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2 / 2)

對外:局部戰爭不斷,抗美援朝,對印,對蘇,在越南戰爭時又間接對美。

對內:階級鬥爭“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百分之五的“分子”,又百分之五的“分子”。地、富、反、壞、右,史稱“五類分子”,大約曾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影響了幾億中國人的命運。不破不立,不打不倒,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軍事鬥爭思維,橫刀躍馬於意識形態,“引蛇出洞”,“誘敵深入”,“各個擊破”,“一網打盡”,“務必殲之”……“大三線”,“小三線”,“深挖洞,廣積糧”,整個經濟體製立足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從人民公社到“五七道路”,隔三岔五,就要行時一陣軍事共產主義的生活。到了“文革”,整個中國幹脆就是一片大“軍管”,軍人成了社會上最令人仰慕的職業。要準備打仗,而且,要準備早打大打的聲音,甚囂塵上,一度壓倒一切……

1978年的“革命”,給1978年以後的中國,帶來的是一個判若雲泥的時代——

對內:舉國以階級鬥爭為綱變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再搞運動,不再戴帽子。經濟結構日益多元化、國際化,社會生活日益人本化、民間化。

對外: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絕不當頭,以“中美關係終歸要好起來”的外交大眼光,製定了“盡可能地減少軍費來加強國家建設”的方針。百萬大裁軍,軍隊裏無人敢說二話……

鄧小平從根本上結束了中國未經宣布卻實際存在的長達近三十年的戰爭狀態。

我竊以為,所謂鄧小平理論並不高深偉岸,如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發展是硬道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他的許多話都是常態下的常識。稱其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似欠嚴謹。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寧可坐牢殺頭,托孤撫養,也要包產到戶,並不是他“設計”出來的;終於在中國鋪天蓋地的市場經濟,也非出自他老人家的“專利”。其實,直至他逝世的二十年間,他和他始終關注的國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在我眼裏,鄧小平的曆史功勳,更多地在於結束過去。唯有結束過去,才能把戰爭狀態下的非常態、非常識顛倒過來,回到和平狀態下的常態、常識,社會生活回歸文明、人道的層次。在這前提下,中國人才可能萌生對未來的美好期盼,迸發走向未來的堅定力量。

1978年,便不是一般革命的意義了,其真正的意義是:

在一個從來缺乏英美改良傳統、沉醉於法俄革命磅礴激情的國度,倘若說,在1949年以前,她尚不具備改良的條件,那麼到了1978年以後,鄧小平、胡耀邦、葉劍英等老一輩共產黨人,從根本上結束了中國未經宣布卻實際長期存在的戰爭狀態,及時而又堅決地把握住了一個契機,一個從此將革命變為改良的契機。

改良,即是改革——

用和平、漸進的,符合人性與人道,當然也就符合常識與常態的方式,去推動中國走出近代以來的積貧與積弱、動亂與憂患,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不管未來的日子裏還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不管這場已有三十年曆史的改革在迄今展示了其無限豐富無限生動的同時,也日益暴露其尷尬的肓區、難以回避的質疑、公開或隱秘的豪奪,但1978年,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仍是一座其溫暖、睿智的光芒,將要照徹很多年、很多年的曆史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