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產記錄法。
一般地說,由於工人的工作具有明確的規範,工作結果可以客觀衡量,因此可以用生產記錄法,對工人的工作進行考核;這種方法是先設置考核指標,一般采用產品數量、質量、時間進度、消耗和工時利用狀況等,然後製出生產記錄考核表,由班組長每天在班後按工人的實際情況填寫,經每個工人核對無誤後簽字,交車間統計員按月統計,作為每月考核的主要依據。
(2)序列法。
序列法也稱序列評定法,其主要做法是:
(1)由幾個人組成評定小組,再由評定小組擬定考核的項目。比如,考核管理人員的項目包括政策水平、責任心、工作積極性、工作創造性、決策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指導能力、人際關係水平、業務知識等。
(2)評定小組就每項內容對被考人進行評定,並排成序列,最好的第一位的序數為1,第二位的序數為2,以此類推。然後把每個人各考核項目的序數相加,得出該人的總序數,以總序數最小者為成績最好。可以根據序數的多少從小到大排成評定序數(名次),也可按序數多少分成等級。如,總序數15以內定為優等,16-30定為良等,31-45定為中等,46-60定為可以,60以上定為差等。
評定法的優點是較簡單易行。缺點是一次考核的人數不宜過多(5-15人為宜),而且這一方法隻適用於考核從事同一職務或同類職務的工作人員。
3,相對比較法。
相對比較法也叫配對比較法。它是由評定人員對被考核對象的同一個考核內容采用比較的方法決定其優劣,即被考核人間兩兩比較,從兩個人中評比出哪個優,哪個劣。
如果被考核人數為n個,那麼就有n(n-1)超個對進行比較。比如,被考核人數是5個,就會有n(n-1)/2=5(5-1)/2=10(對)進行比較。具體做法是:根據同一個考核內容,如考核責任心,可把這10對姓名分別填寫在10張卡片上,然後對每張卡片上的兩個人的責任心進行比較,評出誰優誰劣,勝者記1,負者記0,得勝次數最多的就是成績最好考,相反為最差者。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準確性較高,由於考核者在考核過程中很難判斷每個被考核人的最終成績,因此,較能克服考核者的主觀影響。缺點是一次考核的人數有限,手續煩瑣,工作量大。
4,要素評定法。
這種方法也稱功能測評法或側評量表法,是一種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結合起來的方法。它的基本做法是:
第一步,首先確定考核項目,這些項目又可劃分為若幹要素(指標)。所考“項目”和“要素”因考核對象的職業領域或職務層次不同而不同。
第二步,將每個要素按優劣程度劃分為若幹等級,一般是3-5級,3級可以稱好、一般、差;4級可以稱好、較好、一般、差;5個等級可稱優、良、個、一般、差、然後給每個等級打上相應的分數,並以定性語言、簡潔的文字寫出每一等級的標準說明,以供考核者掌握。在此基礎上,製定出統一的考核標準表和測評量表。
第三步,培訓考核人員使之掌握考核標準、熟悉方法,並使工作作風得到訓練。
第四步,開展考核活動,把量表發給考核者打分。考核一般包括上級領導者的考核、同級同事的考核、下級考核和本人自我考核四個方麵。
第五步,對原始資料分析、調整、彙總。調整包括兩方麵內容,一是由於參加考核的四方麵人員對被考核人的了解程度不同,因此他們所打分數的重要性程度也不同;二是每個考核要素在整個指標體係中的重要性程度也是不同的。為此,應製定兩套權數表,按有關要素的重要程度分別規定其比重,即加權。然後把每個被考核人的各個要素的數據輸入電子計算機,由其按照預先輸入的運算程序加以綜合、平衡,給每個要素打出加權後的分數,並得出每個被考核人的總評成績。
這種考核方法的優點:一是內容全麵,二是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結合,三是能體現多角度大體考核原則,四是用計算機處理測評結果,手段也先進。缺點:一是煩瑣複雜,二是考核標準說明由於是定性語言,高度概括,因此仍難掌握,故在實踐中易出現打分中間化傾向。因此,此方法尚待進一步完善。
在實踐中,我國企業還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靈活地把國內外的一些好的考核方法結合起來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