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請這樣愛我8(2 / 3)

“我在家裏也可以做士兵?”這可是兒子一心向往的。

“那當然,爸爸就做你的指揮官,每晚對你進行一次檢查怎麼樣?”

“行!”兒子想了想,然後認真地答應了他爸爸的要求。

很快,老公的傳真便過來了,我一看就在心裏笑了,但還是鄭重其事地念給兒子聽。

西點軍校規則

一、服從

1.鐵一般的紀律:軍人要以服從軍令為重。

2.將服從訓練成習慣:對於長官的命令,要堅持訓練並成為習慣。

3.千萬別找借口:借口隻能使軍人蒙羞,所以,拒絕借口。

二、紀律

1.沒有紀律便沒有一切:在軍人身上,長官要求的就是紀律,軍人以服從紀律為標誌。

2.堅持原則,獎罰分明:如果軍人違反了紀律將予以懲罰。

……

讀完之後,我問兒子:“兒子,你能做到嗎?”

“能!”兒子很堅定地說。

“那好,媽媽現在就把你該服從的紀律給你寫下來,並貼在牆上,你每天都要執行。”

“好的。”

得到兒子的同意後,不一會兒,我便製定了詳細的“規則”。

1.家裏的玩具,特別是手槍玩具不可私自帶到學校,更不可用它對準任何人進行掃射。

2.要了解家中每一種玩具武器的名稱和配置及相關曆史,而不是見一種就玩一種,見一種就買一種。

3.見了長官、長輩、校園裏的小朋友等要有禮貌,例如,早上起床後,要說“早上好”,晚上睡覺前要說“晚安”,見麵說“你好”等。

4.每天起床後要先洗臉刷牙,然後試著整理自己的房間。

我將“規則”讀給兒子聽,兒子點頭表示同意,並當即決定從第二天開始實施。

第二天訓練開始的時候,還出現了個小插曲,就是兒子像以往那樣從床上爬起來就想摸東西吃。我看見之後故意大聲咳嗽了一聲並用手指了指牆上的規則,兒子很不好意思地停下來,然後大聲地對我說:“媽媽,早上好!”後來在我的提醒下,他先去洗了臉刷了牙,然後才去桌邊吃早點。總之,那一天兒子雖然沒有完全做到符合規則上的要求,但在我的提示下,他基本做到了自律。等他爸爸晚上在視頻中查問的時候,我給兒子的訓練成績報了個“優”,兒子可得意了。

我們這個遊戲大概實行了一個多月,兒子在這個遊戲中不僅變得自律,不再像以前那樣肆意妄為,而且他學會了對人禮貌,還學會了很多規則上沒有的知識。

實際上,頑皮好動是孩子的天性。當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對什麼都不懂,他一巴掌打在大人臉上,我們還可以說“他不懂什麼叫打人”,並以此為由來寬容他,但等到孩子再大一點還這樣的話,那就是父母教育上的問題了。因此,訓練孩子適度自律而不是任意地縱容他,是很有必要的。

其實,孩子的“劣跡”大部分都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比如,父母如果經常說粗話,那麼孩子肯定也會說粗話,假如父母對於孩子講粗話的行為不加以製止,沒能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不好的行為的話,孩子就會覺得這是正常的,理所當然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即使孩子所表現出的不好的行為不是從父母那裏學來的,但是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這種不禮貌的行為不加以製止的話,也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認知:因為沒有得到爸爸媽媽的批評或者指責,這種行為就是被允許的。

因此,如果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的話,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態度及教養方式。找到原因後,父母要從自身做起,注意自己的態度,然後再采取一些結合孩子性格特征的方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幫助孩子形成自律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其實也是我們大人的問題。比如,鄭爽拿著玩具槍對著小朋友掃射這個舉動,實際上他在家裏經常這樣做,我雖然看到了卻沒有在意,沒有告訴他這樣的舉動是不禮貌的。當我意識到這方麵的問題之後,我就開始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行為,可以說,我家裏的那份“規則”不僅僅是針對鄭爽一個人的。

另外,小孩子堅持的時間通常是很短暫的,我們大人要做的,是想辦法讓他在既定的規則中快樂地堅持下去。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鄭爽曾有幾次表示抗議、拒絕執行,因為他不滿總是自己一個人玩、一個人做。後來,我就參與了進去,和他一起查閱家裏的軍事雜誌,雜誌上沒有的就上網查。這個過程尤其重要,因為在這期間,兒子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還學會了堅持,而且還跟老媽我一起享受了許多親子間的樂趣。

罰款,幫孩子改掉壞習慣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

案 例

兒子浩浩是個淘氣的孩子,這一點在他很小的時候還不太明顯,但自從5歲以後,浩浩就變得越來越厲害。有時候,我讓他不要把玩具隨地亂扔,他非但不聽,還會跟我作對似的往地上扔更多的玩具。我一開始采取的方式是製止、嗬斥甚至動手打他。可我發現,我的這種方式非但沒有起到任何效果,反而讓浩浩產生了逆反心理。

一開始,我把這些問題歸結到浩浩的叛逆上,可後來一想孩子才剛剛5歲,我這樣下結論是否太武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沒少詢問周圍的人。問的人多了,我也漸漸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那就是孩子的轉變與我的婚姻狀況有關。孩子4歲那年,我離婚了,浩浩由我獨自撫養。細細回想,也正是從那時起,浩浩開始有了變化,他經常悶聲不語,而且還總是發脾氣。那時候,我對於浩浩的改變並沒有引起重視,而是陷在自己的情緒裏。

有了這個認識後,我暗暗下決心要好好對待孩子,盡量走進孩子的世界裏陪伴他成長。可是,有時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正當我和浩浩的關係變得日益融洽,對他的教育即將步入正軌的時候,孩子老家的一個哥哥來北京過暑假。他的哥哥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小男孩,正是青春叛逆的時期,也是桀驁不馴的時期,他的到來雖然使浩浩有了一個玩伴,但也因此產生了一些問題。比如,他哥哥有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喜歡朝空中吐痰,等等。

某日,我照例讓浩浩在玩過玩具之後自己收拾好,可那天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心情不好,於是非但沒聽我的話,反而用腳踢了踢那些玩具,並且還朝著空中吐了一口痰。說實話,當時我一下子真氣蒙了,這哪是一個5歲孩子的舉動啊?在我們的意識裏,隨地吐痰是不文明的行為,可在浩浩這裏,不但是一種情緒的宣泄,還附加了一種耍酷的意味。

我決定製止他這種宣泄及耍酷方式,我采用的方法是用事實說話。憑借我對浩浩的了解,當他有情緒時,他會對我的話置之不理。所以,我決定讓“公眾”來懲罰他的這種行為。

天安門城樓,是最幹淨的地方,那裏可是容不得遊客吐痰的。於是,我就帶著浩浩去了那裏。不過,在去之前我很“好心”地在他的書包裏放了一些5元的零錢。

在陽春三月的季節出去遊玩,無疑是件很舒心的事情,所以,那天浩浩心情超好,完全沒有了以往的不快樂,他隨著我一會兒登上城樓,一會兒在廣場上看風景,總之開心極了。我說過,朝空中吐痰在浩浩看來還有種耍酷的成分,所以,他那天不時地耍一下酷。但是一個5歲小孩子的舉動似乎遠不像大人吐痰那樣能夠引起“轟動效應”,所以,管理人員隻是對浩浩投來了不滿的眼光,但更多的是用眼神對我這個大人進行譴責。這樣很顯然達不到我讓浩浩接受懲罰的目的,於是,我偷偷地走過去和管理人員套了一下近乎,然後說明了目的,於是一場“懲罰”即將開始了。

當浩浩再一次耍酷時,那位管理人員就走過來了,她叫住浩浩,說:“小朋友,過來一下。”浩浩聽見了,滿臉不解地走過去。

“小朋友,你怎麼能隨地吐痰呢?這是不允許的。”管理人員對浩浩說。浩浩麵對她的指責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應對了,他扭過頭來看了看我,而我卻扭過頭去假裝沒有看到這一幕。很快,他跑到我身邊,叫了聲“媽媽”,然後用手指了指那位戴著紅袖章的管理人員。

我跟他走過去,假裝一無所知地問:“您好,請問怎麼了?”

“這位小朋友老是吐痰,這是不允許的。”那位管理人員很配合我,並沒有把批評的矛頭指向我,而是指向浩浩。

“對啊,兒子,隨地吐痰是不可以的,也是不文明的。”我也開始調轉方向針對浩浩。

浩浩沒有辯解,隻是低著頭倔強地站在那裏。

“現在我們這裏有規定,凡是隨地吐痰的,要罰款5元。”管理人員繼續說道,“怎麼樣,小朋友,交罰款吧!”

一聽到罰錢,浩浩終於抬起頭並向我投來求助的眼光,我卻對管理人員點點頭,說:“是,應該罰錢,浩浩,你有錢嗎?”

我的回答擊碎了浩浩最後的希望,然後,他很無奈地從他的包裏拿出了5元錢遞給管理人員。

在回來的路上,我看出浩浩的情緒有些低落,知道他很不解,也很生氣。我對他說:“隨地吐痰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所以,那位阿姨的做法是正確的。”我的話無疑加重了浩浩的氣憤,他說:“那哥哥也這樣做,他為什麼沒有受到處罰?”我說:“不是這樣的,隨地吐痰的確是一種不文明、不衛生的行為,會被很多人批評的。哥哥喜歡這樣,就證明他不是個講文明的孩子。浩浩,難道你不想做個講文明的好孩子嗎?”浩浩對於我的問題沒有馬上回答,但看他那眉頭皺起的樣子,我就知道,通過這一次的“懲罰”,他的小腦袋裏已經有了“隨地吐痰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的意識。意識支配行動,果然,浩浩後來幾乎沒有再做這樣的舉動了。

很多離異家庭的孩子往往會因這樣那樣的原因出現一些性格、心理上的變化。比如,原來比較開朗的孩子有可能會因父母的離異而變得脾氣暴躁、性格古怪。因為這些孩子會缺乏安全感,變得自卑又過度自尊,他們這種情緒往往需要一種方式宣泄。文中的浩浩,雖然隻有5歲,但看到老家哥哥的行為後仿佛找到了一種宣泄情緒的方式,於是,他就突然變成了一個愛吐痰的小孩。所以,離異家庭的父母尤其要關注孩子心理的變化,對於他們做出的一些舉動不要動不動就加以嗬斥,那樣隻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多數都是在不好的環境影響下形成的,父母在幫助孩子改掉不良習慣的過程中要盡量站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既不要命令,也不要盲目地打罵、嗬斥,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孩子形成這些不良習慣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在幫助浩浩戒掉不良習慣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同的孩子必須采用不同的方式,就像我家浩浩,自從我離婚後他的性格就發生了變化,凡事都愛和我對著幹,我就隻好利用“公眾壓力”幫助他形成意識,讓他知道什麼是文明的行為,什麼是不文明的行為。當然,這也是在我說什麼浩浩都不接受的情況下才想到的一種方法,但後來據我觀察,這種方法很適合像浩浩這種叛逆的孩子,往往隻有事實的教訓才會讓他們心服口服。

但是,浩浩的變化帶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一個完整的家對於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因為父母的愛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作為家長,還是要盡量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一份健全的愛,讓孩子健康成長。

遲到幾次,改掉拖拉毛病

教育是什麼,往簡單說,隻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著名作家、教育家 葉聖陶

案 例

一天晚上,我在看書時,讀到這樣一段話:

獅子剛出生不久,獅子媽媽就會把它們帶到山坡旁邊,把它們一個一個踢下去,然後看著小獅子自己艱難地爬上來。許多小獅子爬不上來,或者一邊爬一邊往下摔,媽媽絕對不會把它們銜上來,她會一直等到每一隻小獅子都自己爬上來。這就是獅子的挫折教育。它們在草原上生活,必須學會求生的本領,所以獅子媽媽才會在它們很小的時候就用行動告訴它們,外麵的世界很險惡,一切都要靠自己。家長也是一樣的,要提醒孩子各種困難的存在,並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辦法,讓他們自己嚐試著克服困難。

看完這段話後我想到了自己對兒子子衡的教育。雖然我們沒有像很多父母那樣,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但普天之下哪個父母不愛孩子,所以在生活中不由自主地就添加了溺愛的成分。比如,每天一大早,他媽媽就起床做好飯,把牙膏擠到牙刷上,然後再喊子衡起床。有時候,我們也反思過這種做法,但一想到孩子這麼小就背著厚重的書包擠在公交車上,一想到這麼冷的天還要趕著去學校上早自習,我們就不由自主地心疼起孩子來,就忍不住要幫他安排好一切。

如今子衡已經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了,可這個習慣我們還沒有終止。而子衡呢,在我們的寵溺之下,不僅認為理所當然,而且還養成了拖拉的毛病。有時候,我們把飯都擺到桌上了,喊他來吃飯,他嘴裏答應著,但就是不見人影。按說,我們之所以早起做好飯,初衷是想讓孩子能多睡一會兒,有充足的休息時間,但像他這樣做事拖拖拉拉的,時間非但被白白浪費了,而且人還沒有休息好。

考慮到兒子的近況,又聯想到剛才讀到的這段文字,我決定做一次“獅子媽媽”。我和孩子的媽媽溝通好後,決定實施一些策略,幫兒子改掉拖拉的毛病。

周一早晨,我和孩子的媽媽做完早飯後,就到兒子臥室門前叫他起床吃飯,準備上學。(在對兒子進行幫助之前,我們沒有做任何聲張。)我敲了很久的門之後,房間裏終於傳來了兒子起床的聲音。“今天我們沒有時間幫你準備東西了,飯在桌子上,你吃完就趕緊去上學。”我故意大聲地告訴他,就聽見他在裏麵哼著答應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