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我們去海邊還得等幾個月,但笑笑的錢就放在家裏,這樣會不會很不安全?”我徹底抖完包袱,心裏也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這下輪到笑笑著急了,她忙問爸爸怎麼辦,爸爸裝模作樣地想了想,然後發表高見:“這個簡單,找銀行啊!”爸爸的提議立刻得到了笑笑的認可,她終於肯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壓歲錢交出來了。
當天,我們商量決定,先把笑笑的壓歲錢存到銀行,等要去海邊的時候再提出一部分來。然後,我們帶著笑笑去了銀行,用她的名字開了一個賬戶,把錢存進了銀行。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開始意識到財商教育的重要性,並且著意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樹立孩子的理財意識和觀念,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因為,他們意識到通過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不僅能讓他們學會正確處理金錢、增加他們的智慧,並且在教育過程中也能完成感恩、誠信、勤儉、自信、自強等人格培養目標。
有的小孩子每年得到的壓歲錢少則幾千,多則幾萬,笑笑這樣的便是典型。如果這筆錢放到孩子手裏,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富有,從而變得花錢大手大腳。所以,幫助孩子正確處理好壓歲錢是培養孩子理財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
給孩子建一個私人賬戶是一種首選的方法。當然,在這之前,要征得孩子的同意,然後再帶孩子去銀行建立一個賬戶把他們的壓歲錢存進去。另外,還要鼓勵孩子有一個自己的賬本,比如每次存進去多少,支取多少,自己做好記錄。這樣不僅可以使孩子不用擔心自己的壓歲錢會被爸爸媽媽占用,也可以培養孩子積累金錢、節約用錢的意識。
其實,給孩子存錢也是我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臨時想出來的招兒。但是從笑笑的表現我們也意識到了,存錢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的孩子,真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即使平常孩子沒有意識到要什麼的時候,我們家長也總是忍不住給他們買。所以,在孩子眼裏就覺得有了錢就有自己想要的一切。也許是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笑笑把自己的壓歲錢看得太重,這促使我們產生了讓她學會去銀行儲蓄的想法。
我建議當孩子手中有了不少零花錢、壓歲錢的時候,爸爸媽媽要鼓勵孩子學會存錢,學會理財。在孩子三歲多對金錢有了一定認識時,爸爸媽媽就可以用家裏的錢和他們玩儲蓄遊戲,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積蓄存到家中的“銀行”——儲錢罐,並學會妥善保管。等孩子有了基本的存儲觀念後,就可以帶孩子去了解銀行,幫助他辦理銀行卡,作為專門賬戶。讓孩子知道錢存起來不僅安全,還可以有利息,讓他們感受錢能生錢的效果。
“當家”讓孩子學會理解父母
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日本教育名言
案 例
自從鄒聰上小學後,我每周給他5元錢,並告訴他這5元錢可以由他自己隨意支配,但同時也告訴他,如果這筆錢有餘下的就是他的私房錢,如果不夠花也不要向我們再要,這是鐵的紀律,不可更改。
一開始,鄒聰拿著這5元錢花得很節省,每周都還能剩個幾毛甚至1塊錢。可到後來就不行了,往往到了周四周五就開始嚷嚷著沒錢花了。如果問他錢都花到哪裏去了,他就會振振有詞地告訴我們是買了什麼什麼,很有條理的樣子。其實,鄒聰也沒有買什麼不適合他的東西,但從他花錢的項目來看,我們知道他開始有了花錢大手大腳的趨勢了。後來我追問的次數多了,兒子竟然說:“媽媽,我同學的媽媽每周都給他們10元錢,你才給我5元,你太摳門了。”
聽了兒子的話後,我當時大腦就短路了,沒想到自己在兒子眼裏竟然成了一個摳門的人。可後來一想,也許隨著兒子結交的朋友越來越多,別人花錢的方式也在影響著他。我們身邊有很多實例證明,許多孩子從小就隻知道伸手要錢,大手大腳花錢,卻從來不問錢是怎麼來的,對父母更是不知道感恩。
所以,兒子的一席話讓我不禁開始思考如何培養他合理花錢的問題。
一番思考之後,我想出的點子就是讓兒子當家。說實話,兒子已經7歲了,況且作為男子漢,將來要承擔養家之重任的,所以,先讓他感受一下也未嚐不可。
我和老公都在國企上班,除了節假日平常都沒有太多時間陪兒子,所以,在兒子放假一周後,他開始嚷著自己一個人在家裏很寂寞,我就借著這個機會把讓他當家的計劃提了出來。(後來的事實證明,善於抓住機會這一點對於教育孩子來說是一大法寶。)在他感到寂寞的那幾天裏,鄒聰先是嚷著要我給他買玩具,我的回答是沒有錢,後來,他又嚷著去郊區玩,我的答複是沒有時間。有了好幾次沒有結果的交涉後,兒子氣憤地給了我一個稱謂——最摳門的老媽,他的意思是我不僅是個沒有錢的老媽,還是個沒有時間的老媽。看到兒子百無聊賴的樣子,我就把讓他當家的想法告訴了他。
“聰聰,你不是喊著沒事情做嗎?我們雖然也很想趁著你放假時好好陪陪你,可我們必須得上班,而我們這個月又特別忙。所以,我和你爸爸商量,決定這個月讓你來當家。”我鄭重其事地對兒子說。
“我當家?”兒子立刻表示懷疑。
“是啊,你當家。”我再一次用比較肯定的語氣重複。
“當家?做什麼呀?好玩嗎?”好家夥,他一口氣問了三個問題,看起來對當家這件事他還是很好奇的。
“就是掌握經濟大權,然後在合理支配的情況下負責為家裏購物。總之,咱們這個家都會在你的掌控之中。”我說完這段以後感覺自己表達得不夠明確,怕兒子聽不懂,幹脆又拿具體數字舉了一遍例子,“也就是說,媽媽給你500元錢,這500元錢是我們家一個月的花銷,比如買菜、買飯、買電都要從這500元裏出。你的任務就是用這500元錢把家打理好,保證不讓我和爸爸餓肚子。”這樣說兒子應該就能明白了。
“500元?”鄒聰聽到錢數後小眼睛立即放出亮光了,真是個小財迷!
“兒子,幹不幹?”我流露出期待的眼神。兒子扭頭看了看他老爸,然後又考慮了一下,便說:“好!”
成交!不過我還得重申一下注意事項:“兒子,一定要記住,這500元錢是我們全家一個月的支出,如果超額了,下個月我們就得挨餓。”這是最關鍵的一點。然後我又拿出一個小本子,告訴他,“你可以記賬,例如,買什麼了,花了多少,這樣一目了然了。”
就這樣,我們把家裏的財政大權交給了兒子。當然,我是做好了預算的,而且所要購買的東西也都在兒子能掌控的範圍之內。
兒子當家第一天,他問我:“媽媽,我今天應該買什麼?”我的回答是:“今天爸爸媽媽不回家吃飯,你隻需要買點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就好。”兒子當天買了10元錢的蘋果,並按照要求記了賬。
當家第二天,我和老公依舊不回家吃飯,所以兒子隻買了一包瓜子。不過,等到了第三天,我就給兒子設置了一個小難題。
“兒子,今天接到小李阿姨的電話,她要結婚了,請我們去吃喜宴。”
“好啊,我最喜歡吃喜宴了。”兒子立馬表示了自己的興奮。
“可是,我們不能白去吃啊,是要湊份子的。”我對兒子說。
“湊份子?”兒子還不懂湊份子的意思。
“就是要給錢。”我解釋道。
兒子恍然大悟,“是這樣啊,沒事,咱們還有好多錢呢,現在才花了13元。”
“那你準備給多少?”我問兒子。
“20元吧!”兒子聽了我的詢問後,想了想,然後給了我答案。
“多少?”我差點跌破眼鏡。(嘿嘿,幸好我沒有眼鏡)
“20元?太少了吧!”老公故意大聲嚷嚷,“怎麼好意思拿出手呀?”
“不少了,都超過我的零花錢了。”兒子嘟囔著說。哈哈,原來兒子是按照他的零花錢在定數啊。
“不行不行,太少了。”老公繼續表達著他的不同意。鄒聰不滿地瞪了爸爸一眼,然後對我說:“媽媽,我決定了,就20元。”
“我們再商量商量?”我極力用討好的語氣問道。
“那你說要給多少?”兒子無奈地問我。
“200元。”
“什麼?200元!”這下輪到兒子大呼小叫了。
“200元就算少的了,兒子,要是媽媽的知己好友結婚,怎麼也得湊1000元才行呢。”
“爸爸,你看看媽媽。”兒子大概覺得我說的數目太離譜,便轉向他爸爸求助去了。
“這其實是個很小的數目,很多人都是這樣給的。兒子,把錢給媽媽吧,否則她都不好意思去見人了。”老公沒有理會兒子的求助,果斷地站在了我這邊。
最後,兒子在我們的夾擊下很不情願地拿出了200元。
接下來的一周,我就教兒子買點簡單的日常物品,然後趁著周末的時間我帶著他去超市買了些家裏要用的東西。整個算下來,一共花去了100多元。
兒子對於家裏的開銷,似乎有點失去控製的感覺了。他對我說:“媽媽,我們還有三周呢,你能不能少花點,我們隻有不到200元了。”
我告訴他:“沒關係的,隻要你知道節省著花,我們這個月應該沒有問題。”
可誰想到新的問題很快就來了。“媽媽,家裏沒電了。”這次不是我去找問題,而是問題直接找到了我們,在公司我接到了兒子的電話。
“是嗎,那快去買電吧。”
“到哪裏買?”
“去我們樓下的銀行。”我回答著兒子的提問,心裏暗暗覺得這個問題來得很好,還能讓兒子學會怎麼買電。
“就是去我們取錢的那個銀行嗎?”兒子問我。
“是的,你拿著電卡去銀行,告訴那裏的叔叔要買電,他就會教你如何去做的。”
“可是……”兒子還是有點猶豫。
“很簡單的,你告訴叔叔說你要買100度電,然後把錢交上去就能搞定。媽媽相信你能行。”最後,我在電話裏給兒子鼓了鼓勁。
我不知道兒子是否按照我說的去做了,反正他最後搞定了。但是等下午下班我們回到家時,看到的不是兒子的喜悅,而是愁眉苦臉的樣子。他對我說:“媽媽,我們隻有126元錢了。”原來,當家的人為錢少而犯愁了。
“沒事,兒子,剩下的一段時間沒有大的支出了,主要就是買點菜、水果之類的。”我安慰他。
“可是,你上一次就說沒有大的支出了,可最後又得買電。”兒子好像很懷疑我的話。
“這次,媽媽保證。”可憐的兒子,我心想,要是他知道了問題都是老媽設計出來的,該有多傷心啊。
不過,即使我做了保證,兒子卻總好像有一種如臨大敵的感覺,把錢攥得緊緊的。每次我想花錢的時候,都必須征得他的同意才行。最後,在兒子的努力下,當月的家庭財政餘額是11塊錢,我們對他節約開支的卓有成效進行了隆重的表揚。
事後,我問兒子當家的感受是什麼,兒子跟我說,感覺錢花得太快了,好像沒買什麼東西就沒有了。我對他的感受表示認可,並對他說,就因為錢花得快,我們才要知道節約。兒子很聰明,當然也從這次實踐中感受到了這一點,當即表示以後一定不再亂花錢了。
聽了兒子的話,我感覺到這種方法很有效果,於是就打趣兒子:“那媽媽還是摳門老媽嗎?”
兒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看來,當家一個月就長大了不少啊。
讓孩子當家是一種有助於孩子養成正確花錢習慣的好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通過安排適當的支出漸漸明白,錢是不能想怎麼花就怎麼花的。
現在很多家庭的情況是,孩子什麼都不缺,唯獨缺一種良好的習慣。就拿花錢來說,一般的家庭一周給孩子的零花錢都不少於10元,而那些富裕的家庭就不用說了。再加上一些父母自己花錢也大手大腳,孩子想要什麼就買什麼。這樣孩子以為錢花完了反正爸爸媽媽還會給,所以根本就沒有節約的意識。而讓孩子當家,學著安排生活支出的話,能讓孩子發現節約的重要性,就像案例中的鄒聰那樣。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讓孩子當家,也要根據年齡來安排當家的內容。三四歲的小孩子可以負責基本的衛生,告訴孩子他當家的任務就是負責搞好家裏的衛生,比如套垃圾袋、倒垃圾等。六七歲的孩子因為有的已經進入小學,可以適當地給他一部分錢讓其管理,主要讓他從中體會錢應該怎麼花才能花得好。
常言說得好,說一百遍不如親身經曆一遍。隻有親身經曆了,孩子才會有所認識。不過家長要記住,要給孩子把好關,隨時關注,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
在讓鄒聰當過家之後,他對花錢就開始有節製了。平時孩子愛做手工,需要買色卡紙,我讓他用自己的零花錢買。孩子買回來後告訴我,1.5元一張的色卡紙隻比1元一張的大一點點,所以他買了幾張1元一張的。由此可見,他節約的意識已經很明顯了。
不過,在讓孩子當家的過程中要運用點心理學常識。比如,一開始,當鄒聰剛拿到500元錢時,那感覺想必是很爽的,我就讓他頭幾天少花點,等過幾天,再想辦法讓他一下子支出很多,這就令他又不得不回到花錢很少的狀態。如此一來,壓力有了,但孩子也不會出現因為沒法掌控而不願意繼續當家的情況。
所以,從我的切身經驗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讓孩子當家,適當安排經濟開支,是一個節製孩子亂花錢的好辦法。
小小推銷員——賺錢意識悄崛起
家長應從小給孩子賺錢的機會,應該給自己樹立起靠自己不靠父母的行為習慣。
——青少年情緒心理學者 宋承昊
案 例
自從決定對兒子項明進行理財教育後,我就一改往日給他亂買東西的習慣。以前,項明想要什麼家裏就給買什麼,我在上網的時候看到有新款衣服、新式玩具也總是給他買下來。就這樣,家裏的玩具放不下,衣服也穿不完。
後來,有一次我與辦公室其他同事聊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才發現自己的教育方法已經落後了。他們說,現在的家長都注重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了。我聽了他們的話後感覺很不是滋味,仿佛自己成了一個被時代拋棄的人。後來,我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國外的一些家庭很注重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培養。比如,讓孩子取報紙,可以獲得幾美元;讓孩子整理花園,可以獲得幾美元……不過,我不太認同這種方法。培養孩子愛勞動,是基本的內容,而且也是每個人的義務。我不想讓孩子在心裏把勞動和金錢完全畫上等號。
經過一段時間的惡補,我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對兒子實施理財教育。我的方式是要讓兒子體驗一把賺錢的不易。當然,在這之前我要先改正自己以前的花錢方式。
大概有一個月吧,我都不再給兒子亂買東西,兒子對於我的轉變自然很不滿意,不停地抱怨我不愛他了,而且還告訴他爸說我變得很可怕、很小氣。
“媽媽,張思揚的媽媽給他買了個遙控飛機,你也給我買一個吧!”晚上,兒子不思悔改地向我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