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甩手”父母成就獨立好孩子
學會拒絕,減少孩子的依賴
作為家長,麵對孩子的過失,切忌草率從事,應抓住這個機會,讓孩子從中得到一些東西。
——前蘇聯教育家 馬卡連柯
案 例
現今,大多數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父母們理所當然地希望能夠更好地滿足孩子,讓孩子得到更多的愛。身為一名母親,我也毫不例外地會有這樣的想法。自我家京京出生後,我就為他忙這忙那,可能是我的照顧過於周全了,以致於讓京京成了典型的“蜜糖罐”裏泡大的孩子。
說實話,當我們家長一心愛著自家孩子的時候,很少會非常理性地思考這種愛對孩子來說到底合不合適。可是現在回想起來,我那時給予京京的完全是一種包辦式的愛。比如,在他要求玩玩具的時候,我就會把玩具送到他手上,等他玩完了,我再替他把那些玩具收拾好。甚至,京京快3歲時,還是我一口口地喂他吃飯。在我的溺愛下,京京逐漸養成了一種習慣,那就是,無論做什麼,一開口都是“媽媽,我想……”對於我的這種溺愛,京京他爸也曾經提出過異議,但我卻一直沒有當回事,總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慢慢培養也不遲。於是,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京京上幼兒園。
京京是3歲時上的幼兒園。一開始他對上學充滿了向往,總是早早起來去上學,但是沒過幾天,他就鬧著不去了,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我隻好去找他的老師了解情況。原來,京京在幼兒園什麼都不會做,沒有人來喂,他連自己吃飯都不行,京京覺得害怕了,索性拒絕再去幼兒園。
京京的老師告訴我,雖然孩子很小,但是也要讓他適當地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否則,在家長的包辦下,孩子會養成依賴性,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她還讓我從一些小事開始逐步培養京京的獨立能力。
那天,京京的老師跟我聊了很多,我才知道自己以前對京京的培育有多麼失敗。本以為給了孩子最多的愛,其實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卻是最不利的。好在京京還隻有3歲,所以,我反思了自己不正確的做法後就開始積極“密謀”如何重新打造京京。
當然,在“改造”京京之前,我對自己也“改造”了一番。這期間,我大量地閱讀了相關的、有指導性的書籍。經過一段時間的惡補,我實現了思想上的“改頭換麵”,而且下定決心要對京京“狠心”一點。
在這之前,我遵從京京老師的建議,先讓他在家待一段時間,緩解他對幼兒園的恐懼。回到家後的京京又重新躲進了“避風港”,自然樂不思蜀,但我卻不想讓他再像以前那樣了,於是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改造”計劃。
“媽媽,我想吃蘋果。”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京京朝我大喊。看看表,上午10點了,按照慣例,這個時間是平常給京京補充維生素的時候,而我此刻正在衛生間裏同換洗衣物“奮戰”,對於京京的要求故意充耳不聞。過了一會兒,京京見我沒有動靜,就直接跑到門口,大聲地說:“媽媽,我要吃蘋果!”語氣中竟然摻雜了不滿。哼,你不滿,我還不滿呢,於是,我又故意冷冰冰地扔過去一句話:“沒看見媽媽正在忙著嗎?想吃就自己拿去。”京京大概第一次看見我這麼生氣地拒絕他,竟不知所措地站在了門邊,我“冷眼”瞧過去,隻見他呆呆地站在那裏,顯然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但我依然不理不睬,繼續我的“奮戰”。就這麼僵持了一會兒,京京走開了。結果,那個早上的維生素就沒有補充。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京京仍然按照慣例,坐在桌前等著我喂,可我隻是走過去,把他的那一份放到他麵前,然後我就自己開吃了。這小子終於憋不住了,大概感覺自己受到了和在幼兒園裏一樣的“不好”的待遇,便號啕大哭起來,而且還一邊哭一邊說我“壞”。
用哭的方式來威脅我,這是京京從小就慣用的一招。見他又想用這招來對付我,我幹脆把飯碗一推,也開始“號啕大哭”起來。看到我的反應,京京立刻就不哭了,他非常不解地盯著我,而我呢,卻一不小心由假哭變成了真哭(我主要是想自己這幾年白白付出的心血啊)。最後,京京終於堅持不住了,他跑過來問我:“媽媽,你為什麼哭啊?”
聽到京京的話,我便趁機開始了控訴,我一邊“哭”一邊說:“你看媽媽好心好意做了飯,你竟然不吃,還哭給我看,媽媽真傷心。”嘿嘿,先從吃飯入手吧。
京京似乎明白了,他說:“平常都是你喂我,可今天你都不喂我了。”這小子還是覺得很委屈。
“你看媽媽現在都累成什麼樣了,既要給你做飯,又要給你喂飯,還得給你拿蘋果,要是不給你拿,你就不吃了。你看看,媽媽現在都成什麼樣子了哦,一點都不漂亮了。”我繼續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控訴。
“媽媽漂亮,媽媽漂亮。”京京趕緊安慰我。
“京京,想不想媽媽以後更漂亮?”我見狀趕緊下套。
“想。”京京彎兒都沒打,立即說。
“那好,從今天開始,你自己吃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媽媽少點勞累,就會更漂亮了。”我趁勢提出了要求。
“好。”京京沒有猶豫地說。
“那麼,我們從現在就開始?”看到這小子如此熱烈的響應,我想還是趁熱打鐵為好,否則這小子反應過來再變卦,我還得擠一次眼淚。
“好的。”京京聽了我的話,便跑回自己的座位前,拿起自己的勺子準備吃飯。一開始,京京挖飯的動作很笨拙,有好幾次都把勺子裏的飯粒弄到飯桌上。看到京京笨手笨腳的樣子,我心裏真不是個滋味啊,可我又知道此時不是我糾結的時候,我要做的是幫京京盡快學會做這些簡單的事情。
“京京,你看,媽媽是這樣拿勺子的。”我拿起勺子,邊說邊示範給他看,京京認真地看著我的示範,然後自己去嚐試著挖飯,夾菜。雖然吃得慢,但最後終於靠他自己吃完了這頓飯。當時京京一吃完,我立即對他進行了表揚:“京京真棒,會自己吃飯了!”京京聽了我的話後反而有點不好意思了,他問我:“媽媽,是不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應該自己吃飯?”
“是的,小朋友就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回答簡潔明了,一步到位。
“那以後我就自己做吧。”京京進一步要求,看來,他享受到成功的愉悅了。
“哎呀,我兒子上了幾天學有進步了,竟然要求自己做事情了,那以後媽媽就看你的表現了。”看到兒子的轉變,我當時特別高興。
不過,在高興之餘,我也意識到小孩子的話不能完全當真,這小子當時是在我眼淚的炮轟中做了這個決定,明天能否繼續還很難說。所以,我就跟他做了個約定。
“京京,我們拉個鉤怎麼樣?”我提議道,“我們以一個星期為限,如果這個星期你能夠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就把你的表現告訴你的老師。”京京聽了我的建議很高興地接納了,這可是給他挽回麵子的重要機會。
就這樣,在我眼淚的轟炸下,在我們的約定中,京京從不會到會,慢慢成長為能照顧自己的“獨立”小孩了。
現在的家庭,大多是“四二一”模式,即六個大人帶一個孩子。麵對這一個寶貝,他們恨不得把孩子一生的事情都給安排好、做好,哪裏還想著讓孩子獨立。所以,像京京這樣,到了3歲仍然連自己吃飯都不會的情況並不算少見。我就曾經見過一個到了4歲還不會自己吃飯的女孩,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她的老師隻好喂她吃。可是老師的這種行為導致了其他小朋友的不滿,使得這個4歲的女孩因為不會吃飯而遭到更多的鄙視。結果,這個小女孩很受傷,最後發展成說什麼都不願意去幼兒園了。
孩子身上出現的這些問題是誰造成的?很顯然,是家長。他們包辦得太多,隻想著給孩子愛而沒有想到孩子將來有一天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會時該怎麼辦。其實,孩子大約在1歲左右的時候就有了自己吃飯的意識,他們會因好奇而想要去嚐試,這個時候,家長對待他們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學著自己動手,而不是去阻止他們的嚐試。但是很多家長往往因為擔心孩子弄髒衣服、打破飯碗、浪費時間等而去製止孩子的舉動,這樣就把他們自發邁出的第一步扼殺在了搖籃中。
要求自己吃飯是孩子獨立的第一步,作為家長,正確的對待方式就是尊重孩子的願望,讓他們去做,哪怕孩子弄髒了衣服。給孩子換一個塑料的、質量好的碗,讓他們去嚐試,當他們做完後對孩子給予表揚。在這種自由和輕鬆的氛圍中,孩子的獨立能力就慢慢培養起來了。
作為媽媽,在幫助京京獨立的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當孩子因不習慣而哭鬧時,媽媽一定要“狠”下心來。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會因不忍心聽孩子的哭聲而放棄原有的堅持,這樣的話,大人就被孩子給牽製住了,以後再想給孩子定規矩也不太容易實施。
但是,家長也要根據孩子的特點來把握“狠”的程度。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擰”,一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那樣的話,媽媽就不可一味地“狠”下去,而應采用能夠吸引孩子的方法,比如帶他出去走一走,讓他從壞情緒中擺脫出來,然後再引導孩子慢慢適應和改變。總之,在改掉孩子不良習慣時,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性格特點,選擇適合的方法來教育。
另外,孩子的不穩定性也決定了讓孩子改掉不良習慣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父母應不斷“製造機會”幫助他們增加長久性,然後漸漸改善。
放權,讓孩子在自由中起飛
嚴管中長大的孩子,無法獨立;施壓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
信賴中長大的孩子,信人信己;放權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責任。
——創新工場CEO 李開複
案 例
我的兒子沫沫是很頑皮的孩子,自小惹的麻煩事不勝枚舉,像和小朋友打架、毀壞家裏的玩具等,都是常有的事。特別是自他上幼兒園以來,大事小事似乎就沒有間斷過。
記得大約在他4歲多的時候,一天下午,幼兒園的老師突然打來電話,要我過去一趟。對於老師的電話,我預感大概不會有什麼好事,去了一問才知道,原來兒子在午休時用圓珠筆把一個女孩兒的臉給畫花了,小女孩為此哭了很長時間。當時我一聽,心裏那個氣啊,這小子怎麼淨給我惹事。為了懲罰兒子,我決定把他帶回家好好“修理”。
但是還沒等到家,兒子沫沫就先給我道起歉來,“媽媽,我錯了。”大概兒子在屢次的“敵我鬥爭”中日漸成熟,知道怎麼對付老媽我了。對於兒子的小心思我雖然看了個大概,但火氣確實下去不少,不過還是有模有樣地訓了他一通。
後來沫沫給人家小女孩正式道了歉,事情就算結束了,但是通過這件事,我看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出現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孩子頑皮點不是什麼大問題,可能也是因為他的頑皮還沒有引起過很大的麻煩,所以多數時間裏我都是一種聽之任之的態度。還有一點讓我反思的是,每當沫沫因頑皮而發生狀況時,我和他爸爸總是第一時間出麵幫他處理問題,從沒有試著引導他,讓他自己去解決,以致隨著年齡的增長,沫沫這種頑劣的習性非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了。
針對沫沫表現出來的頑皮好動的特點,我決定“放權”給兒子,讓他在適當的家務活動中感受約束力,增強責任意識,進而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獨立小孩。正如一些專家所說,一個孩子能否快樂、能否積極進取、能否在將來有所作為,最終還是靠他自身的力量,成年人可以協助但不可能替代孩子成長,家長不能包攬孩子的終生。因此,適當地“放權”給孩子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也能幫助他形成良好的性格。
既然決定要“放權”,那就要正式一點,首先從家庭衛生方麵開始,為此我特別召開了家庭會議。沫沫對於一切好玩的東西都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好奇,家庭會議讓他感覺到了樂趣。看到沫沫的反應,我意識到自己找對了方法,再加上小孩子的情緒很容易被調動起來,我就順勢在這個家庭會議上列舉了搞好家庭衛生的幾點注意事項,並且還安排了各自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