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長期投資對象的比較和選擇。
企業進行長期投資時,要對國庫券、公司債券、優先股股票和普通股股票,進行比較,然後作出選擇。
(1)國庫券與公司債券的比較。國庫券是國家信用,安全性最強,一般稱為無風險證券,它與公司債券比較,可售性比較強,利率比較低。
(2)優先股股票與普通股股票比較。優先股有優先取得股利權,與普通股比較,沒有表決權,在經營比較好的情況下,股利沒有普通股高。
(3)公司債券與優先股股票比較。兩者都有固定利息收入,優先股股息比公司債券利息高,但優先股股票沒有到期期限,風險較大。
(4)公司債券與普通股股票比較。公司債券有固定的利息收入,比較安全。普通股股票在經營情況較好時,收入比較高;但在經營情況清淡時,收入比較低,甚至沒有收入,清算時也會遭到損失。
一般情況下,股票收入大,但風險也大。主要特點是對公司有表決權。
從以上分析說明,企業的投資決策始終是根據自身的條件和需要,在風險和利潤兩者之間進行抉擇的。
(第三節)多元化的投資經營策略
幾乎所有優秀的中國公司都或多或少地進行著多元化的努力,而幾乎所有優秀公司的危機與衰敗都與該公司的多元化擴張戰略有關。做公司的目的無非是做大做強,而做大做強的出路隻有兩種:要麼是專業化,要麼是多元化。
多元化與單一化的困惑。
GE(通用)和諾基亞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公司,GE的道路是多元化,諾基亞的道路是專業化,而且是從多元化最後轉向專業化的。也就是說,多元和專業都有成功的可能。問題是,我們的公司如何在二者之間作出權衡?
國外有許多反多元化的實踐例子。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評論(Sloan Management Review)的報告稱:多元化企業和單一型企業相比,其利潤一般要低5%到12%。許多調查也說明,在核心領域作深入投資的單一型企業往往有更大的成長性和永續性。在把快餐業務、軟飲料和休閑食品分離出去,相應成立各自的公司以後,百事可樂獲得了比此前更好的業績。與此雷同,1TF公司直到把金融、飯店、汽車零件等多個業務分離出去建立3家獨立的公司以後,其業績才有所好轉。相反,另有一些電子商務公司把B2B業務和B2C業務合並起來運作以後,效率反而不如以前。
目前全球經濟麵臨著一個實際是多元化還是單一化的問題困惑。就長期而言,多元化有可能是一場災難。如日本八佰伴公司、韓國“大宇”集團、鄭州“亞細亞”百貨都曾輝煌一時,可是,他們最終都是這種災難的詮釋者。因為,能真正讀懂和領悟“通用”多元化真相的企業或者個人實在是鳳毛麟角。成功的企業大多都真正從事一項或兩項核心業務。我們可以看到,當今跨國公司幾乎都是單一型公司,他們專注於一個行業,努力占據核心領域的主導權。例如伊萊克斯不生產飲料,可口可樂公司也從不去製造冰箱。
如此看來,一個企業權衡多元化和單一化時:
1,要有自己的歸核戰略。
說透一點兒,就是要求企業首先要集中自己能夠支配的所有資源,培育自身核心能力,大力發展核心主業,把主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專。這是企業實施多元化的必要和重要條件之一,也是世界500強企業給我們的忠告。
2,必須明確企業實時的主導力量:是財務主導型還是市場主導型。
這一點很重要。如果公司正處於財務主導型階段,它必然會集中精力於平衡財務報表上,當其核心業務處於低穀時,為了維持公司的正常收入、分散公司的一部分經營風險就會去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如果公司正處於市場主導型階段,它就會把目光落在市場戰略上,不僅僅局限於把業務做強、做精,而更多地會考慮在原有的業務領域如何提高品牌知名度、如何開拓產品銷售通路、如何加強產品的設計和創新。
總之,任何企業在多元化和單一化之間做權衡和選擇的時候,腦子裏都應有這樣一個概念:多元化和單一化均是一種策略和方法,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問題。關鍵是你是如何操作的,你的操作動機是否基於你已經科學論證過的、實施任何一種策略所應具備的條件之上。
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擴張。
力帆轟達老板尹明善對於企業在多元化和專業化之間如何選擇的看法是:“如果你覺得主業搞起來捉襟見肘困難重重,想再搞一個產業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樣做一定失敗;反過來,如果主業非常成功,你把這個行業裏的經驗教訓移植到其他行業上去,你就可能成功。”這句話的後半句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在其他非主業的擴張之前,你的主營業務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並具有了競爭優勢,形成了核心競爭力。這樣,才可能對企業的一係列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力產生促進作用,才可能對企業的擴展起到幫助作用,否則,多元的結果隻能是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