度較高,但對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發展的知識則知之甚少。他們往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對孩子缺乏正確的評價,過高、過早為孩子定向。不準貪玩、不準串門交往,家庭教育就是輔導孩子學習,孩子的學業成績成為他們評價孩子的唯一而不變的標準。讓孩子的童年沒有了任何童趣,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一旦孩子的發展和現實生活不能達到家長的期望值和要求時,家長又會采用極端的方式,或打罵譏諷、或指責遷怒、或放任絕望。寧波一位初中生的母親,要求兒子全力備考重點高中,僅僅因為兒子踢了一次球,就穿起了一套壽衣,跪在兒子目前發毒誓:若兒子考不上重高,母親就從十二樓跳下去!

(三)親子交往的方式往往是通過家長對孩子的懲罰、批評等負強化進行

有的父母總喜歡抓孩子的“小辮子”、動輒以“告訴老師”相威脅;有的父母不開心時打罵孩子,拿孩子當“出氣筒”。家住西安高新區的15歲的樂樂,麵對媽媽無休止的嘮叨和爸爸的拳腳相加,他無力反抗,隻好選擇了沉默,並且將父母的嘮叨和拳腳的次數一筆一畫用寫“正”字記下來,一年過去了,他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記下了440個“正”字。也就是說一年中樂樂受到的打罵和嘮叨有2200次,平均每天6次。樂樂父母以為打罵能促進孩子學習、嘮叨可以幫助孩子改掉小毛病,而孩子不僅學習每況愈下,連活下去的信心都喪失了,這正是家庭教育的誤區之一。

(四)在親子交往中忽視了家長的素質修養

在現代社會,父母的角色定位有了很大的變化,對於孩子來說,通常已不是直接的“老師”,而是間接的“榜樣”。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潤物細無聲”。有的父母苛求別人而寬待自己;言行不一,喜怒無常;父母自己有錯硬不承認……殊不知,這一切都會影響孩子。馬卡連柯曾經一再強調父母對兒童影響的重要性,他告誡父母:不要以為隻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或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兒童。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在教育著兒童。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談論其他人,你們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意義。如果教育者個人有很多的缺點,那麼任何方法都是沒有用的。

三、當前中小學班主任對親子交往的指導策略

鑒於中小學學生發展的規律性,班主任應該堅持麵向全體學生,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為學生的全麵發展創造條件,依法保障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基本權利,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班主任應采取以下親子交往指導策略:

(一)親子交往指導的目標是要家長樹立科學、全麵的教育理念

家長的教育觀念在家庭教育中起決定作用,是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的前提。家長科學的教育觀念不是天生的,需要班主任的引導和反複的家庭教育實踐。班主任要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人才觀、評價觀、親子觀、教子觀等教育觀,認識到兒童是正在迅速成長發育著的具有獨立人格和尊嚴的人,最終會走向社會,而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父母應該平等地對待兒童、尊重兒童,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地教育引導他們,從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高度,為國教子、為家教子、為子教子,科學教子。特別要關注兒童個性的發展,真正把兒童的全麵發展和個性發展結合起來,因為兒童的全麵發展歸根到底是指個性的全麵發展,而社會所需要的兒童的個性肯定是全麵發展的個性,即每一個體的身心、潛能、誌趣都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培養,每一個體都能得到理解與尊重。

(二)親子交往指導的核心是要家長與孩子建立和諧、健康的親子關係

班主任要教育家長重視與孩子的交往,要讓家長明白基本的物質條件是孩子成長所必需的,但孩子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關懷和心理上的支持。因此,家長應重視與孩子交往的時間、空間、頻次和質量,應學會擠時間充分利用家庭生活中的一切機會關心孩子,了解其需要、困惑、為人處世的態度及心理上的變化,加深親子間的感情,這既是家庭教育的基礎也是家庭教育的過程。

家長作為和諧親子關係的主體之一,在親子關係的建立中是矛盾的主要方麵,起主導作用。這就需要家長勇於、善於、勤於與兒童平等地交往。家庭是一個小的社會環境,家庭成員之間通過交往發生千絲萬縷的聯係。相對於兒童來講,家長的知識經驗、心智發展、生活工作閱曆都比較豐富,所以家庭中的這種交往是具有特殊性的,家庭教育是以交往的形態存在著的,在特定的家庭條件下父母與子女的交往,教育通過交往並在交往中發生、存在和演化。家長要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利用家庭內外的各種資源加大與孩子交往的頻率,提高與孩子交往的質量,在交往中促進孩子的成長與全麵發展。

(三)親子交往指導的關鍵是要家長學會選擇有價值、基本的教育內容

班主任一方麵承擔教學任務,另一方麵又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這種工作的雙重角色要求班主任要把自己和不同科任教師“教書育人”的影響力進行整合,形成教師集體的影響力,進而影響班集體。在知識已成為權力和財富象征的今天,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點。而“知識”的概念從內涵到外延已大大改變,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至少包括明了知識和能力知識。現代社會,“明了知識”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應具有不斷認識“能力知識”並轉化為“明了知識”再運用到實踐中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長要在生活中選擇有價值的、基本的教育內容去教育孩子。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知識量激增、更新速度加快,如何讓孩子在有限的時空獲得充分的發展,家長應對家庭中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和選擇,選擇相對於兒童的發展來說最有價值、最基本、最符合其身心發展特點的教育學、心理學規律的內容來教育孩子,這些內容可以是書麵的,也可以是多媒體的,還可以是製度的和氛圍的,甚至可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要更加重視兒童非智力心理素質的培養,讓孩子學會生存和發展,使其終身受用。

(四)親子交往指導的重點是要家長學會采用適當、理性的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知識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加上人生有涯而知無涯,就決定了教育方法應轉到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把“引疑、啟智、開能”作為教育的核心力能。班主任可以結合教育要求,創設適當的情境,啟發性地提出教育內容,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創新性學習”。班主任要和家長配合,指導、引導家長創建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改進、更新教學手段與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堅強的意誌、塑造其良好而健康的個性,突出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教育方法策略。指導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根據社會的需求和自身的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個性化的活動。

家長要采取適當的方法適時、適度地進行教育活動。家長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學方法,才能將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轉化成教育子女的具體行為實踐。教育孩子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科學講求理性,要懂得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科學係統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藝術講求感性,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不同,智力水平不同,興趣愛好各異,家長應“教有法而無定法”,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及年齡階段采取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法,抓住教育的最好時機,對孩子進行全麵的影響和教育。

(五)親子交往指導的難點是要家長學會進行公正、多元的教育評價

在成人對兒童的評價上,以往的觀點是以劃一的標準來評價兒童、以標準化測試的成績來評價兒童。在社會生活多樣化、兒童發展個性化的今天,應該根據每個兒童身心發展的水平及特點,綜合地、動態地評價兒童,兒童的發展性成為評價的指導思想已經廣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班主任引導家長應該以過程性的評價和發展性評價來分析孩子。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時間長、空間範圍大、影響也較深刻,同時又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深知家長與孩子有血緣的天然紐帶聯結,有其他的教育者所不具備的優勢,能夠把對孩子的各種教育影響進行有機的整合、優勢互補。比如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考試觀念,它是一種重要的評價手段,但是它僅僅能說明孩子在掌握知識技能、在智能方麵發展的一些情況的,而不能說明孩子發展的全部。要有科學的評價意識和知識,評價孩子的主體應該多元化、評價內容應該多麵化、形式應該多樣化。教育應該成為一個開發兒童“富礦”——身心潛能的工作,所以“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總之,班主任應樹立科學的親子交往教育觀,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尊嚴。要讓家長明白,陪伴和教養孩子是父母對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要以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構建科學、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班主任應該加強對親子交往的指導,保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合力的形成,為素質教育的全麵落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