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翻船(1 / 3)

1972年2月10日,《南昌日報》報道:9日下午,省市春節擁軍慰問團在省委常委、省革委副主任黃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於德馨等率領下,慰問了省市各部隊單位。這是在去年“九·一三”事件後,第一次在本地報紙上出現省領導的名字。

該報2月27日又報道:最近南昌市委、市革委召開深入開展“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動員大會,省委書記、省革委主任程世清出席了會議並講話。這是“九·一三”事件後,他首次在報紙上出現名字。

在中國,很長時問裏,從中央到地方,所謂講政治,在某種層麵上就是講究官員們名字的排列。如果媒體上官員往常排位的順序發生了變化,那麼,多半是有些什麼關係或玄機在起作用;倘若媒體上某個重要官員的名字,突然消失了一段時問,這其後必將如魯迅先生所言: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可惜程世清在本地報紙上露個臉,並不意味著“爆發”。

整整四個月後,6月27日《南昌日報》在第二版上,發表市塑料二廠黨總支的文章《不能圖虛名去搞新產品》,說有一時期,由於劉少奇一類騙子形“左”實右的反動路線的幹擾,出現了大搞形式主義,搞“報喜”,搞“花樣”,今天搞這種產品“突破”,明天搞那樣產品“獻禮”,完全置國家計劃不顧。三十多種產品生產出來,“報喜”後就一個個被擱置一邊,無法投產,造成極大的浪費。

同一版上還發表了署名為“織紅球”的短評《善於辨別真偽》,稱:要提高路線覺悟,識別政治上的騙子,在一段時問亂提口號、瞎作規定,要搞什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市不少單位作了抵製……

從報紙上透出的信息裏,起初對程世清還比較低調、模糊,讀者難琢磨出這是在說程世清是“劉少奇一類騙子”,還是他被“劉少奇一類騙子”給騙了。到了1974年的“批林批孔”運動,對程世清的火力就顯得猛烈、而且集中了——

1974年6月15日,《江兩日報》發表署名為紅長城的《評反動文章(作客)》。即1967年8、9月問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親切的關懷,光輝的榜樣——記程世清同誌到林副主席家裏作客》。在此前後江西的報紙上,程已被稱為“林彪反革命集團在江西的代理人”。

同年11月4日,《南昌日報》發表署名為孫國山的文章《沿著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型城市——批判林彪及其死黨破壞城市建設的罪行》:

1949年剛解放時,全市五十至一百人的工廠隻有六個……現在全市工廠林立……僅從1949年到1968年的二十年中工業總產值就增加了三十多倍。職工隊伍從兩萬多人增加到了二十多萬人。新建房屋道路麵積也比解放前夕增加了近兩倍……

然而林彪及其死黨大罵:“南昌市敵情嚴重”,“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的”,並叫嚷:要讓南昌市“一把火燒掉”“漲大水衝掉”“衝到鄱陽湖去喂王八才高興”。林彪及其死黨破壞南昌城市建設的卑鄙手法是打著戰備的幌子,大搞“城市搬遷”,要把南昌市“一分為三”,工廠“一分為二”,肆意大拆民房,大遷工廠,並采取法西斯手段強令“企業關門,工廠停工,大小廠一起搬”,“搬機關遷學校,一個區要全盤搬”,“先拆,後搬,再建”,“要二十四小時不停拆,三更半夜也要搬”,“要趕鴨子一樣往外趕”……把一個社會主義的南昌市搞得千瘡百孔,損失很大……

其實到了這時,程世清已失去自由之身兩年多了,他是1972年6月28日被中央隔離審查的。據說,中央先通知免除程在江西的職務,要其速來北京。那天上火車時,他還是包廂,有秘書、警衛員陪著。一出北京站,一輛北京吉普迅速靠了過來,下來幾個軍人,其中一個說:程世清就交給我們了,你們可以回去。程世清因為精血飽滿一向如上了釉彩的臉,一下暗成千年的陶器。

因與“林彪反革命集團”有牽連,1978年10月23日,程世清被正式逮捕,關押於北京秦城監獄。他曾與姚文元、劉豐、王秉璋同居秦城監獄一室。他說起姚文元:“隻知道看書,有時也下下棋,但什麼話也不說。他是個書生,不是搞政治的人,主要是聽了康生、江青的話。”(吳東峰博客《野半廬主程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