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會初期,人們用石塊、木棒作為生產工具,維持簡單的生存,沒有剩餘產品,也沒有產品交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進入人類生活領域的產品也越來越多,人類生活消費也由生存型向享受型、發展型轉變。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產生至現代,經過三次工業革命,生產力有了飛速的發展,生活消費的領域也越來越寬,汽車、住房已進入人們的生活。但不管生產力如何發展,人們的生活消費領域如何拓寬,人們的消費類型並未改變,仍是生產消費與生活消費兩種。
2消費的意義
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一個階段和重要環節,它與生產、流通、分配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完成階段;消費是與利用所生產的社會產品(指生活用品)來滿足居民需要相聯係的一個特殊過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科學全麵地論述了生產與消費的互相關係,指出:“生產生產著消費(1)是由於生產為消費創造材料,(2)是由於生產決定著消費的方式,(3)是由於生產靠它起初當作對象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消費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產出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和消費的動力。”(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頁。)
消費確保勞動力的再生產,確保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優化,確保勞動力全麵協調的發展。
3消費教育的意義
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取向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行業和市場的發展,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素質修養。特別是對家庭中的兒童,對其消費觀念的形成、消費行為的養成、消費素質乃至綜合素質的提升,真正成為自立的消費者,有著重要意義。消費教育是人的最基本的教育需求之一,是促使消費者轉變觀念、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手段,是加強科學消費理念的確立、消費知識的傳播、消費技能的訓練、消費能力的培養的有效方式,是建立文明消費方式,實現可持續消費的需要。
4各國消費教育概況
美國早在1928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消費者教育機構——消費者研究所,1936年又從中分化成立了消費者同盟。日本從20世紀60年代初,在經濟企劃廳設置了“國民生活中心”(即消費教育中心),並在全國各地都設置了“消費者生活中心”,專門負責消費教育。許多發達國家建立了完整的消費者保護行政體係和消費教育體係。消費教育真正在國際社會逐漸時興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針對兒童亂花錢,不懂消費,不知道金錢來之不易而開設的。這種教育倡導家庭、學校和社會,包括地方政府相互配合,共同實施。如丹麥規定14歲以後國民必須申報收入所得,以從中了解青少年消費開支。美國鼓勵兒童從小勞動掙錢,花錢應該知道金錢從何而來。美國銀行家協會對全國開展個人消費教育計劃,在小學講解貨幣作用和消費,中學講解個人生活開支安排及股票知識。瑞典為中小學兒童編寫了包括一般金錢知識到購物指導等內容的教材。日本為了使兒童保持勤儉美德,從三歲就實施消費教育,均收到較好的成效。
在美國,在中學和大學開設消費課程是一個普遍現象。中學的消費教育主要在家庭和消費者科學的課上進行。美國一些州的法律規定教學計劃中要有消費教育的內容。消費教育的內容包括經濟學、消費者決策和消費者保護法。而且,美國有20個州的法律規定了消費教育的標準、課程要求和考試要求。此外,美國許多政府部門和許多非營利組織也關心和積極支持中學消費教育,它們製定了許多輔助性教材,供任課教師選用。消費教育是美國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經過美國專家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總結於一係列廣泛存在於少年兒童身上的在理財方麵最易犯的若幹種錯誤,設計多種方法使少兒通過學習獲得關於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的技能。
在日本,消費教育、金錢教育也是納入“0歲教育”方案,從娃娃抓起的。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日本的中小學消費教育適時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如網絡銷售和用預付卡支付等流行方式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小學生的生活中,隨之引發年輕人因信用卡被詐騙和中小學生敲詐巨額金錢等社會問題,由此出現了一種旨在讓孩子們掌握實踐性金錢知識的“金錢教育”。如2001年4月,大阪府市一中學開始進行這樣的金錢教育。例如,一年級學生買來花種進行培育,並在當地的節日慶典上出售。二年級學生則請來生活中心的顧問講授不法經營的手法,以及凍結期製度(在分期付款銷售中,顧客可在一定期間取消合同的一種製度)的有關知識等。這種教育進行一年後就取得明顯的效果,學生接受這種教育之前和之後的調查表明,能對信用卡進行說明的學生明顯增多。在亞洲國家中,日本的消費教育體係較為成熟和完善。
(二)消費教育的概念、目標、內容與途徑
所謂消費教育(或稱國民消費教育),是指有組織、有計劃地向全體國民傳授消費知識和技能,培養科學、文明的消費觀念和維權意識,提高消費者自身素質的一種社會教育活動。狹義的消費教育,是指學校消費教育,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需要,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傳授消費知識和技能、發展消費智能和體能、培養消費能力、養成消費道德的活動。
消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受教育者對消費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的地位及對拉動經濟增長作用的清晰意識;向消費者提供科學、健康的消費所必需的觀念、知識、機能、方法、道德和法律;創造個人、群體和作為整體的社會對待消費的新的消費模式,在堅持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堅持可持續消費。
消費教育的內容是使消費者有消費經濟學的常識;正確的消費觀念;科學的消費知識、技能和方法;文明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有個人和群體的消費行為要有利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有能動的、強烈的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意識。
消費教育途徑主要包括家庭消費教育、正規的學校消費教育和社會消費教育。
二、新世紀消費教育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我國的改革開放在極大地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發展的同時,也給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這些問題首先表現在思想道德層麵。基礎教育肩負著培養人才的任務,必須應付包括市場經濟、消費道德在內的一係列挑戰,這也預示著對消費教育提出了新課題與新挑戰。
(一)消費教育環境的變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對消費教育的環境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市場經濟本身是以利潤的最大化為最終目標。在這種經濟體製的基礎上派生了人的獨立意識、效益意識、時間觀念、平等競爭思想等等,這是符合人類進步、個體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消費教育應當吸收這種文化精神成果,使消費教育更具有時代性的特征。但是另一方麵,市場經濟意識還有背離科學消費教育價值的一麵。市場作為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機製,是以經濟利益為其驅動力的,市場交換的雙方都以自己的利益作為行為的出發點,市場行為具有一定的個人性、自利性。而我國消費教育是建立在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基礎上的,在引導學生處理不同主體的利益關係問題時,隻能以利他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而不是市場經濟的利己原則作為最高準則。
(二)消費教育價值觀的多元化
隨著我國傳統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當前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加上國門開放,良莠俱來,人們的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消費教育要使人們注重消費品位,消費結構要合理化,消費行為要文明化。在消費國際化的新形勢下,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先進開放的消費觀念,以及健康科學的消費方式。消費網絡化可以使消費者直接參與到商品的生產中,真正成為“主權消費者”。消費服務化本身就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教育。但是,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衝淡和腐蝕了社會的主導價值觀,難免使許多青少年產生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迷失前進的方向和進取的動力。
(三)消費教育麵臨的難題
我國由於市場經濟體製建立時間短,法製建設和道德建設的不完善,在消費教育中還麵臨以下難題:
1過度消費
過度消費指的是消費者自身能力還沒達到,卻要勉為其難地超前消費或者已經具備了消費能力,再不斷追求奢侈型消費,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費。
在科技發達、商品豐富的今天,“過度消費”問題逐漸出現。過度消費是分配不公平的一種表現,它放大了貧富兩極分化等社會不公平問題,會帶來心理、治安等社會問題。過度消費超出經濟發展水平和能力,加劇了資源破壞,導致了資源浪費,是一種不利於可持續發展、影響社會和諧並殃及子孫生存權利的消費模式。
在我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實現消費水平提高與物耗降低、汙染減少,物質生活改善與資源節約利用的有機統一。從整個社會來看,建構和諧社會和節約型社會樹立正確的消費文化是很重要的。麵對西方的消費主義隨著全球化浪潮向世界蔓延的嚴峻現實,我國古代“儉”的消費思想仍值得提倡。
2炫耀消費
炫耀消費不同於一般的消費,它並不是滿足個人消費的需求,而是通過一種消費方式向周圍的人表明自己的富有。那些比闊鬥富的人希望用這種方式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取得一種心理滿足。炫耀消費往往打亂正常消費秩序,誤導消費方向。在某種意義上,炫耀性消費群體的消費行為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和財富的嚴重消耗,還助長了社會上的不良消費風氣和享樂主義思潮,其示範效應還加劇了社會上的兩極分化和窮人的失落感。反思消費文化,節約型社會拒絕炫耀消費,“奢侈文化”與建設節約性社會背道而馳。有關部門應盡快出台相關法律、政策來遏製炫耀性消費,杜絕攀比式消費,使消費回歸文明。
3無效消費
無效消費指的是以最大的奢侈願望去占有、消耗社會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產品,一切消費行為都以追求身體感官的刺激為目的。是一種反科學、反文明的消費,其本質是無限度、無節製的享樂主義。無效消費不僅消耗社會資源,使個人的財富流失,而且消費者本人的身心也會受到損害。
從使用價值上說,消費行為可分為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而無效消費是介於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之間的一種不正確消費,它消耗了物質卻又不完全享用物質(如請客吃飯過量點菜),做足了麵子卻不能安慰精神(浪費畢竟心疼)。這種消費主要源於長期短缺經濟留下的巨大陰影加上當今社會的物欲酵母。
4盲目消費
盲目消費指的是消費主體不是根據自己的主觀需要和承受能力來決定自己的消費行為,而是盲目地趕時髦、講攀比。消費早已改變了滿足人們需要的原始意義,而變成了人們顯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據統計,在家庭消費支出中未成年消費者的消費量幾乎占家庭收入的二分之一,“物質建設”占絕對優勢,“精神建設”少得可憐,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盲目消費。如此盲目的消費行為,既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也極大地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
5早熟消費與滯後消費
早熟消費也稱超前消費,是指消費者或為了提前享受,或為了追趕潮流,或為了某種虛榮,往往超出自己經濟承受能力的限度,超標準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檔次和購物水平。諸如購物中追逐新鮮的、奇特的、名牌的商品;在婚喪嫁娶時大操大辦;房子不但要新的,而且要大的,甚至還要豪華的;家具要高檔的,進口的,等等。
滯後消費指的是消極保守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仍然存在,甚至大有市場。如負債消費對於相當多的中國人來說還存在著心理障礙,覺得借來的錢花得不踏實。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在京、津、滬等大城市所作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對個人消費信貸感興趣、有機會嚐試的隻占297%,可以進行考慮的占133%,其餘是不關心或持觀望態度的。中小城鎮和廣大農村情況就更可想而知了。
在一部分人過度消費時,有些人卻消費不起,甚至生活困危。專家指出,基於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國情,麵對嚴峻的資源挑戰,我們必須遏製過度消費,提倡適度消費,講求消費效益。而且,過分地、習慣性地超前消費,一味追求物質享受,長此以往,這種“拜物教”式的消費方式也會帶來不良的影響。西方國家出現過的那種“物質豐裕,精神痛苦”的現象應引以為戒。
6“白色消費”
白色消費指的是消費缺乏可持續性、缺乏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的意識。人類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但也麵臨著由於環境汙染和資源耗竭所造成的生存危機。對環境不負責任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大根源,我們應該選擇對健康有益、與環境友好的綠色消費方式。
在西方發達國家,綠色消費運動早已興起。英國1988年出版的一本暢銷書,名為《綠色消費者指南》(TheGreenConsumerGuide)向消費者提議,購買商品時要選擇那些重視環境保護的廠家的產品。這一提議受到公眾的普遍關注,對英國的流通業和零售業的企業產生了很大的衝擊。日本的消費合作組織——生活協同組合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起了自發性的綠色消費運動。他們從廢紙、罐頭盒、飲料罐、牛奶容器等包裝容器的回收開始,逐步發展到提倡購買和消費有利於環保的商品,對不利於環保的商品進行抵製。
我國綠色消費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但仍然沒有平民化。生產綠色產品的企業大多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與大中城市,而且以高收入消費者為購買對象。大量不可降解餐具仍在生產和使用,中國消費者協會2001年調查,97%以上的市民願意將垃圾分類投放、節約用水、一水多用,974%以上的人願意選擇綠色家居和環保裝修、支持發展公共交通,拒絕野生動物製品,但現實生活中自覺做到的卻不多。
7畸形消費
畸形消費是指社會上出現的奢靡消費,它不顧社會生態和資源的限製,不利於消費和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影響社會和諧,其實質是一種非科學、非合理的不良消費。畸形消費一般指盲目地追求高檔商品和服務的消費行為,表現為消費理念、消費需求上的炫耀性、浪費性和盲動性,其實質是破壞環境資源和社會風氣。畸形消費者以崇尚物質追求與享受為目的,享樂主義至上,並不看重消費對象的使用價值和實際效用,而是將商品當作社會身份、等級和地位的象征,當作炫耀自身價值的符號。他們以自我享受為目的,毫不考慮消費對於外界環境與條件的相互依賴,不顧忌自然界和資源耗費的限度,不考慮人類消費活動的可持續發展。病態消費不同於高消費,它是一種非理智的反常消費,也是一種畸形消費。病態消費往往集中在極少數暴富而又素質低下的人群身上。
8惡俗消費
惡俗消費是指完全背離人性本質與科學消費價值觀的與社會道德評價標準“真善美”相對立的消費。在國外是作為叛逆文化和審美失落的表征出現的。惡俗消費向消費習慣和審美心理提出了挑戰。
如國內某大型商場為了促銷,在氣溫隻有4攝氏度左右的條件下,一群身上隻穿一層貼身內衣的“模特”穿行於商場中,這些“模特”都是臨時客串的消費者,僅僅因為商家許諾:凡敢身著內衣從一樓至五樓當眾步行展示的女士,均可免費獲得所穿內衣。這種“準色情”的商場秀,不僅侮辱婦女的人格尊嚴,有悖於社會的道德風尚和良好風氣,而且也反映了廠商營銷手段的落後與低俗,是典型的惡俗消費。在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中,好的菜名能給人以美感,引起人們的食欲,藝術性的菜名更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然而一些餐館起的菜名,千奇百怪隻為招徠顧客,甚至惡俗,如家常的西紅柿炒雞蛋冠名曰“金屋藏嬌”;一雌一雄兩隻河蟹冠名曰“男歡女愛”;一隻燒雞冠名曰“一絲不掛”;黃豆芽炒綠豆芽冠名曰“勾勾搭搭”;去了皮的黃瓜冠名曰“玉女寬衣”。把普普通通的菜冠以惡俗之名,不僅是蒙騙消費者,也是對食客的一種侮辱。惡俗菜名讓飲食文化走了樣,更與現代社會文明精神背道而馳。
另外,惡俗消費在很多情況下是做給別人看的,是“風俗的壓力”使然,但“風俗的壓力”又會內化成個人的消費價值觀,讓被動浪費變成心甘情願的主動浪費,於是,浪費成了正常,節儉反倒不正常了。對一個已經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而言,宣泄壓力是體驗惡俗消費的原因,但是應該看到,部分惡俗消費的消費群卻是青少年。青少年本身具有追求刺激的欲望和強烈的好奇心,而惡俗消費環境的本身又造就了他們的心靈饑渴,使他們追求刺激消費、陷入惡俗怪圈,加上他們自身對是非缺乏足夠的分辨能力,自然成為惡俗消費的受害者。
三、班主任的消費教育策略
現代社會消費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學生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社會風氣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但對學生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學校教育,無疑也是極其重要的因素。對學生進行消費教育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麵對當前社會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新趨向,青少年不正當的消費現狀及消費教育的誤區,針對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消費教育有以下策略。
(一)消費教育觀念的轉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教育方針一直定位於培養全麵發展的生產者、勞動者、建設者,而對培養健康合格的消費者、享用者則很少提及,學校忽視消費教育。學校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視學生日常生活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消費能力盡管在學科教學中也涉及有關生產、消費、價值規律等知識,但多抽象理論,少現實生活;多概念原理,少實際操作,對學生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影響不大。有調查顯示:40%的學生認為學校開設的政治課及形勢教育課、社會調查活動對提高他們的商品活動能力沒有幫助,28%的學生認為稍有幫助,而23%的學生認為上述活動根本就沒有這方麵的內容。
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班主任要倡導科學的消費觀念。如“適度消費”,指消費要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收入水平、資源環境等相協調,強調的是消費與社會的一種相互關係。“綠色消費”就是符合生態要求的消費,它包含著健康、節約資源、綠色選購、再生利用、分類回收、保護自然等諸多豐富內涵。每個消費者應從自身做起,自覺增強全球意識、環保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科學的消費習慣,抵製和避免盲目消費、過度消費、有害消費等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消費行為。消費者要以綠色消費為己任,用正確的需求取向,通過市場機製的傳導和調節,對生產和經營者產生良性的利益導向,激勵他們主動利用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改進產品的環境性能,從而有效地促進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麵對“資源有限”同“消費欲望無窮”的矛盾,我們亟須對高消費、高汙染的“奢侈型”過度消費模式進行反思,倡導適合國情的消費文化,建立起符合民族長遠利益的消費模式。“健康消費”崇尚以儉養德、艱苦奮鬥的民族美德,在全社會倡導節約、勤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走出比闊氣、講排場的消費誤區,形成以節約為榮的價值觀。
(二)有效消費應該成為消費教育的核心價值觀
以往的教育在消費教育核心價值觀的認知上有誤區,把消費教育等同於節約教育或花錢教育。有些學校嚐試進行了消費教育,但多停留在節約教育階段。勤儉持家的日子我們過了若幹年,而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國力的迅速增強,這種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使得窮慣了、窮怕了的中國人仿佛一夜之間突然富了起來。一時間,到處呈現不適應的狀況,社會、校園浪費現象就是一種。如果現在還一味沿襲過去的方法,教育孩子為了生存等如何過苦日子、如何節儉,顯然不合時宜,自然也不會有什麼效果。我國目前的消費教育大都要求學生不花錢或少花錢,這不僅是不全麵的,而且也不利於國家建設,在勞動強度日益減弱的現代,按部就班的傳統道德觀、節儉觀的教育方式,在新的形勢下,必須進行革新和創新。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勤儉節約當然應該弘揚,但消費教育不應著眼於讓學生少花錢,而應著眼於讓學生會花錢,該花的花,不該花的不花。同時消費教育還包括消費生活常識,消費技能,商品知識,保護消費者權益等方麵的內容。消費教育也不僅僅是花錢教育,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應屬於人的思想品德的一部分,而花錢教育隻是消費教育的一部分,要知道在金錢的獲得、使用和創造過程中人與金錢的正確關係,真正做金錢的主人,防止拜金主義和人的異化。要切忌就事論事,這樣做很難產生持續的效果,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因為錢是自己的,怎麼花最終還是學生本人說了算。要通過消費教育使學生樹立科學健康的世界觀,成為懂消費、會消費、具有消費道德的利國利民的消費者。
班主任在進行消費教育過程中,應該以有效消費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有效消費是指所進行的消費活動、所采取的消費行為對消費者的身心有益,對其他社會成員無害,對社會環境無損的消費。具體包括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有益;不超越個人所擁有的消費條件;不過度消費自然資源;沒有妨礙他人生存空間,即沒有造成他人不愉悅的消費;有利於科技生產的發展;有利於維護生態自然環境;促進社會和諧,有利於良好社會風氣的養成。
(三)消費教育內容的更新
2007年初,由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45個省份和地級市的消費者協會共同進行的“全國城鎮消費維權狀況”調查報告出爐,調查結果表明,多數消費者認為將消費教育的內容納入中小學教育課程“非常必要”。調查結果顯示,688%的消費者認為將消費教育的內容納入中小學教育課程“非常必要”;238%的消費者認為“一般”;隻有74%的消費者認為“不必要”。這表明對於將消費教育的內容納入中小學教育課程的問題,大多數消費者持支持態度。“全國城鎮消費維權狀況”調查報告在點評時認為,教育對提高人的素質至關重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對此予以重視,認真研究將消費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課程的可能性、可行性。加強中小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保護中小學生合法權益不僅要著力於改善學校消費教育環境,同時也須加強對中小學生進行消費教育,提高中小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開展對中小學生的消費教育,在教育內容方麵既要注意消費教育的一般內容,又要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使中小學消費教育能收到實效,真正符合中小學生的消費要求。一是商品知識教育。通過教育,使中小學生對一些與自己生活、學習關係密切的商品知識有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二是法律法規知識教育。開展中小學消費教育的法律法規知識很多,要突出重點。三是科學消費、健康消費等方麵的基本知識。和諧消費是物質消費、精神消費、文化消費同步發展,個人消費水平與社會公共消費水平共同提高的一種消費。四是消費道德知識的教育。我國已有地區在著手研究涵蓋消費維權基礎知識、消費安全基本常識、消費維權案例評析和法律附件在內的中小學消費教育課程及教材。
把消費教育列入學校德育體係之中。消費作為人類社會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本身具有極其豐富的理論內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學校必須要把學生培養成既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素質優良的建設者,又具有較強的商品意識和商品活動能力的各類專門人才,才能滿足社會需求。學校消費教育要用科學的、切合實際的消費理論來引導學生,不能用模糊的、短期的經濟觀點給學生以片麵的認識,更不能向學生灌輸金錢萬能、唯利是圖的思想。同時,消費教育的內容要通俗易懂,防止用抽象的、生僻的、概念化的理論向學生灌輸,要盡可能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實,深入淺出地進行教育。結合學生在校學習的特點,注意以小處著眼,以小事做起,啟發學生科學的消費意識,培養學生健康的消費習慣。
(四)消費教育形式和手段的變革
引導學生參與消費活動,提高消費能力在理論授受的同時,要充分利用學校周圍的環境條件,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參與消費活動,在消費實踐中培養消費技巧。如利用節假日去商場展銷會了解交易情況,鼓勵學生在親友的幫助下購買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家庭物品等。通過實際鍛煉,可使學生逐步了解和掌握有關商品的質地、款式、價格等知識、技能,從而增加學生的生活能力。班主任應該讓學生參與實踐,學會消費。
1抓住消費時機進行消費指導
買學習用品是孩子們最多的消費機會,利用這個機會,進行購物指導,無須刻意做什麼準備,隨意性強,實際效果好。當孩子的學習用品不缺,但因為羨慕別人的橡皮形狀好,別人的直尺顏色美,或者別人的文具盒高級時(這是孩子中常常發生的購物情形),班主任可抓住機會,與他談心,適時引導。如果這種現象在孩子中間比較普遍,班主任可以利用專門的晨會、班會時間,做充分的準備,用較為生動的形式,對他們進行消費教育。當班級裏開展集體活動時(如過集體生日、春遊等),孩子們都會饒有興趣地購買東西。班主任可在活動準備時,和小朋友一起商量買些什麼東西,甚至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采購。總之,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當孩子需要購買東西時,班主任可根據學生實際,抓住時機,進行必要的消費指導。
2讓學生收集消費信息進行消費指導
麵對鋪天蓋地的廣告和星羅棋布的購物中心的誘惑,學生迫切需要正麵的科學的指導和幫助,需要學會比較與選擇。校門口的商店,附近的超市,電視的廣告,所呈現的商品有質優價廉的,也有以次充好的。引導學生購買商品應該關注性價比,應該如何識別商品的優劣,如何比較、判斷。讓孩子們自己或幫助他們收集一些信息,價格有高低,質量有優劣,零售價和批發價不一樣,還可以打時間差。讓他們自己對比、評價,孩子們一定能睜大眼睛,明白購物需“多長一個心眼”。
3在消費計劃的各個環節進行消費指導
班主任要指導學生學會製定合理、節儉的最優化的購物消費計劃,並且在消費計劃的製定、實施、檢查、總結的各個環節進行全程指導。
在消費活動之前,指導學生作個購物計劃,對他們來說,計劃能幫助他們克服消費的隨心所欲,知道金錢的價值和財富的寶貴。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動腦筋少花錢,多辦事;或者為了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積攢零花錢,控製一時一事的欲望和衝動,耐心等待,不亂花錢,既培養自製力,又學會把錢用在刀刃上。在消費活動過程之中,應該給學生一些購物的自主權,讓他們接觸錢、了解錢,參與實踐,從而更加珍惜金錢,學會消費。使學生了解消費的一般常識,掌握管理錢物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節儉的消費作風,克服盲目攀比心理。在消費活動之後,班主任要有檢查和總結,看看當初的消費計劃進行得如何,消費的目的有沒有達成,還存在哪些問題,在以後的消費過程中有哪些還要注意改進。
4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消費教育
班主任要對學生的消費狀況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消費思想、消費心理,有針對性地進行班級消費教育。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有關消費方麵的主題班會活動,鼓勵全體學生參與討論,形成接受消費教育的良好氛圍。與學生交流談心,特別是對家庭貧困學生要更多地給予關注。整個社會物質財富極大地豐富,對貧困學生心理的影響越來越大,如何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引導他們堅定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實際困難,給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是消費教育中必須麵對的問題。對物質條件富有家庭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精神層麵的關心,讓他們理解金錢的價值和意義,具有駕馭金錢、使之為自己的發展服務的能力,從而將來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不至於在金錢麵前迷失自我。班主任還應該在班級管理活動中滲透消費教育的科學思想,如讓學生自主管理班費、班級活動經費、學生零花錢的集中管理等等,在消費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消費意識和能力。
(五)班主任要協調好消費教育中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合力
以人為本的教育要讓學生學會生存,就要學會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生存。基礎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學生的消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要積極取得家長的配合。因為消費在很大程度上屬於家庭行為,家庭的經濟狀況及家庭消費方式對學生的消費行為起著極大的作用。學校要通過各種渠道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如:要求家長有計劃地給孩子零花錢,少領孩子去高檔消費場所,鼓勵孩子把錢用到有意義的地方等。消費教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學校提出的新課題、新任務。學校必須迅速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內容,要在全麵提高學生素質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提高他們適應市場經濟的生存、競爭和發展能力。
班主任應使家長對消費教育有科學的認識,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消費教育與人的全麵發展統一起來。在市場經濟中,中小學生作為一個消費群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為他們沒有直接參加社會生產,財物來自監護人,所以錢財的價值觀不強,但是要完成社會化,真正融入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必須獲得消費方麵的知識和能力,全麵發展包括對金錢管理的能力和消費素質的發展。家、校、社會一體,對學生進行正確消費觀念的教育,消費科學、合理化,使金錢物有所值發揮最大功效。特別是對學生進行零花錢的教育。家長以月為單位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使學生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用固定、有限的資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對零花錢的控製定期、定量,盡可能與同伴大體持平,零花錢的使用家長不直接參與,但是家長要有指導和檢查,引導孩子用零花錢的一部分做有價值的消費,一部分做準備性的積儲,一部分還有可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或事。養成記賬、定期總結、調整分類等好習慣。使孩子成為覺醒的、自立的、自覺的理財者。
總之,金錢是個人參與社會生活的必要手段。班主任應該正視現實,以積極主動的姿態確認消費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從小懂得金錢的價值及使用技巧,學會正當投資,養成節儉的消費習慣。掌握金錢正確的積累方式,處理好金錢與人格的關係等,樹立健全的經濟意識,成為有著精明的經濟頭腦和管理能力的人。
第四節班主任工作與安全教育
中小學階段是人生中最充滿瑰麗色彩的時期,未來的一切令人無限遐想,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人類的希望。但是,現實中總是出現不和諧之音,常常有突發的非常事故,摧殘花朵,夭折生命。怎樣才能為中小學生營造健康成長的環境,怎樣才能使孩子化險為夷、具有他救和自救的能力,對中小學安全教育的研究勢在必行。
一、當前研究班主任與安全教育關係的意義
中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的棟梁,家庭、學校和社會都熱切地希望他們能健康、活潑、快樂地成長,並努力為之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特別是在中小學生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學校教育,是按照社會對其合格成員的要求與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要求,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對中小學生在品德、知識、身心等各個方麵起到積極影響作用的專門機構。但是,這種美好的願望在現代社會常常被不和諧之音打破,人們在擔憂: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突發的非常事故會危及他們的生命。據國家教育部門統計,全國每年至少有50萬名中小學生發生意外事故;全國每100名死亡兒童中,有26人死於意外傷害,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長;每年中國兒童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歐洲的25倍,美國的26倍。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國性大型調查發現,安全事故已經成為14歲以下少年兒童死亡的第一原因。怎樣讓孩子遠離危險、麵對危險有充分的準備並且能化險為夷,這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
進入信息時代,全球範圍內對教育所培養的人的素質給予了高度關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把人的智力詮釋為適應能力,認為人的生存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1979年羅馬俱樂部在一份名為《學無止境》的趨勢分析報告中提出“人的差距”是社會發展的最根本差距,消除這一差距需要注重首創性學習。首創性學習以應付新情境、處理新問題為主要特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要重視人類本身生存、充分開發才能、有尊嚴地生活和勞動的需要。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強調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類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命運與發展,要為每個人提供“四個學會”的“生活通行證”,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從而參與集體事業和社會生活。培養具有包括安全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的人是知識型經濟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在基礎教育階段,進行有計劃、有組織、有係統的安全教育必不可少。而當今中小學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承擔的。對學生加強安全教育,使之具有安全意識、掌握安全知識、技能、培養其安全能力,是新時期對班主任的重要要求。
二、當前中小學安全教育現狀
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校園安全方麵立了相關法規,除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和《預防未成年犯罪法》以外,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意見》,《中小學校園環境管理的暫行規定》,《教育部關於堅決遏製中小學校樓梯間擁擠傷亡事故的緊急通知》,《學校重大食物中毒行政責任追究辦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學校食堂與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等等,全麵性、廣泛性可見一斑。
從1996年起,我國建立了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製度,將每年三月份最後一周的星期一定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2001年,我國還發行了電視教育片《與安全同行》,分為《幼兒篇》、《小學篇》和《中學篇》,分別從幼兒、小學生、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出發,采取相應的表現形式,對中小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而僅僅靠課餘時間的安全教育遠遠不夠。隨著近年來社會對中小學生安全的重視,有的學校甚至還規定了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月,說明了我國對中小學校安全的重視。
三、當前中小學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安全教育觀念方麵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學校管理者報喜不報憂的想法,從本質上講是無視或忽視人的尊嚴和價值。社會生活中,單位、部門的領導都把獎勵立功、榮譽稱號等好事詳加記載,以資樹碑立傳、弘揚正氣,激勵大家勵精圖治、發憤進取。然而麵對非正常死亡事故,自認為晦氣倒黴,能避則避,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種心理使某些領導不願如實彙報傷亡實況,因而非正常死亡的曆史檔案殘缺不全。班主任受命於領導,也不能正視這些,對安全教育在觀念上沒有科學的認識。絕大多數學校未開設安全教育課。我國長期以來把安全教育放在課餘時間或隻局限於紀念日舉行的一兩次活動。
(二)安全教育目標方麵存在的問題
我國當前學校教育通過實施素質教育旨在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四有”新人的教育目的,既是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又是基礎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的身心素質和社會價值的具體規範,作為學校教育實施者、組織者和管理者的班主任,其素質是完成學校教育任務的關鍵。班主任有沒有把學校的安全教育看成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實在具體的工作中,直接影響到班主任的安全教育工作。相當一部分的班主任僅僅,或者更多的是把安全教育看作是需要學生去認知、去死記硬背的知識,注重安全規則是什麼的授受,對安全規則為什麼、怎麼樣等問題很少涉獵,更談不上培養學生對規則的態度、情感、意誌以及自主選擇和決策的能力,使學生成為規則的“美德袋”。
(三)安全教育管理方麵存在的問題
在學校安全教育管理方麵存在著重管輕教的問題。每學期開學和期末,教育主管部門都會組織安全工作檢查,發生事故後的總結中多是教師管理學生的責任、規章製度等管理方麵的剖析,而對事故發生背後的真正隱患——安全教育的缺失卻絲毫未曾觸及。國內關於中小學安全教育問題的研究大多局限於教育法律法規、教育行政管理、學校管理方麵的理論探索,而缺乏從中小學校如何協調、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的理念、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方麵進行教育學視角的探索。
(四)安全教育內容方麵存在的問題
在今天大多數中小學校課堂上,校內安全、校外活動安全、衛生防病飲食安全、交通安全、防止自然災害等教育至今仍是空白。有的雖然也有安全教育活動,但並未做到定期或長期教育。北京師範大學長期關注國外基礎教育的賈新光教授認為,我國中小學已經進入高事故時期,應該將消防、自衛等安全教育納入課程序列。南京中小學衛生保健所所長徐萍也認為,學生無論是上學、放學、課內、課外、校內、校外,隨時隨地都存在安全問題,而目前中小學生的安全教育卻隻限局於紀念日,局限於一兩次活動日。在安全教育的內容上也非常單調,往往是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聽了就忘。課餘時間的安全教育內容也是乏善可陳。
安全教育內容褊狹、研究僅局限於表麵,對妨害安全的深層次原因的挖掘不夠,而危害安全的原因學生不明晰,學生就不可能有可以踐行的安全道德。諸如下列問題的整體或專項研究就非常欠缺:溺水引發的安全問題、交通引發的安全問題、跌落引發的安全問題、打鬥引發的安全問題、自殺引發的安全問題、危房引發的安全問題、觸電引發的安全問題、蛇咬或寵物咬引發的安全問題、食物中毒引發的安全問題、火災引發的安全問題、突發事件引發的安全問題、自然災害引發的安全問題、訓練引發的安全問題,等等。
(五)安全教育方式方法方麵存在的問題
學校顯性的安全教育內容不係統、不規範而少得可憐,僅有的安全教育沒有與學科教學和活動結合起來,班主任和其他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挖掘隱性的安全教育內容不夠;安全教育的形式單一而枯燥。安全教育內容,沒有更好地利用地方課程的時間,而是采用固定的形式,如開班會、出牆報、看圖展這些當前安全教育的“老三樣”,大多數學生都不喜歡,這些手段帶有一定的強迫性,不是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收效也可想而知了。學校在營造符合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方麵不夠重視,在與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衛生、地震等部門建立密切聯係方麵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安全教育方式方法總體存在著重知識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重躲避輕參與、重經驗輕規則等問題。
(六)安全教育評價方麵存在的問題
安全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往往強調其工具價值而忽略教育主體的發展價值。這種評價是功利主義的,強調鑒定、區分功能,忽視改進、激勵功能,注重外部目標的實現,忽視評價對象的內部需要。在這一價值取向之下,安全教育評價標準單一、評價主體單一、評價內容單一、評價模式單一、評價形式單一。另外,對安全教育進行評價是專業性較強的複雜工作,參與評價者不僅要具有教育評價學的專業知識,還要教育教育學、心理學以及評價學等方麵的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四、中小學安全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從學校方麵分析
從學校的角度看,部分學校對校園安全工作不夠重視,隻是應付上級檢查,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應試教育上。有些學校沒有進行全麵、規範、係統的安全管理。僅僅是應付上級教育部門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項整治而不是從根本上預防校園安全事故,缺乏對事故發生的基本規律性的研究和認識,不能從根本上預防事故。雖然有些學校已經對校園安全比較重視,但沒有一套適合有效的事故預防管理方法,如何管理又成為他們的最大困難。現在學校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大多是停留在技術層麵上。我國從小學到大學,至今還沒有專門的校園安全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分析校園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學校管理工作的薄弱。
(二)從學生方麵分析
從學生方麵分析,中小學生是中小學安全工作的主體,導致悲劇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青少年欠缺安全防衛知識、安全意識和安全習慣,自我保護能力差。因此,對少年兒童進行安全教育、建設校園安全文化的任務相當緊迫和重要。
(三)從班主任方麵分析
班級是中小學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學校的安全教育是以班級為單位來實施的,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是要通過班主任來整合的。產生安全問題,班主任可以從自身查找的原因有:
1對生命的科學認知、技能與態度的缺失
隨著時代的前進,教育也逐步邁向現代化,安全教育也麵臨現代化的問題。但是,班主任滯後的安全教育思想,影響其對安全教育工作的價值取向。學校安全思想仍然是單純的防避,安全教育內容仍然大多是“不準這、不準那”的限製;安全教育形式仍然是關閉校門,在溫室裏培育花朵,在真空中培養學生。究其根源,是班主任“以人本位”人文思想的缺失,對學生人性的關愛、人格的尊重讓位於標準化測試的分數,對生命的尊重流於形式化。
2對安全法規教育的不重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頒布了眾多的與中小學生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條令,特別是有關校園安全的法律製度正在逐漸完善,但是,相比較很多國家中小學安全教育已經法製化和係統化,學校安全教育的目標明確而具體、內容豐富而實用、形式多樣而靈活,我國的安全教育法是很不完善的。雖然有地方性法規來規範校園安全問題,但由於校園安全是一特殊環境中的特殊問題,大多數教育行政機關沒有校園安全管理的專門機構和人員,安全工作職、責、權都不明確,班主任對安全法規教育仍然不夠重視。安全教育法規在學校、班級生活中的具體化和細化做得很不夠。班主任應該建立學生上學、學習、活動、進食、午休、春(秋)遊、遊泳、使用交通工具、走路、趟水過河、放學、生產勞動等規章製度,充實安全教育設施,加強保健室、醫務室建設,本著有備無患、以防萬一的要求,添購急救藥品與急救藥具。
3缺乏安全、救護知識
班主任本身對安全教育的知識、技能了解和掌握得不夠。不少班主任不懂得交通安全常識,安全意識淡漠。有的帶著學生外出,隻讓學生上車、上船,不查詢交通工具的載重,也不考量駕駛者是否有駕駛資格。有的班主任忽視在生活中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因為他可能沒有時時處處都有安全隱患的概念。班主任還缺乏基本的救護能力,一旦發生意外,驚慌失措,耽誤了寶貴的搶救時間,如不會做人工呼吸,不能準確通報失事地點,不能妥善、及時地初步處理食物中毒、蛇咬、觸電、火災、溺水、雷擊等事故。控製非正常事故發生,事故出現後減少或避免損失,班主任是否掌握安全知識和救護技能是至關重要的。
4職業道德缺失
個別班主任缺乏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對學生缺乏理性的愛的意識和能力。在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中有的班主任沒有處理好一些關係,如班主任與學生的關係、班主任個體與其他教育者個體或教育者群體的關係、班主任與家長的關係、班主任與社會的關係,引發了安全問題。班主任必須在各種利益之間作出取舍,不斷地對諸多種關係進行調整,才能順利地開展工作。這就需要班主任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分析、選擇、推理、判斷和決策的能力。從班主任的職業角度看,職業道德非常重要。班主任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影響其工作態度、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學校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與班主任職業道德水平低下、責任感和工作熱情缺乏、工作懶散不無關係。
5對社會救援力量整合得不到位
中小學安全教育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學校的安全教育與管理,需要全社會的支持與關心。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一定要協調好與家庭、與社會的安全教育合力。班主任是學校這方麵工作的具體實施者。有些班主任在組織活動時僅僅考慮“我應該怎麼做”、“學校應該如何”,而沒有把學校的安全教育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中統籌安排,缺乏與家庭、社區、社會各種力量的協調和溝通,在活動前沒有周密安排和部署,活動中隨心所欲,任意更改計劃,事故發生後,束手無策,這些都是學校產生安全問題的隱患。
四、中小學安全教育對策
中小學生處於身心發展劇變時期,較之成人,其知識儲備有限、能力不足、生活閱曆淺薄,屬社會弱勢群體,需要來自於家庭、學校、社會方麵的安全教育。隻有通過學校的班主任工作將安全教育係統化並把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安全教育一體化,才能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主體意識,為學生提供和諧、文明、向上的學習、生活環境,使全體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安全教育活動中來,促進學生成才,使社會滿意、家長放心、學生安心。家長應關心孩子的情緒和行為,關心孩子各個方麵的發展,引導其積極、勇敢地麵對一切困難,幫助其用正確的方式解決。社會有關單位、公安、交通、司法、醫院等部門應積極配合支持,通過各種形式開展軍民共建,可以聘請部隊或公安係統的領導擔任學校的法製輔導員。要以學校為主導,共同打造一個由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構建的三位一體的安全網絡,為中小學生提供和諧、寧靜的生活環境。
(一)中小學安全教育理念的變革
中小學安全教育思想要從封閉轉向開放;安全教育目標要注重安全知識、技能及現實能力的培養;安全教育內容要讓中小學生知道“應該怎麼樣”、“為什麼要這樣”及“怎麼樣”;安全教育方法要從理論轉向實踐操作;安全教育評價要從經驗轉向科學。現在的中小學生是未來的社會建設的主要力量,對他們進行科學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
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在地方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把中小學安全工作納入綜合監管的重要內容,密切配合有關部門,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切實抓好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當地實際,加強對學校安全工作的檢查指導,督促學校建立健全並落實安全管理製度,建立安全工作責任製和事故責任追究製,及時發現和消除安全隱患,完善突發事故處置工作預案,促進中小學安全管理工作長效機製的建立和完善。
要加強學校內部管理,落實學校各項安全防範措施,及時發現學校內的安全隱患,積極開展心理幹預和心理疏導,注意化解個別師生間和學生間矛盾,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引發傷害事故。
(二)中小學安全教育製度的確立
要深入貫徹《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依法治校。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小學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落實公安部八條措施和教育部六條措施,學校、班主任應該加強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長效機製,切實提高依法做好學校安全工作的水平。
當前安全教育存在文件、郵件發得多,各種會議強調得多,事故後接訪群眾,談判賠錢的事情多,而研究根治事故的辦法少,加強安全管理研究少,製定、健全製度少。至今不少學校安全教育章程不全,職責不清,賞罰不明。要建立全省、市(地)、縣(市)安全教育管理網絡,建立、健全逐級彙報製度。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氣候、季節、交通、市場等變化及往年經驗,提出階段性的安全教育要點,供所屬學校參照執行。學校應該按時向縣(市)教育局(委)彙報安全教育管理情況,建立學校具體的安全教育管理製度,製定安全教育內容,建立傷亡事故和流行性疾病統計處理和報告製度,通報安全教育管理情況。
另外,還要建立安全教育的校內全員培訓製度,加強對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班主任的安全培訓工作。培訓對象的選擇,要重點麵向基層、麵向農村、麵向事故多發地區和學校管理薄弱地區;培訓要注重運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抓住一些關鍵環節,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直接告訴校長和教師、班主任該做什麼、怎麼做,努力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中小學安全教育內容的選擇和方法的運用
貌似平靜、安全的現代生活中,孩子所麵臨的卻是危機四伏。成人過度的外在保護,實則是對安全教育目標的迷失。我國關於兒童自我防衛教育的開展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大多數家長在照料孩子吃穿用住上不遺餘力,而在幫助孩子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方麵,卻常常一片空白。中小學生沒有自我保護意識、更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專家指出,大多數意外傷害事件是由於麻痹大意引起的,通過安全教育,提高兒童的自我保護能力,80%的意外傷害是可以通過預防措施和應激處理避免的。班主任應該確立科學的安全教育目標,讓學生麵對緊急狀態能夠應付裕如,具備生存技巧和能力。
應該將安全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在課程計劃的製定、課程標準的確立、教材的編製上進行科學研究和實施,將學生上學、放學、課內、課外、校內、校外隨時遇到的安全問題一一涉獵。結合中小學教育特點,廣泛宣傳和普及交通、消防等安全基本常識。特別要努力做好學生上下學路上的安全保障工作。教育部門要與公安、交通等部門密切合作,加大對學生上下學接送車輛的排查整治工作,積極開展對各類車輛駕駛員的安全教育與宣傳工作,積極建立和完善校車管理製度。同時,還要與學生家長積極溝通,建立健全學生上下學接送和交接製度,確保不讓學生乘坐拚裝車、報廢車、拖拉機和非法營運客車等存在安全隱患的交通工具。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護技能,提高學生的自我防護能力。學生監護人應當與學校互相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被監護人的各項安全教育,確保學生在校園內外的人身安全。
加強農村地區中小學安全工作,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積極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尤其要加強農村地區中小學食堂、飲用水、宿舍和廁所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加強督導檢查力度,尤其要重點檢查學校(特別是寄宿製學校)校舍與設施的安全,學校周邊環境的治理,以及加強對師生的安全教育,建立安全管理責任製和應急機製的情況,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根據我國的特殊國情,還應該把人口安全納入安全教育的內容中去。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以後,國家人口計生委冷靜分析我國的人口形勢,提出了人口安全的概念。人口安全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區域、一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條件下,人口發展及其相關領域各種風險因素能得到相對控製,避免或化解可能出現危機的狀態。為什麼要提出人口安全的概念?因為我們現在麵臨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新階段。這個階段既要穩定低生育水平,減少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又要重視人口素質的問題,把人口壓力變成人力資源優勢,變成人力資本強勢。當前我國還麵臨人口結構問題,包括出生人口素質問題、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等。如果應對不好,會給我國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另外還有流動人口、遷移人口問題。現在我國流動人口群體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達15億人,跨省的流動人口為4000萬~5000萬。這麼龐大的人口在省際流動,如果處於無序狀態,帶來的問題會相當大、相當多。還有人口與資源、環境問題。這些都涉及人口安全問題,都要統籌考慮,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決。這是國家最基本的安全。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廣大中小學生中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安全教育活動,尤其是要重點加強對低年級學生的安全知識教育,切實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護能力,使他們盡早養成自覺遵守各種安全規範的良好行為習慣。利用班會、團會、校會、升旗儀式、專題講座、牆報、板報、參觀和演練等方式,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公共安全教育。
班主任要注意整合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所滲透的安全教育內容。挖掘隱性的安全教育內容,與顯性的安全教育內容一起,與班主任教育教學有機整合;對無法在其他學科中滲透的安全教育內容,可以利用地方課程的時間,采用多種形式,幫助學生係統掌握公共安全知識和技能。要充分利用班會、團會、校會、升旗儀式、專題講座、牆報、板報、參觀和演練等方式,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安全教育。
班主任在安全教育過程中,可以針對單一主題或多個主題來設計教學活動;通過遊戲、實際體驗、影片欣賞、角色扮演等活動,也可以運用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教育手段進行教學,探索寓教於樂、寓教於豐富多彩活動的教學組織形式,增強安全教育的效果。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學以遊戲和模擬為主;初中以活動和體驗為主;高中以體驗和辨析為主。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識,促進學生學習並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識和生存技能,認識、感悟安全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