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登台(2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程世清任軍委裝甲兵幹部部副部長、部長,1957年8月任裝甲兵政治部主任。1963年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六軍政治委員。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足以讓曆史學家及有興趣的人們對他們各自的命運大戲唏噓不已的是,在1967年那個空氣裏也在彌漫火藥味的夏天,幾乎前後腳入住京西賓館的這兩位將軍,同來自大別山腹地的一個縣,巧的是還同一個鄉。隻是李德生比程世清大近兩歲,其履曆與戰功也較程顯赫。

如果說在抗日戰爭中兩人還難分伯仲,在解放戰爭以後,兩人的距離有所拉開。1947年,李已任第二野戰軍師長,參加了上黨、進軍大別山、淮海等戰役。1948年在襄樊戰役中,所率十七旅獲記功獎勵。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師長、副軍長。回國後即任軍長。程任軍級幹部比李晚了約十年,而且李有過一段時期深造,他1960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基本係。曾主持總結“郭興福教學法”,被推廣到各部隊,一時間在軍內外名聲雀起。

李德生明顯進步在程世清前頭的又一個佐證是,兩人的藏青色少將軍服在正式場合所佩帶的三枚勳章上,有兩枚是一致的,有一枚即解放勳章,李為一級,程為二級。

新縣,民國時為經扶縣。1947年8月,劉鄧大軍六縱一部解放了該縣城,劉伯承司令員聽說新縣原名叫新集,帶個新字,他便說:新縣人民從此解放了,開始了新的生活,那就叫新縣吧。

這個當時不足10萬人的山區小縣,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卻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所在地,先後有5萬5千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並先後誕生了紅四方麵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九支主力紅軍。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李先念、徐海東、王樹聲、郭述早、程子華等老一輩革命者都曾在這裏戰鬥和工做過,培育出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高厚良、吳先恩、張池明、潘焱等77位將軍和省部級以上幹部,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其中,除許世友是上將,中將也有鄭維山、張池明等好幾位。

在這樣一個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無論是留在了山裏的平頭百姓,還是早走去了山外的將軍要員,大抵都會在茶餘飯後,或者老鄉遇老鄉時,有一個說之不倦的話題,即使虛懷若穀,或是故作澹泊,嘴上不說,但心裏也明鏡似地清楚——誰的軍功戰績如何如何,誰的軍階職別快快慢慢。對此,程世清的心裏肯定明明暗暗地存有壓力。這樣說,並不是說他一定心靈促狹。在軍界,拿破侖一句話二百年來擲地作金石之響——不想當元帥的士兵決不是個好士兵;在政界,古今中外,有幾個人不追求登龍人仕,人閣拜相,“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相信一旦得遇明主,風雲際會,自己必能成就經邦濟世、治國平天下的大業。

由李德生、程世清的履曆裏,還可以發現,李從未在林彪手下呆過。程的人生走向,則在兩處與林彪發生聯係。一處是抗日戰爭時期,他在八路軍一一五師六八八旅六八七團任宣傳幹事,這時大約是他抬起頭來看師長林彪,後者卻很難給他打個招呼。再一處,則是在解放戰爭的尾聲中,他成為第四野戰師一個師的主政領導,這時對這個身板魁梧、臉上卻白淨得不像個軍人,還有十幾顆白麻子隱隱散布的師政委,作為司令員的林彪已經應該會有些印象,或許印象還比較深刻,因為他在蘇聯養病期間見過斯大林,後者的臉上也有一些這樣的白麻子。

1967年的夏天,曆史給了程世清一個機會;

或者說,中國的最高層,在1955年首次授銜的一千多位將軍裏,終於注意到了他,並使他與李德生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