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警醒(3 / 3)

他還是無可避免地回到了南昌。

2008年9月6日,本地的《江南都市報》發了一則簡短的消息:

程世清,1918年7月出生,1929年7月參加紅軍,193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8年4月29日病逝於南昌,享年90歲。

在靈柩裏等了110天的程世清,在9月20日這一天,等到了他的遺體告別儀式。

由百度或GOOGLE點擊“程世清”,均可進入掛有這個儀式現場錄像的“優酷”視頻。從視頻裏看到,儀式在南昌殯儀館舉行,到場的約有300餘人。除極個別現任官員,程世清親屬及其早年戰友、部下,大多數人來自南昌市郊新建縣大塘程氏宗族。據稱,程世清上十代的老祖宗,由此遷徙去了河南。儀式由程世清的長子主持,程氏宗親代表致了悼詞——

……世清公主政江西工作期間,走遍了江西的山山水水,以傑出的勇氣和才幹,推動了江西的經濟和建設的蓬勃發展,工農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江西的知名度在全國迅速提升……

所有這些,無不凝聚著世清公的智慧和心血,是世清公留給江西的豐碑,也是江西人民懷念世清公的口碑。江山無語,贛水嗚咽……世清公帶著赤子情懷離開人世,我們將永遠緬懷他的豐功偉績,緬懷他堅忍不拔的氣概,緬懷他以人為本、仁者愛人的大家風範,緬懷他的胸懷寬廣和忍辱負重……

世清公的高大形象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遺體告別儀式結束後,程世清親屬和程氏宗親代表,分乘大小十輛車,前往護靈。車隊經南昌市委、市政府所在的紅穀灘新區和新建縣城,靈柩暫厝於兩山別墅。在浪濤拍岸般滾滾的哀樂聲中,錄像配音深情款款地敘述:程世清靈柩所過之處,群眾無不夾道歡迎,脫帽致敬,祝將軍一路走好……

恍如隔世……

今夕是何年……

一段人神為之共憤、風雲為之變色的長長歲月,就這樣做了大大的刪剪、屏蔽,好像那場“文革”和本文中所寫到的一切,在這塊土地上就從來沒有發生過。

你去城鎮裏正被大規模拆遷的地段轉轉,在那些殘簷斷牆裏,或許你還能夠看到舊時的堂前燕子,在簷下遲遲不去,一隻不能被主人帶去高層公寓裏的貓,在牆角下久久徘徊……

難道人類在拒絕遺忘、留存回憶上,真的還不如動物?

也不盡然。在江西,在今天50歲以上的人,隻要提到程世清主政江西的日子,少有人不為之動容的,甚至感到那近五年飛騰的塵埃,至今還落在自己肺裏隱隱作痛。從回顧“文革”的角度也好,從清理個人、家庭的命運的角度也好,對許多江西人來說,程世清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曆史人物。

但是對於程世清的罪錯功過,及其他在江西主政五年所折射出的軍管年代,在主流話語裏,從不見交代,更遑論清理。對於這場頗費心思、鬧出不小動靜的遺體告別儀式,並掛在了國內最大的資訊網上傳播,亦不見有關方麵予以一個正式的說法。

含混。麻木。回避。沉默。

對既往年代裏民族巨大創痛的回避、沉默,乃至扭曲,與現實生活萬丈紅塵中的蜂擁、嘈雜、焦慮,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構成了中國社會無比鮮明的反差。

在美國,“二戰”紀念,“韓戰”紀念,“越戰”紀念,馬丁·路德金遭暗殺紀念,“人權之母”誕辰紀念……

倘若說,美國人什麼都紀念,是為了盡快忘掉這個國家不愉快的過去;那麼,中國人看上去對諸多曆史事件都保持沉默,乃至麻木,這是否意味著許多國人的心中,其實卻有著一個放不下的結?

2005年11月一稿

2008年11月改定

第九章 燈塔: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