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廣泛和深入,以及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作為學校特殊角色之一的班主任的培養和教育麵臨空前的挑戰,主要原因之一是班主任工作中必然麵臨許多新問題。
第一節班主任工作與生命教育
生命存在是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的前提條件,離開生命一切將無從談起。然而,社會急劇發展所產生的消極因素日益嚴重地損害著青少年的生命,尚缺乏成熟意誌力的青少年對自己的生命生出越來越多的困惑甚至做出輕生的行為。如何才能夠讓青少年善待生命,更好地生活和獲得身心的全麵發展?這是對當代教育的巨大挑戰。由於生命教育在我國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中尚屬薄弱領域,生命教育還未係統化、科學化,主要是在教學中滲透或以班級主題活動的形式呈現,所以,它與班主任工作的關係需要探討。
一、生命教育概述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
對生命教育的界定國際上有不同提法,大致分兩類:一類是廣義的界定,即一切能夠關注學生生命和生活的教育都稱之為生命教育。另一類是狹義的界定,即針對學生生命曆程中重要問題而開展的有針對性的生命教育。
我們一般的生命教育屬後一種。生命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有關生命的教育。學校生命教育,是指通過對中小學生進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發展知識的教授,讓他們對自己有一定的認識,對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態度,並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對社會及他人,尤其是殘疾人的愛心,使中小學生在人格上獲得全麵發展。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包括健康教育、死亡教育、合作教育、親情教育、磨難教育、感恩教育、消費教育、環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內容,不同的國家地區有不同的選擇重點。我國的生命教育內容包括:
1生命教育的目標是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生命教育就應落實在以健康為基礎,即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以情感為紐帶,即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以價值為導向,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感悟到生命的可貴,走好人生每一步,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和諧發展。
2生命教育的實質是處理好人、自然與社會的關係
生命教育是在學生生命曆程中進行的,而一個健全的生命是在社會、自然和內心自我中獲得成長和發展的。因此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學生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社會、生命與自然這三者的和諧關係。
(二)生命教育的意義
泰戈爾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生命教育的本質在於使人們尤其是青少年深刻地意識自我生命內涵的多麵性、豐富性,從而能夠正確體認生命的可貴,確立生活的正確態度與目的,去追求人生的更大價值與意義。真正做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承擔生命,讓絢爛如花的青春生命美麗綻放、健康成長。
1生命教育是整體提升國民素質的基本要求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青少年學生是一個國家的希望和未來。青少年學生的生命質量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我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需要培育具有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以及勞動技能素質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生命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提升國民素質的基本要求。
2生命教育是社會發展變化的迫切要求
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產和生活的各方麵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但隨之而來的消極因素也使社會中出現道德失範,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這些都影響到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導致部分學生道德觀念模糊與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因此,迫切需要培養青少年形成科學的生命觀,進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3生命教育是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呼籲教育向人本的複歸,是多少年來探求的教育的真諦,也是當代教育的根本。教育是為了人的發展,不僅要關注青少年學生智能的發展,還要關注他們的生命、生活,培養他們正確的科學的思想道德觀念。現代社會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社會環境的紛繁複雜,使青少年學生的生理成熟期明顯提前,極易產生生理、心理發展與道德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因此,需要積極引導學生科學理解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正確認識生命現象和生命的意義。另外,開展生命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職責,是現代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生命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整體規劃小學、初中和高中生命教育的內容序列,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實施體係。通過多種教育形式,對中小學生進行生命與健康、生命與安全、生命與成長、生命與價值和生命與關懷的教育,使學生學習並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認識、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培養學生尊重生命、愛惜生命的態度,學會欣賞和熱愛自己的生命,進而學會對他人生命的尊重、關懷和欣賞,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如在台灣地區,小學還未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有的學校在“道德與健康”課中講授,有的學校設置綜合課進行生命教育。不論何種形式,小學生命教育的內容包括兩方麵:一是生命的旋律;二是溫馨你我他。而台灣中學普遍開設正規的生命教育課,編製了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師手冊”。
上海市嚐試按學齡段規定了小學、初中、高中生命教育的內容,使“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教育內容在小學低年級、小學中高年級、初中和高中階段有機銜接、循序漸進、全麵係統。比如,小學低年級階段,以“認識生命”為重點教育內容,著重幫助和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和認識生命現象。小學中高年級,以“珍惜生命”為重點教育內容,培養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初中階段,以“尊重生命”為重點教育內容,著重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掌握自我保護、應對災難的基本技能;學會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悅納自我、接納他人;養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高中階段,以“熱愛生命”為重點教育內容,著重幫助和引導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觀念;學會用法律和合適的方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熱愛生命;學習如何應對精神創傷的危機幹預方法等;提高建設健康、豐富的精神生活的能力,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觀。
(四)生命教育的途徑
一般認為,中小學生命教育是一個係統的工程,包括生命教育目標的確定與細化;生命教育課程的開設與教材的編製;生命教育師資的培養等等。中小學生命教育的實施途徑主要包括學科課程、專題教育和隱性課程。
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是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要規定一定的課時,有專門的生命教育教師,有指定的生命教育教材。但由於生命教育與道德教育、人生觀教育、環境教育、美育的交叉關係,在內容上容易出現與其他學科課程的重疊。另外,也不利於發揮學校生命教育資源的合力,容易使非生命教育課教師忽略其推行生命教育的責任。綜合課的開設正好可以整合學校生命教育資料,形成合力。所謂綜合課,是在諸如生命科學、科學、思想品德、社會、體育與健身、曆史等學科課程或綜合課程中,將生命教育作為綜合課程裏的一個單元進行教授,一方麵可使學生獲得係統的生命知識教育,另一方麵又能與其他跨學科課題(如德育、環境教育等)聯係起來實施。
專題教育包括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禁毒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和法製教育。按專題、學齡段分別製訂具體的內容要求、操作提示和實施建議。
隱性課程主要通過教學、課外活動來滲透生命教育,將生命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和學校的其他活動中實施。生命教育內容廣泛,通過與生命教育有關的各科目如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講授生命教育知識,可調動學校教師參與和關注生命教育,充分利用學校的生命教育資源,增強生命教育效果。生命教育實踐性極強,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在實踐中掌握生命知識,從而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和生命意識。此外,對中小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更是社會的事情,社會各方麵必須密切配合,共同擔負起生命教育的責任。學校、家庭、課外活動中心、社會機構、政府機構等部門,應組成對中小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綜合體。
上述三種途徑各有利弊,進行中小學生命教育時,要善於將三者結合起來,通過學校的全部教育活動實施生命教育。這樣,既能保證學生獲得集中的生命教育知識,又能充分利用學校的生命教育資源,從而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中小學生命教育現狀
中小學普遍沒有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僅僅是在學科教學或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生命教育的目標隨意性強,內容零敲碎打,方法陳舊單一,評價放任自流。特別是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理想信念教育沒有實效
由於學校教育特別是德育對生命教育的忽視,教育的理想性與現實性的關係畸輕畸重,造成了學生的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念錯位,生命意識膚淺。
目前有相當一部分未成年人,對社會、對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和信念;愛國主義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漠;對民族英雄、模範人物缺乏尊重,更多地對藝術偶像盲目崇拜與追逐,價值觀念錯位,言行舉止失範。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處於過度嗬護和優待之下,極易養成懶惰、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別人的感受,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對生命的認識極端簡單與片麵,更多地接受來自電影、電視、小說、電腦遊戲等藝術作品中虛幻情節的影響,如498%的初中生和614%的高中生相信“人能夠死而複生”。問他們原因,竟然說電腦遊戲中、動畫片中經常這樣,某人被打死了,結果很快又活過來了,讓孩子誤以為,生命是不重要的,人死了還能複生。
(二)對生命的尊重沒有充分體現
學校教育中對生命的尊重沒有充分體現,造成學生對生命普遍缺乏敬畏。青少年對自己和他人、其他物種的生命任意處置,缺乏關愛之心。在社會生活中沒有基本的規則意識,生活中稍不如意,就采取各種極端行為進行抵製反抗,嚴重者離家出走,甚至采取犧牲自己生命的方式。目前,我國抑鬱症及自殺造成的損失,已排在各種疾病的首位。尤其令專家震驚和關注的是,近兩年青少年自殺呈明顯低齡化趨勢。我國一項對幾所大城市在校學生的調查表明,在青少年意外死亡中,自殺的比例上升,特別是自殺意念的比例大幅上升。2004年的調查中發現被調查的中小學生中有自殺意念發生率為2439%,自殺意念隨年級上升而升高。而1997年這一比例僅為019%。另外,有20%~30%的大中小學生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心理衛生問題。
學校教育在學生學會自我保護,具有健康心理素質方麵有很大的欠缺。中小學生感情脆弱,心態不穩定,本來就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心態和不健康心理,這就需要多方麵的指導和調節,特別是自我調節。中小學生在受到傷害、欺侮時,尤其是女生,往往會產生自卑、自暴自棄、沮喪、失望、絕望等心理,甚至會誘發抑鬱症、精神失常、自殺等現象的發生。因此,班主任工作一定要細心、周到,要重視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命保護能力。
(三)對生命的安全教育缺乏
當代學校麵臨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處於複雜的社會環境之中,發生或麵臨校園傷害的概率比以前大大增加。由於學校對學生所進行的安全教育不夠係統,造成學生缺乏有關生命的安全教育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一項對全國11個城市43萬餘名中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非致命安全事故的發生率為241%,其中造成身體損害的占164%,永久性傷殘的占101%。據國家教育部門統計,全國每年至少有50萬名中小學生發生意外事故,約有16萬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加強中小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加強校園環境的淨化和保護,正確對待和處理校園傷害,使學生掌握生命的安全防衛知識,提高自我生命保護能力。
(四)對中小學生反社會化的行為研究重視不夠
隨著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和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我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也日益突出,成為一個比較嚴峻的社會問題。根據公安部的統計數字,14-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發案率占總作案人數的10%左右。最高人民法院的統計:1991年~2000年間全國未成年人法庭判處的未成年人犯罪占總犯罪人數的比例保持在8%~9%左右。同時呈現低齡化、團夥化、暴力化的特點,缺乏法製觀念、沒有法律意識,加上鑒別能力的不足和心理偏差,動輒結團成夥、打架鬥毆,群毆群盜,甚至暴力相殘。一部分在校學生中抽煙、酗酒、結拜、厭學、逃學等不良現象有逐漸蔓延之勢,成為他們違法犯罪現象發生的前兆。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是一種典型的反社會行為,是社會化失敗或未能成功完成社會化曆程的表現。所謂社會化,就是指一個人獲得自己人格和學會參與社會或者群體的方法的社會互動過程。當前中小學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及中小學生反社會化行為的研究相當薄弱。
(五)中小學德育與生命教育嚴重脫節
中小學德育是包括生命教育在內的係統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教育,但是生命教育卻是少之又少,德育本身也麵臨嚴峻的挑戰。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原本的與計劃經濟時代相適應的價值體係和道德觀念發生了變化,新的價值體係和道德觀念尚未完全建立,這就使得原來就存在問題的學校德育一籌莫展。由於德育水平較低,加上社會生活的複雜,人心不古,盜竊、搶劫、貪汙舞弊存在,敗壞了社會道德風尚,致使學校教育陷入困境。性道德日下,嚴重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性觀念開放、性越軌行為增多。校園暴力、離家出走、網絡沉迷、厭學成風,吸毒賭博等事件頻頻發生。消費風盛行,追求體麵消費,鼓吹無節製的物質享樂和奢侈豪華作為生活的主要原則和人生的最大幸福,極大地阻礙學生健康發展,道德恐懼感和價值虛無使學校德育難以為繼。
(六)對生命的價值取向功利化、多元化
福建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調查顯示:現代中小學生道德的功利性日趨明顯,表現在對生命的價值取向趨向功利化、多元化。比如,4922%的中小學生認為“有錢是生命最大價值的體現”有“一定道理”,518%的人表示“完全同意”。1327%的學生認為“擁有金錢的多少是一個人成功的唯一標誌”。以腦力勞動為主、工作相對穩定、收入高的職業是學生認為生命最大價值體現的職業,而以體力勞動為主、收入較低的行業則不被學生所推崇。學生學習的目的也趨向實惠,隻有4216%的中小學生選擇“將來為祖國多作貢獻”,3205%的學生認為是為“未來有個好職業、高收入、過舒適生活”。說明中小學生對生命多元價值觀持兼容、功利的態度,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觀多元化在學生思想上的真實反映,同時,也表明中小學生思想上的不穩定性和可塑性。
三、班主任進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生命教育不是一門課程或一個主題活動,而是要充分發揮學科教學、專題教育、課外活動等載體的作用,並將它們融入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和學生成長的方方麵麵。
(一)班主任應該具有重視生命教育的理念
過去,死亡是個忌諱頗多的話題,談起來總覺得不吉利。隨著公眾意識開放程度的提高,大家逐漸能比較科學地對待這一問題了。死亡教育對中小學生來說,是一種特殊的精神食糧,能使他們感受到麵對死亡的平和心態。關注死亡,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班主任應該樹立科學的生死觀,重視生命教育的實施。
有學者認為,生死經驗是教育完善青少年人格修養的一劑良方,它有助於培養積極、樂觀的性格和人生態度,因此,在青少年教育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死亡教育課程。所謂“死亡教育”,實際上是通過一些有關生與死的哲理分析和實例,引導青少年結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他人的經曆,體會生的可貴,培養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有關對青少年的調查發現,凡是有過親人或朋友死亡的痛苦經驗或個人曾親臨死亡邊緣的青少年,對生活的態度更樂觀,更懂得如何去善待別人,珍惜身邊的人、事、物,注重情感的交流和體驗親情友情的溫暖,尊重他人的存在,甚至愛屋及烏地普及到其他動物的生命。因此,在學校教育中,班主任可以適當增加“死亡教育”,引導學生感悟思考,對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有所認知。20世紀末,台灣在學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並把2001年定為台灣的“生命教育年”。台灣中小學在開展生命教育過程中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二)班主任應該強調實踐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生命教育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其在現實生活中主要不是通過語言或理論,而大都是通過行為舉動表現出來,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響人的成長和發展。因而,生命教育是一種身教重於言教的教育,以具體的行為或舉動教育人,才能真正影響人、感化人。所以,在生命教育中,班主任應該強調實踐的作用,強調通過課外活動進行生命教育。學校要充分利用各級各類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設施開展生命教育活動,拓展學生的生活技能訓練和體驗。在動物園、植物園、自然博物館、綠地和農村勞動中,讓學生感受自然生態保護和休閑對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過對與人生老病死有關場所的了解,引導學生理解生與死的意義,珍愛生活,關心他人;通過情景模擬、角色體驗、實地訓練、誌願服務等形式,培養學生在遇到突發災難時的人道主義救助精神。
(三)班主任應該掌握生命教育的知識和技能
生命教育能否在學校有效落實,核心在課堂,關鍵在教師。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教書也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變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生命教育的這種理念使教師的生命價值成為影響學生生命價值和意義能否實現的重要因素。生命教育實施,取決於好教材編寫的同時,也取決於生命教育師資的培養。因為,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包括以教人者教己和向學生學習。生命教育在教育領域是一個新生的事物,在師範院校和教師培訓機構沒有專門的專業設置和培養體係,師資培養就成了一個難題。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做法,把中小學中教授與生命教育有關科目,如生物、健康與道德、生活倫理等科目的教師,及對生命教育有興趣的教師,集中起來,進行生命教育培訓。其中班主任承擔的責任是巨大的。開展生命教育,班主任必須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崇敬生命、熱愛生命,關注自我的幸福體驗,關注自我的生命質量,關注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能夠用豐富的生命實踐去鍛煉學生,尊重、正視每一個生命,讓學生在生命發展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展的、愉悅的、健康的生命。班主任應該了解生命教育的宗旨和本質,探究生命教育的內容、途徑與方法,參與生命教育校本、班本教材的研發,積極開展中小學生命教育研究。
(四)班主任應該重視學生“三觀”的教育
社會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反映了當代中國最基本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前兩者是指人們對世界、對人生的總的觀點和看法;“價值”是人們在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是能夠滿足人們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東西的概括,是在一定價值主體與一定價值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的符合主體目的和滿足主體需要的結果。價值觀指的是人這一價值判斷主體在人與自身之外事物(自然、社會等)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的、符合主體目的和滿足主體存在與發展需要的結果,即人對客觀事物能否滿足人的需要的判斷和取向。
人的世界觀不是與生俱來的,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是後天人生實踐的產物。當代青少年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掌握命運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班主任在學生正確世界觀的確立中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較高的權威性,班主任必須重視中小學生出現的各種傾向性問題,重點抓好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班主任工作、德育活動以及各種學科教學實踐,既應聯係實際,有的放矢,又應適當講一點人類發展史、唯物辯證法和國際時事等,增強民族自豪感,認清肩負重任,增強青少年的使命感、責任感。世界觀是一個人一生中要解決的根本問題。青少年如果沒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就不可能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就不可能有崇高的信仰和精神境界。班主任應該在學生中深入進行文明禮貌、助人為樂、善於同他人合作共事、愛崗敬業的社會主義公德教育,又要旗幟鮮明地引導青少年學生弘揚正氣,大膽抵製錯誤的東西。對學生中出現的道德失範、行為不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思想苗頭,不能漠然置之,而要見微知著。緊緊抓住幫助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這個核心,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根本問題上下功夫。要注意幫助學生樹立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提高他們識別真善美的能力,使之樹立共同理想和信念,形成為祖國發憤學習、積極向上、忠誠報國的強大內在動力。
(五)班主任生命教育具體措施
班主任生命教育具體包括認識生命、正視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保護生命、充實生命、發展生命。
所謂認識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的來源、結構、特點、規律、價值和真諦。所謂正視生命,是一種終極追求,是對人終極關懷的體現。所謂欣賞生命,就是以做人教育為基礎,立誌成才教育為主線,從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入手,以模範教育為方式,從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通過對學生的情感、意誌、自信心、自尊心、責任心等方麵加以培養,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崇高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從而構建科學人格與道德人格和諧統一的人格教育體係。所謂尊重生命,是指班主任要通過生死教育課,讓學生明白生離死別,誠然令人感傷,但每個人都需麵對,學會如何直麵死亡,快樂麵對人生。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的使命,永不放棄生的希望,做生命的主人。所謂保護生命,是指尊重生命的規律,通過生活常識教育、飲食衛生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教育、法製教育等,幫助學生樹立自我保護意識,提高保護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責任心和能力,保護自己的生命,保護他人的生命,保護大千世界的一切生命。所謂充實生命,是指班主任在學科教育中著力構建生命化課堂教育模式,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分層提高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形成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自主性。充實終身發展所必需的社會知識、科技知識和創造技能,為生命的存在奠定堅實的基礎,為生命的發展儲備豐足的智慧和能量,為人類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所謂發展生命,是指班主任通過小創造、小發明、小論文活動,班團活動設計,最佳節目主持人評選等教育活動,激活學生的思維,充分挖掘生命的潛能,注入強烈的創新精神,釋放生命的能量,提升生命的地位、作用、價值和質量。如有一小學班主任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進行“懂得珍惜、懂得關愛、懂得自救、懂得感恩”的特色生命教育活動,班主任采用了“生死抉擇的親情測試”。生死測試,經常用於成人的谘詢和培訓中,通過感染危急氣氛,感受他人在你我生命中存在的價值,從而懂得感恩。這種情感測試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同理心”的互動,學校可以進行這種嚐試,但切忌簡單模仿,每個中小學生情緒表達不同,最好能摸清學生的個體情況,適當、適度、適量體驗,才能真正觸動學生的情感和心靈。
第二節班主任工作與網絡教育
21世紀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顯現於50年代的信息技術革命,尤其是計算機網絡和國際互聯網的出現,使信息數字化、網絡化、全球化。這給教育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對傳統的教育製度發起了嚴峻的挑戰。開展信息教育、網絡教育,培養受教育者的科學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就必須對他們進行科學的網絡信息教育。
一、網絡文化的特點
網絡的出現與發展,使以Internet為主要標誌的網絡技術構成了現代技術文化的重要部分,因特網將人類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數字化時代,拓展了人類的第二生存空間——網絡社會。在這個空間裏,沒有權威,沒有統治,強調以“自我”為中心,張揚人類的個性,避免直麵交流的摩擦與傷害,滿足了人們追求便捷與舒適的享受。它有著與傳統文化不同的特點。
(一)開放性
網絡無國界,進入網絡,猶如進入了信息的海洋,整個世界此時不過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任何人隻要遵守一定的協議,隨時隨地都可以從網上獲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足不出戶就完全可以與這些單位以及其中的個人取得聯係。網絡是一個信息的寶庫,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學術信息、娛樂信息、經濟信息以及各種各樣的黃色、暴力信息混雜在一起,使網絡成為信息的萬花筒。斑斕多彩的網絡社會是一個空前開放的係統,把世界“一網打盡”,使超地域的文化溝通變得輕而易舉,它帶來了網絡文化的多元化,既拓寬了中小學生閑暇生活的視野,但又過早地使中小學生了解了成人社會的內容,從而使中小學生趨於早熟,並且過快地世俗化,影響他們人格的發展。
(二)虛擬性
網絡通過其互聯關係構成了一個社會,創設了一個虛擬空間。這個空間豐富而刺激,你可以創造出一種極為逼真的“虛擬實在”,遨遊太空,潛行海底;你也可以盡情地嚐試扮演各種角色,如長者、兒童、男子漢、靚女等,還能為你圓現實生活中無法企及的夢想。這種虛擬互動的文化,既為中小學生閑暇生活提供了更大範圍的社會實踐基地,他們有了自由選擇、主地參與、積極自我實現的廣闊舞台,中小學生自主性、能動性被大大激發,但也容易使中小學生上網成癮,甚至人際情感疏遠。
(三)及時性
網絡的高速發展是信息技術普及與生活需求相結合的產物,大有“我花開後百花殺”的氣勢。在網絡上,信息光速傳播,瞬間到達世界各地。在當今時代,任何人,隻要有一台電腦和一個調製調解器,就可以上網瀏覽信息,並且收發Email。人們在任何一個網絡的終端都可以自主地隨心所欲地周遊,真正實現“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的理想。隨著技術的進步,網絡信息的發布和傳播速度也會越來越快,這將是任何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
(四)綜合性
網絡的信息傳輸幾乎綜合了影視文化、書刊文化、廣播音樂文化等三大媒體文化的優點,具有整合優勢,並采取相對獨立的形式。網上浩如煙海的信息內容,涵蓋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各個領域,這些新的人類文化成果極大地開闊了中小學生的視野和思路,使得中小學生閑暇生活的內容豐富而且充實,為中小學生閑暇生活開辟出一片新天地。同時也應看到在網絡技術條件下,當前的網絡文化既有益於學生身心發展的良性社會文化,也有隻供消遣的中性社會文化,還存在著大量有毒有害的劣性社會文化。對自我控製能力還不強的中小學生來說,網絡既是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門,也是一個無限巨大的“垃圾場”。
二、網絡對中小學教育的積極意義
網絡化時代,網絡已深入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麵麵,上網不僅是一種時尚,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互聯網的普及使少年兒童成為“網上的一代”。網絡為他們提高了豐富的信息資源,為他們創造了精彩的娛樂時空。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以信息處理的高速度、高容量、多媒體和交互性,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同時,信息技術在深刻地影響著教育教學的觀念、內容、方式和方法。
(一)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途徑
網絡帶給中小學生的是一個遠遠超出他們想象的豐富多彩、立體化的生存世界。網絡不僅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而且獲取知識的方式也通過圖文並茂的效果、聲音、動畫、色彩、觸覺等出擊,使中小學生獲取更廣博、更牢固的知識,使網絡替代圖書館。他們在網上可以找到所需的資源,得到豐富、前衛的信息。信息技術以其豐富的表現力,使教育教學內容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直觀,使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網絡不僅為他們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還為他們創造出了另一個廣闊的知識空間;網絡構築的虛擬空間為中小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機會。在網上,他們可以和遠隔重洋的親友互通音訊,可以通過ICQ或WWW征友方式來直接選擇交往對象,並用Email等形式直接進行交往。沒有國際疆界,沒有傳統藩籬,沒有長者權威,交往關係的平等性,使當前城鎮社區人際交往淡薄得到補充,情感得到交流,苦悶得到宣泄,心靈得到相融。網絡文化的娛樂功能賦予中小學生閑暇生活多姿的色彩,使中小學生麵對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和心理壓力時,能夠比較坦然,通過適當的方式宣泄和釋放。交流聊天是排解不良情緒的很好方式。當今中學生承受著很大的學習壓力,很容易出現心理疾病,甚至導致行為失常,而家長與孩子麵對麵的交流又因為各種原因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網絡給了孩子一個敞開心扉交流的窗口,在與同齡人的交流中,在向專業網站老師的谘詢中,孩子慢慢就可以自我接納,並學會心理調適,從而減輕因為青春期的躁動帶來的負麵效應。聊天也是孩子們擴大交際麵,與他人交流學習的好工具。由於網絡交流的“虛擬”性,避免了人們直麵交流時的摩擦與傷害,使得孩子可以在這裏安全地進行“社會實習”,這對他們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
(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信息技術增強了交互性,增加了學生的主動性,為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網絡文化有助於激發中小學生積極的主體意識,形成新的觀念。網絡文化的非中心性、虛擬化以及高速變動的性質,是現代科技的結晶,也是信息社會的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這些特征催生中小學生的現代觀念,有利於培養中小學生的效率觀念、平等觀念、全球意識等。閑暇時間裏,中小學生在網上衝浪時,大家彼此互相平等,沒有家長的威嚴、老師的威嚴,沒有天然的權威,沒有特權的人物,促進了中小學生平等觀念的形成。通過網上的熏陶,中小學生對“地球村”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了解世界、認識世界,它有利於中小學生全球意識的形成。這種從小養成的世界觀、全球觀,對他們的人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網絡以最快捷的速度,發布著人們關注的焦點新聞,視角觸及國家、社會的方方麵麵,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
網絡中多元文化並存所呈現出的一派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為中小學生展現了一幅多樣化的圖景,為中小學生創造出了一個奇特的空間和全新的生活。中小學生可以在網上進行“以我為主”的自發式探索,許多中小學生不但以上網為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更希望網絡為自己提供個性張揚的空間,除了去聊天交友,他們還以製作個人主頁等多種形式在網絡上展現自我風采。如北京的7歲男孩王東來就建成了“棒小子網站”,這是我國第一個由孩子自己創辦的兒童網站。
網絡是個大寶庫,但網上的知識需要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才能獲得。學生要解決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必須通過自己實踐,在網上收集資料並對資料進行選擇、處理和整合,最後形成自己的結論。在信息社會,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整合信息是一個人必備的能力之一。網絡既是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是展現個性的舞台,網絡所具有的主體性、靈活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形成和強化了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學生強烈的自主性。
(三)加速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化
網絡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手段,改變了學校教育教學的單一模式,把教育推向整個社會,為“大教育”、“學習化社會”的觀念提供了有力支持。網絡交友的虛擬性和廣泛性為學生創造了直接宣泄的場所,舒緩了心理壓力,迎合了學生渴望交友而內心閉鎖,渴望獲得真情而又懷疑真情的矛盾心理,對培養健康的心理、加速社會化的進程有著積極的作用。未來社會需要學生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和特殊才能,否則很難在競爭中取勝、在社會上立足。但現實的教育過分局限於書本知識,忽略了對孩子個性的培養,在學生社會化過程中有許多不利因素。網絡給學生提供了探索的廣闊平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有選擇地學習,個性獲得發展,有利於個體的社會化。
三、網絡對中小學教育的消極影響
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人類控製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科學技術在應用於社會時產生了許多矛盾和衝突,如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嚴、健康、遺傳以及生態安全等熱點問題;信息網絡時代的計算機犯罪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從體能、技能到智能的轉變,容易產生過分追逐物質利益,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傾向,科學技術的發展會引起一係列的新的倫理道德問題。
(一)網絡上的信息良莠混雜
網絡上的信息錯綜複雜,既有科學、進步、健康、有益的大量信息,也有消極、頹廢,甚至反動的信息。據統計,網上的錯誤信息在20%以上,無益信息占50%以上。在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中,人們最為擔心的問題是網絡遊戲、網絡聊天、網絡色情和暴力。學生在網上玩遊戲和聊天所占的比率大大超過了利用網絡學習的比率。據有關專家調查,網絡上非學術性的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每天約有2萬張色情照片進入互聯網,接觸過網上黃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為或動機。網上大量不良信息的傳播造成了青少年學生是非觀念模糊,道德意識缺失,社會責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二)過度沉溺網絡帶來的危害
互聯網發展迅猛,擴展到了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喜歡新奇事物、好奇心強的青少年大量加入網民大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底,中國網民人數已達137億,占人口總數的105%。網民數和寬帶上網人數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而網民中學生又是主體,占21%,其中約70%的學生沉湎於網上聊天,約40%的學生光顧過色情網站。而這2877萬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400多萬人,不僅愛上網,而且還上網上了癮。按照國際上標準的說法,這叫“互聯網成癮綜合征”(簡稱AID)。1994年,美國精神病醫生伊萬·戈德堡(IvanGoldber)聲稱發現了一種新的心理疾病,並把它命名為網絡成癮症。網絡成癮又稱病態網絡使用,是一種衝動性地過度使用網絡,並因此導致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障礙,是因重複對網絡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的、周期性的、無法自拔、無力控製的著迷狀態。患者常常自我封閉、情感淡漠、人際交往能力顯著下降、嚴重依賴虛擬世界、厭惡現實世界,並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鬱固執等不良心理狀態。真正的網癮患者喪失了學習、工作等社會功能,他們需要長期的藥物和心理治療。青少年網癮患者的基本症狀是:上網時間失控,欲罷不能,難以自拔,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是不能不上網,他們即使意識到卻仍會繼續。常表現為情緒低落、頭暈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等。
許多學生計算機操作得非常熟練,卻寫不出漂亮的漢字、流暢的作文,文章中錯別字、病句隨處可見,更為嚴重的是長期沉迷於網遊、網聊,失去了大量戶外活動的機會,使身體的各項機能下降,造成憂鬱焦慮的心理,不利於健全人格的養成,影響社會化的進程。
(三)網絡衝擊著人們的道德品質
互聯網的隱蔽性,網民在網絡上的身份、年齡、性別、種族和社會地位,都可以是虛擬的。在一人一機的環境下,青少年不必與他人麵對麵打交道,沒有傳統社會的成年人或規則對人的行為的約束。在這個虛擬空間中,人與人的交往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網絡中的我可以不是現實中的我,我可以肆意妄為,不受任何人、任何條條框框的製約。因此,人潛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就會得以引發或強化,其中以撒謊最為嚴重。這些都極大地衝擊了人們的道德品質,考驗著人們的自律道德。據統計,目前,利用計算機犯罪大約隻有1%被發現,而這1%中,隻有4%會被檢控。這使得網上不道德行為甚至犯罪行為日益增多。
(四)網絡影響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從而影響人的社會化
網絡崇尚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妨礙中小學生社會化過程中價值觀念的建構和楷模學習,造成社會化失控。大量西方的製度和生活觀念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傳統教育中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與資本主義、個人主義、金錢至上的價值取向產生矛盾和衝突,中小學生會盲從西方的一切,形成功利性、現實性的價值體係。網絡的互動以及虛擬的權威偶像,使學生的價值觀念向個人本位偏移。主要表現在“長輩權威”向“網絡權威”轉移,唯我獨尊,喪失社會責任感,產生角色認同危機或發生角色混淆,影響其正常的社會化。
由於網絡上虛擬交往的魔力,中小學生往往迷戀其中,樂此不疲,隨之而來的中學生“網戀”問題也日益突出。據調查,網絡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一種信息收集渠道,而更多的是一種交友娛樂方式,虛擬交往不僅使一些中小學生減少了參加日常社交活動的時間,還使部分中小學生疏遠了現實的人際關係,妨礙了中小學生社會交際能力的培養。網絡交友是在虛擬情景下進行,並非麵對麵交往,這種人機方式的交往影響了學生正常的交往方式,極易產生人際關係的冷漠,產生新的人際障礙,從而阻礙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網絡交友主要通過文字來進行交流,交際口才得不到鍛煉,羞怯心理得不到糾正,交際行為得不到規範。由於網絡的虛擬性,交往雙方真實的內心世界很難辨別,易受到蒙騙,結果心靈更加封閉,久而久之,導致他們隻願意在網絡上尋求虛擬的人生,而消極地對待現實世界。這對於那些原來就有人際交往障礙但又渴望別人關心、理解的學生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四、班主任網絡教育策略
互聯網的使用與發展是一種趨勢,所有的社會成員包括中小學生都已經或正在成為互聯網用戶,它在給班主任工作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麵對網絡時代的到來,班主任隻有認真研究新問題,按教育客觀規律辦事,才能發揮網絡的積極因素,最大可能地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一)班主任對家庭網絡教育的指導
1班主任要使家長樹立科學的網絡觀
現代社會是一個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多媒體技術方興未艾且前程似錦,它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便捷和無窮的樂趣。作為社會成員的中小學生,隻有融入其中才能完成自己的社會化過程。班主任要利用各種途徑和手段,使家長接受正麵迎接網絡時代挑戰的思想,對多媒體信息技術不要因瑕掩瑜。在美國,在上網的青少年中,67%是為了獲得信息,65%是玩遊戲,49%是聊天或使用BBS,48%是利用網絡進行創造性活動,46%是下載網上資料。許多國家的網絡化程度比我們高,但是國外青少年上網成癮的現象沒有我們嚴重。
信息技術爆炸式的發展,使社會的信息技術容量大大超過學校和家庭的總容量,其中的副作用顯而易見,解決的辦法隻能是加大學校和家庭的信息技術普及率,而不是用堵、禁等逃避信息技術的簡單方法。班主任要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網絡觀,製定相應的措施,把網絡的弊端“禁於未發”,“防患於未然”,讓網絡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對信息具有積極而科學的態度。
2班主任要教會家長健康使用計算機和網絡
國外都是父母首先學會健康使用電腦和網絡,孩子看著父母用電腦長大,父母文明上網就是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在雲南昆明有兩個上網成癮的孩子,就是因為他們的媽媽上班時在網上“鬥地主”、玩遊戲,把孩子帶去孩子也開始玩。所以,健康上網不僅僅是針對未成年人,也針對全社會。班主任要在家長中普及科學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的知識,對家長要提要求、勤指導、多檢查、常總結。可以請有關專家做講座,也可以為家長之間提供有關問題交流、學習的平台,還可以借鑒其他班級或學校的好的做法等等。
3班主任要引導家長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許多沉溺於網絡的學生是因為現實生活中孤獨、沒有人理解、沒有成功感的體驗,而網絡可以成就他的一切。父母過分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情感上的交流貧乏、有效溝通很少,孩子無法得到適當的關懷和引導,加上本身學業和考試的壓力,轉而向網絡這個虛擬世界尋求慰藉,在網絡中他可以忘掉現實中的不愉快,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任何東西。班主任要指導家長加強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和交流,具有同理心,進行角色互換,移情性地引導孩子,注意傾聽孩子的想法,多給他們提建設性的意見,對孩子的管束要有底線、有自由,多表揚激勵。
4班主任要改變家長對孩子上網盲目封殺的做法
由於家長不了解網絡,也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家長對孩子使用計算機的態度往往有兩個極端,對孩子上網要麼無條件地支持,認為計算機、網絡是好東西,可以讓孩子學到知識,買電腦、用電腦全由孩子說了算,聽之任之,不對孩子提出任何條件;要麼一味拒絕,認為網絡是洪水猛獸,或不買電腦,或買了電腦也不裝寬帶,裝了寬帶也加了密碼,大人能用,孩子不能使用。其實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班主任應該讓家長擺正孩子與電腦的關係,人是主體、機器是客體,客體是為主體的發展服務的。盲目讓孩子遠離網絡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反而會加劇孩子對它的好奇和向往,家裏不能上網就到外麵去上,使得孩子受到的網絡影響更加不可控。同時也會加劇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效果適得其反。班主任應該提高自身的網絡知識水平,指導、培養、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辨別能力,使之取其高雅、棄其低俗。隻有這樣,才能受益於網絡。家長對孩子網絡的使用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上網要適度,要有自我控製能力。班主任要指導家長學會引導和監督孩子上網,與孩子一起製定上網規則,如限製上網時間;未成年人若無成人陪同不得與網友見麵;與孩子一起上網;遵守網絡倫理道德;用技術手段對色情、暴力網站進行限製,如安裝反黃反暴軟件設防,等等。當發現孩子網絡成癮時,家長不可打罵和歧視,應該積極尋求專業幫助,如伴有幻想、抑鬱等其他症狀,要及時與醫院聯係,讓孩子盡早接受住院治療。
(二)班主任發揮學校網絡教育的主導作用
1班主任應充分利用計算機進行教育和教學
班主任應該對學生進行計算機及網絡知識的教育,將其貫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麵,計算機知識技能本身就是學生所應該掌握的一部分;另一方麵,計算機又是現代人生產和生活的必要工具之一。運用課堂計算機教學,引導學生認識計算機的積極作用,可以利用它查閱資料,了解信息,與外界溝通,放鬆休閑,真正讓它更好地為人工作、學習、生活服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就提出了功能性文盲的概念,把不懂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的和不懂公共場合基本標識的稱為“新文盲”或“現代文盲”,大力普及計算機及網絡知識是信息時代每一個公民必需的。同時,班主任可以借助網絡,加強自主學習,充分發揮資源共享這一特點,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創造地開展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和實踐。
2班主任應重視網絡道德教育
網絡信息的高度圖像化,使中小學生習慣於放棄理性的思維,追求平麵化、標準化的“快餐文化”,導致人文精神失落,缺乏文化的底蘊,妨礙其整體素質的提高。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導致網絡信息垃圾的泛濫。黃頁和暴頁對中小學生充滿著誘惑力,據《羊城晚報》2001年12月1日報道,60%以上的中學生上過成人網站,瀏覽過色情網頁。有的中學生甚至宣稱,上色情網是獲取性知識的一大途徑,並美其名曰接受“性教育”。
網絡倫理或網絡道德已經被提出,但它實際上是一個虛擬命題,它不是一種新的倫理道德的出現,而是傳統倫理道德在網絡新領域的反映。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絡倫理聲明指出了六種網絡不道德行為類型:(1)有意地造成或擅自闖入網絡及其相連的係統;(2)商業性地或欺詐性地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3)盜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4)未經許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5)在公共場合做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壞的行動;(6)偽造電子郵件信息。這些實際上是傳統的不道德行為。網絡倫理道德要求人們避免傷害他人;要誠實可靠;要公正並且不采取歧視性的行為;尊重包括版權和專利權在內的財產權;尊重知識產權;尊重他人的隱私;保守秘密等。網絡倫理道德不是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否定,網絡倫理道德建設是把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則引入網絡領域。因此,班主任要大力宣傳《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倡導網絡空間的責任意識,教育學生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友,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要在網絡生活中遵循人類現實生活中所有的道德、法紀、政治和思想的規則和要求。
3班主任應豐富學生的生活,使之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發展
過度的沉溺於網絡的虛幻世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貧乏有很大的關係。由於現行選拔式的教育體製,學校實際上實行的是“應試教育”。無奈之下,班主任也隻好將學習成績,確切地說是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中小學生兩點一線的生活,考試、成績是他們生活的中心。這些大大製約了學生的多方麵發展。班主任應該組織各種活動,給學生搭建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發揮學生的專長,並通過一些競賽肯定和發展學生的專長。在學校,學習是生活的主題,但除此之外還應該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比如通過學校和班級的自治組織,組織學生參與到學校的管理活動中來。成立各種社團,如文理健康教育協會、誌願者服務協會等,組織體育、音樂、美術等各類活動,吸引學生參加學校裏的各種社團組織和活動,減少網絡對學生的吸引力。班主任要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尤其是熱愛戶外活動。班主任應該加強對學生人際關係的引導,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多與人交往,注意協調同學間的關係,處理好師生關係、親子關係,為學生多創造人際交流的機會,讓他們把壓抑的情緒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宣泄出來,並從現實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建立自信和他信。
4班主任應注重網絡主流文化建設
網絡文化以其多元互動、海量信息的特點顯現出蓬勃的生機,為中小學生閑暇生活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豐富了校園文化活動。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對於防止學生落入“網絡陷阱”,防止他們“網絡成癮”,克服網絡依賴具有積極的意義。
班主任可以發動全體學生創設“我們自己的網絡主流”文化活動。麵對“網絡霸權”的衝擊和全球信息時代的浪潮,班主任應該以全新思路加快信息化進程。有計劃、有步驟地設計和組織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在網上上傳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弘揚民族文化,擴大漢語的影響力和“發言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建好、用好自己的網站或網頁,如校園網站、班級主頁和個人主頁,讓大家在網絡上進行交流、溝通,並把它作為校園網主流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每個省、市甚至學校都應該建有自己的權威網站,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為中小學生服務。班主任應該發動建設班級主頁和個人主頁。同時加強與優秀網站的合作,推出吸引中小學生參與的活動,這也是充分發揮網上資源的最便捷的辦法。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科技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網絡文化建設,舉辦網頁設計大賽,創辦網上電子讀物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主動適應網絡發展的能力。學校可以組織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校園業餘文化生活,使學生從虛擬世界脫離出來,勇敢地麵對現實,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提高自我調節能力,從而維護和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5班主任對班級管理現代化的網絡探索
利用網絡管理班級就是通過網絡這一媒介對學生進行各方麵的教育,是計算機網絡與班級教育整合的新模式。網絡管理班級集體是新時期對傳統班級管理思想、內容、方法和途徑的挑戰,班主任要應對這一問題,更好地駕馭網絡,為我所用,開創班級管理新局麵。
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中小學生對網絡情有獨鍾,班主任應該順應這種潮流,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適應網絡的發展,利用網絡的優勢因勢利導,搭建自己的網絡平台,把學生牢牢吸引過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地製作班級網頁,打造正確的集體輿論和班風,增強集體的榮辱感和凝聚力,讓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發展自己。在網上與學生溝通交心,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宣泄,減輕心理壓力,又可以使班主任發現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班主任與家長可以通過互發電子郵件、網上聊天、網上論壇等方式互通信息、共同育人,可以在網上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增強教育合力。
6班主任應協調社會對網絡的監控
班主任應該對網絡遊戲、網絡色情與暴力、網絡聊天對學生的影響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現實社會很少公開談及的性在網絡盛行,在打破傳統信息發布渠道的同時,影響了中小學生性心理的健康發育,傳統與道德約束與性的解放成為矛盾。聲像並茂、新穎刺激的網絡遊戲,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難以抗拒的誘惑力,很多學生無節製地癡迷於遊戲之中而不能自拔。而網絡大量暴力遊戲的存在,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中學生形成暴力崇拜,導致他們在生活中也想通過暴力解決一切問題,用暴力達到自己的目的。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森博士的一項實驗表明:任何人哪怕隻是短暫地接觸暴力電腦遊戲,也會在短期內出現攻擊行為增強的現象。因此,網吧鬥毆或因上網而發生的爭吵、殺人事件屢有發生。班主任應該聯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有關力量,加強對網絡的監控,如嚴密監控和檢測互聯網入口,對進入的信息嚴格過濾和防範;建立“網絡警察”,規範網絡行為,懲治網絡犯罪,最大限度地阻止各類不健康的信息與青少年接觸;加強對公共網吧的管理,開展創建“青少年安全放心網吧”的活動,使全社會更加關心青少年的網上安全問題,保障青少年進一步健康成長。
在網絡時代,班主任要以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為重點,以增強時代感、提高創造性為要求,對學生實施科學的網絡教育,培養他們學會辨是非、會分析、善選擇、能決策的網絡認知能力,幫助他們解決主觀與客觀、個體與集體、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從而坦然地麵對網上各種各樣的信息,提高信息辨別和運用的能力,科學運用網絡進行學習、生活。
第三節班主任工作與消費教育
消費是人類的一個永恒的主題,是各國政府和國民必須關注的問題,即關注怎樣滿足消費、如何消費、如何實現可持續消費。這也是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各方麵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與科學消費、健康消費和可持續消費相違逆的消費理念、消費方式和消費行為仍然大量存在,不僅影響了當代人們的生活品質,也為後代人的生活質量埋下了隱患,而上世紀80年代湧入我國的消費主義也隨時隨地地強烈衝擊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全社會高度重視消費教育,從娃娃抓起,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途徑之一。
一、消費教育概述
(一)消費與消費教育的意義
1消費的概念
“消費”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消費既包括生活消費,也包括生產消費。狹義的消費僅指生活消費。《辭海》對狹義的消費定義:人們消耗物質資料以滿足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過程。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一個環節,是人們生存和恢複勞動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這裏的消費指的是生活消費。生產消費指在生產過程中對物質資料的消耗。消費的定義告訴我們,消費是一個行為過程,其內容具有客觀性、規律性、外在表現性的特點。消費行為與人類活動密不可分,人類要生存、發展,就需要有用於吃、穿、住、行等方麵的生活資料,而生活資料的取得就必須進行生產。消費是確保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