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登台(1 / 2)

1967年7月下旬,第十二軍軍長李德生突然接到南京軍區的緊急通知,周恩來總理要他於28日趕到北京,受領去安徽“三支兩軍”的新任務。其時,第十二軍正駐守蘇北地區擔負海防任務。

在此前後,駐山東萊陽的第二十六軍接到中央緊急通知,中央調該軍政委程世清去解決江西問題,要他速來北京領命。

李德生一行下榻在京西賓館。程世清來京後也安排住在這裏。那些日子,“一輛輛滿載著造反派的大卡車,架著高音喇叭來回地轉著,震天動地地叫喊著:‘打倒七二〇事件的凶手陳再道!’(當時陳再道同誌在京西賓館受到保護)‘打倒帶槍的劉、鄧路線!’後來又看到中南海周圍搭滿了各種各樣的帳篷,設立了各種名目的揪劉(少奇)指揮部,把中南海團團包圍。全國人民心目中最神聖的黨中央所在地,被紅衛兵‘兵臨城下’,心裏感到實在不是滋味……”(李德生《從十二軍軍管安徽的經曆看文革大動亂》)

可以想見,此時,無論是李德生、程世清,還是日後接踵而來北京領命的野戰軍將領們,心中湧出一片迷茫的同時,也一定會升起一股天下板蕩、疾風勁草的使命感。

迄今為止,在公開的資料上,可以查到的履曆是——

程世清,1918年4月出生於河南省新縣陳店鄉程七村。幼時由於家庭貧寒,隻上過兩年私塾。為了全家人的生計,他幫助父母幹農活、打柴、放牛。

1928年6月,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後改為紅十一軍三十一師)在其家鄉柴山保開辟革命根據地。1929年剛滿11歲時,他找到紅軍,要求參加紅軍隊伍,被編人光山縣獨立團當傳令員。1931年10月,他被編人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二六七團宣傳隊任宣傳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被提升為宣傳隊分隊長。在這之後參加了雙柳樹、潑皮河、英山、固始等戰鬥。

1932年夏,國民黨向鄂豫皖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紅四方麵軍在反“圍剿”鬥爭中失利,蘇區頓時陷入“匪區壯丁全部處決”、“糧食全部搬走”、“房屋燒光”的危境,紅四方麵軍轉移外線西征,程世清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他找到了徐海東挺身而出、重建的紅二十五軍,先在軍部當馬夫,後被安排到軍政治部宣傳隊任宣傳員、分隊長。

1934年11月,他隨紅二十五軍主力北上長征,翌年8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長征到達陝北後,紅二十五軍、二十六、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程世清調任下屬七十八師政治部宣傳隊隊長。1936年夏,他參加了東渡黃河搶占離石的戰鬥。

抗日戰爭開始。程世清編入八路軍一一五師六八八旅六八七團任宣傳幹事,參加了平型關戰鬥。翌年夏,升任旅政治青年股長。同年冬,參加了延安青年聯合會代表大會。1939年後,先後任六八八旅獨立團一營教導員,冀魯豫支隊二大隊宣傳股長、政治處副主任,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三、二十四團政治處主任。轉戰在蘇北、淮安等地。

據說在一篇記述1943年3月發生的一場遭遇戰的文章裏,程世清簡直成了機智與勇敢的化身。這次戰鬥中,壯烈犧牲的幹部有田守堯、彭雄及張池明將軍的第一任夫人,他僥幸活了下來。但如果不是他的英勇表現,傷亡的人會更多。遺憾的是,這篇文章筆者沒有找到。

1943年11月,他奉命到達延安,進人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大批幹部遵照中央指示奔赴東北,程世清奉命組成長白支隊,負責接管長春到白城子一線的安廣、大來、前郭旗、扶餘和農安等縣偽滿政權,組建了一支2000餘人的武裝部隊,至1946年8月部隊發展到一個建製團,程世清任團長兼政委。以後,曆任黑龍江軍區慶安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西滿軍區獨立師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一三二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參加了四平、遼沈、平津、廣州等戰役和佛山、英德、韶關等地區的剿匪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