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練好入門基本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2)(3 / 3)

會計假設的兩個顯著特點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一方麵,會計假設是迄今為止沒有獲得證實的,否則,就不會稱其為假設了;另一方麵,會計假設是對客觀環境中與會計相關的若幹因素的抽象,是對會計係統與會計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合理假定,會計假設絕對不是異想天開,否則,會計假設會將會計核算引至錯誤的方向。既然會計假設是對會計與會計環境之間若幹因素的抽象,會計假設就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其內涵會隨著環境的發展而變化。因此,我們有必要經常重新審視和修正會計假設的內容,以便及時反映變化了的環境。銀行證券業會計的假設與一般企業會計的假設相同,隻不過各個假設所包容的內涵有所差異。銀行證券業會計的假設具體包括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

1.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是指在經營上或經濟上具有獨立性或相對獨立性的單位。會計主體假設規定的是會計核算的空間範圍和界限,它明確區分了一個會計主體與另一個會計主體之間的經濟業務和事項,以及這些業務和事項背後的經濟利益;它也明確區分了一個會計主體與其所有者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

會計主體假設明確地將會計核算的內容限定在與本主體的經濟利益有關,或直接、間接導致了本主體未來經濟利益產生變動的交易和事項上。一般地,法人主體都是會計主體,會計主體主要針對的是獨立核算的企業層次,但是,有時幾個法人主體構成的一個經濟實體(此實體不一定是法人主體)或一個法人主體下屬的一些非法人實體,也可以構成會計主體。銀行證券業的會計主體可以視企業核算和控製的需要進行構建。

2.持續經營假設。

持續經營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將會長期按它現時的形式和現時的方向,持續不斷地經營下去。持續經營假設的一般含義是,如果不存在明顯的反證,就認為企業將無限期的經營下去。所謂“反證”是指企業的經營可能在預計的時刻結束,比如合同規定的經營期已滿,章程所規定的解散條件已經成立,或企業經營不善、嚴重資不抵債瀕臨破產清算等。顯然,持續經營主要是針對企業整體而言的。

持續經營對現行企業會計核算十分重要,它是企業進行會計核算的基礎,如果企業不能維持持續經營,它將執行清算規則而非核算標準。持續經營假設是一係列會計原則成立的前提,比如權責發生製原則、配比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原則、曆史成本原則等都是以持續經營假設為基礎的。

我國的《銀行證券業會計製度》明確規定,銀行證券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持續、正常的經營活動為前提。

3.合計分期假設。

為了及時地提供決策所需的財務及其相關信息,我們不得不將企業“持續經營的長河”人為地劃分為一個個區間,這就是會計分期假設。

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都是關於會計核算的時間方麵的假設,二者共同配合,才能使很多會計核算方法得以運用。如果沒有會計分期假設,就沒有會計上的權責發生製原則、配比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原則,也就沒有會計上的遞延、應計、預提和待攤等方法。

我國《銀行證券業會計製度》明確規定,銀行證券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製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午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曆起止日期確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稱為會計中期。會計製度中所稱的期末,是指月未、季末、半年末和年末。在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為了更好地為決策者服務,及時提供會計信息,會計期間呈現出越來越短的趨勢,有些企業開始提供周報、日報,有些企業甚至提供實時財務報告。

4.貨幣計量假設。

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分別解決了會計核算中的空間與時間問題,會計核算還必須解決計量的手段問題,貨幣計量假設應運而生。

會計的本質是一個信息係統,會計的對象是企業經營活動及其背後的資金運動,對資金運動進行反映,貨幣可能是最好的工具了。貨幣計量假設是指以貨幣作為最基本的計量單位對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記錄,並編製會計報表。貨幣作為會計的計量單位,其價值必須是穩定的,否則就設法進行經濟業務的度量。因此,“幣值穩定”是貨幣計量假設的附帶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