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請這樣愛我6(1 / 3)

第五章

“多話”父母帶出會表達的孩子

讓孩子把“愛”大聲說出來

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政治家、教育家 宋慶齡

案 例

在兒子奇奇1歲時,我被公派到國外進修,孩子的奶奶一個人把他帶到了4歲。等我從國外回來時,發現奇奇都長成小男子漢了。為了彌補這幾年對孩子的虧欠,我回國後在家待了幾個月,想好好陪陪孩子。

一開始,對於奇奇不開口叫媽媽這一點,我沒有太在意,畢竟我與孩子分離得太久。可是一周過去後,我發現奇奇不僅不叫媽媽,而且連爸爸也很少叫。我開始納悶了,為什麼他總是沉默著,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待著呢。

我聯係了奇奇的老師,想問問他在幼兒園的表現。老師告訴我,奇奇在幼兒園裏也不是很願意開口說話,但他在算術方麵很有天賦。

“孩子平常都由誰照顧?”孩子的老師問我。我說是孩子的奶奶。

“那孩子的奶奶是不是不善於言談?”老師接著問我。聽了老師的問話後,我恍然大悟,孩子的奶奶豈止是不善言談,而是根本就不能說話。這就難怪奇奇總是不說話了,估計自他會說話開始,除了聽聽爸爸的聲音,大概就處於一種無聲的世界裏了。孩子算術比較好,也應該與奶奶有關。孩子的奶奶雖然不會說話,但因為特別聰明,算賬比較好,年輕時曾做過會計。

和老師一番談話後,我找到了問題的症結。說實話,很後悔自己在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階段離開了他,並把他留在了一個無聲的世界,以致錯過了孩子的最佳語言發展時期。但是後悔歸後悔,我還必須挽救。我決定利用自己休假的這段時間幫兒子恢複丟失的語言能力。奇奇的老師告訴我孩子都是喜愛熱鬧的,我就決定從這方麵著手,做一個“嘮叨”的老媽,讓家裏變得熱鬧起來,以帶動兒子多說話。

那段時間,我成了家裏的嘮叨蟲,家裏整天都回蕩著我的聲音。有時候我會喊:“奇奇,快來啊,媽媽摔倒了。”然後我故意坐在地上等兒子來拉我,等兒子過來了,我就會一把拉住他讓他也坐在地上聽我說話。一般這個時候,兒子的臉上都會出現很不情願的表情,很顯然他習慣了安靜,看到我如此多話和嘮叨,他有些不適應了。

我要做的就是讓他度過這段不適應時期,然後慢慢習慣,再逐漸受我的影響也開口多說說話。

一天,兒子正在玩積木,我走過去同兒子商量:“兒子,讓老媽和你玩一會兒?”兒子沒有理我。見兒子不出聲,我幹脆直接坐到了他麵前,厚著臉皮拿起積木開始蓋大樓。我一邊蓋,還一邊自言自語:“要蓋成什麼樣式的樓呢,是中式的還是西式的,是高的還是矮的呢?”然後我又問兒子:“兒子,你想蓋個什麼樣的樓?”兒子仍然無視我的存在,而且神情裏似乎有了微怒。我才不管那些呢,繼續自言自語:“這樣吧,媽媽幫你蓋一個西式的洋樓,就蓋國外住的那種。”兒子終於忍不住站起來走了,他走到奶奶那裏,依偎著奶奶一起看電視。我也走過去,和他們坐在一起,然後和奶奶“聊”起來。奶奶當然很高興我能與她交流,所以,幹脆不看電視了,和我“聊”起了家常。在與奶奶“談”話的過程中,我發現,奇奇不願意說話,一是從小與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緣故,也就是他已經習慣了這種模式,二是在他內心裏還潛藏著一種與奶奶是“戰友”的意識,我的突然歸來,再加上我整天對他說話,他本能地選擇了排斥。

於是,我決定從奶奶那裏入手,先拉一個同盟再讓奇奇加入我們。有了策略之後,我就和奶奶不時地“嘮嗑”,有時候會說鄉下的事情,有時候說國外的事情,當然交流更多的是奇奇的趣事。奶奶其實也是寂寞的,現在兒媳婦回國了,而且還整天陪著她聊天自然高興得不行。就這樣,奶奶很快被我“俘虜”。同時,我也告訴了奶奶我要改變奇奇不願意說話的性格,奶奶的反應自然是萬分支持。

我和奶奶結成同盟軍後,奇奇感覺到了孤單,特別是我們在說著說著放聲大笑的時候,兒子也開始抬頭看我們了。這時候奶奶就會把奇奇叫過來,然後抱著他繼續“談”話。而我也會不時地問兒子一些問題。小孩子的天性畢竟是喜歡熱鬧的,慢慢地奇奇就被我們拉進了聊天的隊伍。一段時間下來,兒子開始學會了表達,有時候,奶奶在那裏用手語說話時,他就會替奶奶說出來。不用說,我們的母子關係也一改我剛回國時的陌生,變得親密起來。後來,當我感覺到兒子成為一個活潑能說的小男生後,我就對兒子提了個要求,要他每天對我和爸爸及奶奶大聲地說“我愛你”。一開始,兒子感覺不好意思,可能是出於小男生的矜持。可因為我經常和老公說這樣的話,兒子也司空見慣了,於是,“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奶奶,我愛你!”這樣的話很自然地從他口裏說了出來。

這簡單的幾個字也許在一些家長看來很不屑,但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兒子健康成長、心理健康的標誌,也是一個家庭和諧融洽的標誌。我認為,一個家庭的氛圍對於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對兒子的要求就是,勇敢地把對大家的愛說出來。

3~4歲是幼兒語言發展最關鍵的時期,父母要在這個階段為孩子創建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盡量給孩子一個自由輕鬆的家庭語言氛圍。

這個時期也是孩子依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依戀是孩子與雙親之間形成親密持久的情感關係的表現,它對孩子的一生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健康心理、性格的塑造都有很重要的關係。所以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家庭內形成和諧的“親子式交談”。

所謂“親子式交談”就是家長與孩子之間建立溫馨的家庭式的人際關係。家長用愛心、耐心、細心經常與孩子進行麵對麵的自由的語言交談,比如,說點悄悄話,這樣在親子般的語言交流中,孩子既能得到情感的滿足,又能獲得語言能力的發展。這種交談可以在做遊戲的過程中,可以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也可以在遊玩的過程中進行。總之,無論在什麼情景下,父母要注意隨時隨地地與孩子交談,讓孩子一方麵獲得親子情感的滿足,另一方麵也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在幫助兒子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也進行了一次教育的洗禮和鍛煉。在我剛回國的那段時間裏,他對我並不親,甚至還有抵觸心理。盡管後來兒子也能大聲地對我們說愛,可是一想到那段艱難的時光,我就忍不住落淚。有時候,懷了一腔的熱情,邀請兒子做這做那,可兒子根本就不想理我。有時候,兒子明明也渴望我的擁抱,可是當他坐在我的懷裏時,小小的身體表現出來的卻是僵硬。

我大約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才恢複與兒子的親密關係。三年來,兒子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們已經習慣了清靜,我乍然闖進了他們的世界,兒子便對我充滿了排斥。但我知道,兒子其實是渴望媽媽的陪伴的,所以我才采用了打破他們的同盟,然後與奶奶結成新的同盟的方式,來逼兒子適應新的環境。

所以,我的建議是:不管孩子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上尋找方法,然後給孩子創造一個溫暖輕鬆的家庭環境,進而形成一種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

家庭演講鍛煉孩子好口才

即使是普通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法國啟蒙思想家 愛爾維修

案 例

我們都知道,現在人才的標準不一定就是你滿腹經綸,更多的是看你的口才和交際能力。所以,在我看來,讓孩子有一副好口才是當前社會中孩子必備的一個條件。但是我的兒子聰偉並不擅長表達,他是個內向型的孩子。

有一陣兒子迷上了周星馳,喜歡看《少林足球》等電影,有時候還看著看著自己在那裏偷著樂。看到兒子對周星馳的癡迷,我突然有了一個主意,何不利用兒子對周星馳的癡迷誘導兒子學習演講?

第二天一大早,我邊幹活邊模仿周星馳的台詞,“地球很危險的!你還是回火星去吧!”“我對皇上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有如黃河泛濫一發而不可收拾。”兒子起來見我嘰裏呱啦地說個沒完,好奇了,問我:“媽媽你在說什麼呢?”

“我在練習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