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注冊會計師在查閱某公司“其他應收款”明細賬時,發現摘要中注明應收王某賠款業務,借方發生的時間為4年以前,但至今仍掛賬未解決。經詢問知情人,才知王某為該公司前任出納員,因責任事故給公司造成損失,由於各種原因。本應由王某賠償的款項一直沒有收回,現王某已經調離本單位而且去向不明,因此,這部分賠款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壞賬,但仍掛在公司賬上,充當資產,不做壞賬損失處理。這樣,就使得本應該記入營業外支出的損失仍充當著資產的角色,同時也使得利潤產生了虛增。
5.以“垃圾”換“黃金”進行利潤轉移。
通過不等價交換,即借助關聯交易,在上市公司在和非上市的母公司之間進行不公允的資產重組,這往往具有使上市公司一夜扭虧為盈的神奇功效。
按我國會計法規規定,資產重組是企業為了優化資本配置,調整產業結構,完成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施的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然而,資產重組現已被廣為濫用,以至提起資產重組,人們立即聯想到做假賬。近年來,在一些公司中,特別是在上市公司中,資產重組確實被廣泛用於粉飾會計報表。不難發現,許多上市公司扭虧為盈的秘訣在於資產重組。例如,借助關聯交易,由非上市的公司以優質資產置換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由非上市的公司將盈利能力較高的下屬公司廉價出售給上市公司,由上市公司將一些閑置資產高價出售給非上市的公司。
6.虛擬資產是調節利潤的“防空洞”
由於權責發生製、配比原則的存在,也便產生了虛擬資產。虛擬資產是指企業已經實際發生費用或損失,但由於權責發生製原則的要求。而暫時做“資產”處理的有關項目,包括待攤費用、遞延資產以及待處理財產損益等項目的資產。這些項目的主體不能為企業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沒有實際利用價值。於是,企業往往以權責發生製、配比原則等合法借口,通過不及時確認、少攤銷或者不攤銷已經發生的費用或損失,將虛擬資產作為粉飾報表的工具。比如,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發生的一些費用和損失,如工具、用具、低值易耗品等數額較大的待攤費用,應該在一年內攤銷完,少數企業看到當年形勢不好,為了擴大當年利潤,該攤時費用人為地不攤,把當年該結清的費用轉到下年,懸在賬上,使得待攤費用實際上成了某些企業做假的“防空洞”。
7.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
我國的許多上市公司由國有企業改組而成,在股票發行額度有限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往往通過對國有企業局部改組的方式設立。股份製改組後,上市公司與改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製的其他子公司之間普遍存在著錯綜複雜的關聯關係和關聯交易。利用關聯交易粉飾會計報表、調節利潤已成為上市公司樂此不疲的“遊戲”。
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其主要方式包括:
(1)虛構經濟業務,人為抬高上市公司業務和效益。例如,一些股份製改組企業因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利潤達不到70%,就通過將其商品高價出售給其關聯企業,使用其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脫胎換骨”。
(2)采用大大高於或低於市場價格的方式,進行購銷活動、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如前麵所舉的資產重組案例。
(3)以低息或高息發生資金往來,調節財務費用。
例如,某股份公司將12億元的資金(占其資產總額的69%)拆借給其關聯企業。雖然我們不能肯定其資金拆借利率是否合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該股份公司的利潤主要來源於與關聯企業資金往來的利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