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全麵侵華戰爭還沒有開始,而日軍已經派遣了大量間諜來到了與東北相隔幾千公裏的西南邊陲,他們的爪牙伸到了廣西最偏遠的山寨,想起來就讓人驚悸。
廣西人性格很倔強,很執拗,天不怕,地不怕,用蠻力,效死命。當時日軍有這樣一份報告形容廣西人:“廣西的土匪最蠻強,不可理喻,打不怕,嚇不走,騙不行,哄亦不信,他們寧願躲入山中,不肯投降,更不肯參加建設大東亞新秩序……並且時時襲擊皇軍,竊取皇軍的槍彈。”日軍這份報告中的“土匪”,就是指廣西的百姓。
廣西民間多義士,多奇人。
日軍進犯廣西的時候,廣西出了一個當時全國聞名的女英雄,叫莫花棉,而人們都叫她韋老太太,因為她的丈夫姓韋,“韋老太太”被人叫得多了,她的真實姓名反而很少有人知道。直到今天,如果你問上了年紀的廣西人,他們還能記得韋老太太打鬼子的事情。
韋老太太出生在今天的廣西河池,身材高大,體格健壯,會武功,力氣大,挑上兩百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大氣不喘。她曾經和人比武,五六個小夥也不是她的對手。
日軍在河池燒殺搶掠時,韋老太太決心奮起反抗,她把家中兩頭黃牛賣了,買了一挺機關槍,拉起了一支隊伍,與日軍作戰。
韋老太太的抗日隊伍有50多人,他們最初的武器是那挺機關槍和土槍土炮,後來又在一輛廢棄的軍火列車上找到一挺機關槍和兩杆三八大蓋,幾百發子彈。
韋老太太的這支抗日武裝後來加入了縣上的抗日自衛隊,她任分隊長。她常常走村串巷號召婦女參加抗日組織,“男人能打仗,我們女人有兩隻手,兩隻腳,照樣能夠殺鬼子。”
韋老太太作戰異常勇敢,常常身先士卒,勇不可擋,如果放在宋代,她就是楊七郎的母親佘太君。有一次,日軍100多人來到一座村莊劫掠財物,韋老太太聞訊後,就帶著自己小分隊的50多個人在日軍返回的路上埋伏。熟讀兵書的人都知道,打埋伏都是以多打少,才能穩操勝券,然而不識字的韋老太太偏偏要以少打多,在別人眼中凶殘成性的日本鬼子,韋老太太卻視若無物。
100多名鬼子一出現,小分隊一通亂槍打下去,鬼子就倒下了一片。抗戰後期的鬼子戰鬥力很差,無法與抗戰初期訓練精良的鬼子相提並論。鬼子一遭到伏擊,就驚慌逃竄,韋老太太帶著50多個人就追上去,韋老太太跑在最前麵,一連追擊了十餘裏,日軍氣喘如牛,腳下編起了麻花,而小分隊氣韻悠長,腳步仍彈性十足。
追到了日軍屁股後麵,日本人慌神了,對著跑在後麵的韋老太太扔出一顆手榴彈。一般人看到冒著煙的隨時就會爆炸的手榴彈,第一反應就是趴在地上,或者抱頭逃跑,可是韋老太太沒有這樣做,她撿起還在地上打轉的手榴彈,又回擲給鬼子,手榴彈在敵群中爆炸了,鬼子倒下了幾個。
韋老太太這樣神勇,小分隊無不人人奮勇,小鬼子無不人人膽顫,又追出了一程,快到碉堡了,小部分日軍才撿回一條性命,而大部分日軍都做了異鄉孤魂。
韋老太太還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
她經常化裝成賣菜的農村老太,挑著擔子去縣城村寨,借機偵察敵情。鬼子看著這個步履蹣跚的老太太,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就是讓他們聞風喪膽的抗日女英雄。
如果看到鬼子人數稀少,韋老太太就會帶著她手下那支武裝,攻打日軍;如果看到敵人人數眾多,就會通知桂軍,帶著桂軍的正規軍去圍攻日軍。
鬼子對這個傳奇老太太怕死了,打又打不過,躲又躲不開,就派人去勸降。那個人把日本人的原話轉告了韋老太太,韋老太太說:“我是絕對不會過河投敵的,菜峒就是我的墳坑!你告訴日本鬼子,我活著是中國人,死了是中國鬼!”菜峒,就是菜峒屯,是韋老太太的家鄉。
當時,前敵指揮官孫元良將軍聽到韋老太太的事跡,很受鼓舞,就上報給軍政部,軍政部頒發給韋老太太一張獎狀,上麵寫著:“韋老太太慈母和兒子韋健生,協助軍隊抗戰有功。”韋老太太的事跡還被登載在當時的《中央日報》上。